安鄉大鼓

安鄉大鼓

安鄉大鼓是一種說唱藝術。大鼓是民間曲藝的一個類別。一般認為初時形成於山東、河北的農村。還有一說,大鼓是由“鼓詞”演變而成,故又稱“鼓詞”。據簡明民眾文化詞典記述,大鼓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各省兼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部份地區,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東北大鼓、山東大鼓、湖北大鼓、湘北大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鄉大鼓
  • 特點:一種說唱藝術
  • 起源:安鄉大鼓屬湘北大鼓,何時形成
  • 發展:湘北大鼓經歷了叫化子
起源,發展,

起源

安鄉大鼓屬湘北大鼓,何時形成,一般推測也早不過清初,但至少也有幾百年歷史。據考證,清朝嘉慶年間,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蘇金福,因屢試不中而浪跡江湖,結識了不少民間藝人,並愛上了喪鼓藝術。他利用自己的滿腹才華對喪鼓進行改革,規範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數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喪鼓的藝術表現力。他後半生致力於鼓詞創作,先後改編、創作了《白蛇傳》、《半日閻羅》等20多個唱本,為澧水流域民間藝人奉作範本。

發展

湘北大鼓經歷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間藝人三個階段,經過400年的錘鍊和藝人們的不斷完善,現已日趨成熟,並形成了以“澧州官話”為體系的四大流派,即東腔、南板、西調、北路。
安鄉大鼓參賽安鄉大鼓參賽
喪葬中的大鼓演唱喪葬中的大鼓演唱
湘北大鼓是一種說唱藝術,道具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銅鑼、銅鈸。唱詞基本結構為七字句,後來發展為十字句等。除《小送歌郎》的唱詞為三句一組外,其他詞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組,多組構成一段。每段要求一韻到底,常用韻11個:天、地、人、和、龍、虎、豹、豺、黃、花、黑。原先為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改革開放後走進茶館,並改為二人站立演唱或加樂器伴奏演唱。
湘北大鼓唱腔十分豐富,分孝堂專用調及說書正調二部分。孝堂專用部分中的小調較多,並且地方特色較濃,如鳳陽歌、姜女兒調、請神調等,尤以大送歌郎調最具特色,唱詞結構為二人穿插唱七字句和五字句,音樂發聲上為一人本嗓,一人小嗓,旋律悠長,聽後難忘。說書正調部分共有五個板式即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數板。每個板式又有不少腔,如一流的“平腔”、“硬腔”,二流的“軟腔”、“討米腔”,三流的“流水腔”、“哈哈腔”、慢板的“大悲腔”、“大頌腔”,數板的“垛子腔”、“吟訴腔”、“告苦腔”等。安鄉的湘北大鼓由於地域的原因,還吸收了花鼓戲和荊河戲的部分唱腔,別具特色。
安鄉大鼓
民間安鄉大鼓民間安鄉大鼓
沿至今天,安鄉湘北大鼓發展很快,縣境內深柳鎮、黃山頭鎮、焦圻鎮、安生鄉、安凝鄉、安福鄉等鄉鎮的書場茶社都有大鼓藝人的常年演唱活動。民間喪葬白事也多見大鼓藝人的表演。是安鄉現今較為流行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全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