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禪

安祥禪

安祥禪的命名,是以“心安則吉祥”立名為“安祥”,並將“釋尊拈花,迦葉微笑”迄中華祖師禪一脈相傳的內涵——“安祥”直接外舉,故再定名為“安祥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祥禪
  • 外文名: Anhsiangchan
  • 命名:以“心安則吉祥”立名為“安祥”
  • 代表人物:耕雲導師
  • 代表作品:《安祥歌》
  • 來源:中華祖師禪
  • 釋義:非常殊勝的心靈救濟法門
標準英文名,安祥禪簡介,安祥禪的導師,佛法、禪與修行的概念,佛法,禪的概念,修行的概念,安祥禪的起源,什麼是安祥的心態,安祥禪與如來禪祖師禪關係,因應時代環境的變遷,稀釋祖師禪,以普及大眾,安祥禪的特色,安祥禪的基本內涵,正見,正受,安祥禪者的使命,安祥禪的戒律,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進一步具體約定如“契約”所示,適合學習安祥禪的根器,十一. 安祥禪的大力量,第一、親和力,第二、同化力,十二. 安祥禪修行的信條:誠、敬、信、行,誠,敬,信,行,十三. 安祥禪修行的最高秘訣,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十四. 安祥禪的持誦經典,《金剛經》,《六祖壇經》,十五. 獲得安祥的方法,如法持經,傳心,十六. 安祥禪的禪定,離執禪定,去執禪定,無執禪定,十七. 保任安祥(安祥禪的修行)的方法,以反省懺悔去除心垢,並強調發露懺悔,杜漏,無漏行,實踐不二法門,禪的正行,修心法要,修行的秘訣及最高法門,十八. 安祥禪修行進步的標準,十九. 安祥禪的法寶,二十. 安祥禪叢書簡介,二十一. 學習安祥禪的資源,

標準英文名

English: Anhsiangchan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公為安祥禪題詞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公為安祥禪題詞

安祥禪簡介

耕雲導師以《安祥歌》來闡述安祥與禪的內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晚期說法更進一步指出“安祥就是的心態”、“佛出世的本懷就是安祥”。
禪乃中華文化的奇葩,是成佛證真的無上法門,亦是佛法的真精髓和真生命。離開了禪,就沒有真實的佛法。所以唐代圭峰宗密禪師說:“禪是佛教的通途。”雖然八萬四千法門“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都可藉以入門,但其最終之歸宿仍是禪。學禪的利益,淺則可以使內心安適,提升心態,變化氣質,改變生命,獲得健康和喜悅,人生幸福、光明又通暢;深者可以體驗行住坐臥皆禪定的境界,揭開生命和宇宙的奧秘,把捉真理,讓原本的生命完全覺醒,證得生命的永恆與圓滿,了脫生死輪迴。因為禪乃如此重要和殊勝,故素為歷代朝廷、社會名流所推崇倚重。然因其超乎常情,不可思議,一般民眾很難窺其堂奧,甚而望之卻步。尤其到了近代,因缺乏大善知識的倡導,禪已日漸式微,令人不得不嘆!
耕雲導師乘願再來,早年悟道,經過數十年之涵養,成就非凡,深具偉大的傳心力量,衡之現今塵世中,可謂絕無僅有。凡有緣親近導師的弟子,莫不親領法喜禪悅,同聲讚嘆,慶幸、珍惜此一稀有難得之法緣。昔於耕雲導師座下悟道者不在少數,成就證果者亦大有人在,皆得力於耕雲導師“傳佛心印”的威力和“法門的簡易”。
耕雲導師悲願宏深,一生辛勤說法及傳心。為期普渡眾生,讓一般大眾易於入禪,特掀開中華祖師禪神秘的面紗,以現代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禪的內涵、精髓、宗旨、修行和保任的方法;同時為因應時代的變遷及社會環境的需要,特將禪的內涵加以稀釋,拈出“安祥”二字,令學禪的人有所印證和依歸,而將古代的中華祖師禪過濾並升華為「安祥禪」。因此安祥禪不只是為整個人類而設立,更能契合今後科技時代的需求,是非常殊勝的心靈救濟法門。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六日,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公在北京會見和宴請安祥禪學會參訪團,安排座談會和禪學講演,並為安祥禪題字。趙朴老在歡迎致詞中說:“耕雲先生早年曾隨禪宗高僧虛雲、來果二老參究,數十年中苦心孤詣,真修實證。自從得個入處後,便以言所悟,行所言的真實踐履弘揚禪學,並特地拈出深契佛心祖意的‘安祥禪’廣接大眾,強調以正見、正受檢驗禪者的心態,在弘法度生的行願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91年7月17日在廣濟寺與趙朴初先生交談1991年7月17日在廣濟寺與趙朴初先生交談

安祥禪的導師

耕雲先生出生於一九二四年農曆五月一日天津市。乳名大有。幼入私塾,學名連元,字仲三。十二歲讀完四書及左傳。
一九四二年隨軍駐西康,依瑪西其安上師習學白教密法,得灌頂為阿奢黎。一九四九年隨軍到台灣,一九八三年秋退休。
先生感於國事,更名為“挽”,在台期間,深痛天涯淪落,海角飄零,乃銳志參禪,於一九七四年桃園龍潭軍中“桶底脫落”,了畢大事。一九八二年應禪學會之請求,允為導師,為有緣“解粘去縛,抽釘拔楔”,迄二○○○年圓寂計十八年整,其間歷次所說法要,名曰“安祥禪”,印有專輯,弘揚寰宇,頗獲有緣信受奉行,無異佛陀在世。
先生之禪,一掃公案、葛藤,作風平實,法力則不可思議,聆聞開示者,每於言下證入金剛心體,恢復心的原態(本來面目),信乎“以心傳心”之不誣也。
先生少言身世,謹集所聞片段,拾綴如上。
耕雲導師法相耕雲導師法相

佛法、禪與修行的概念

佛法

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
佛法不是講理論,不是追求知識和道理,不是執著什麼真理,它也不是哲學,是什麼?只是一種成佛的方法,太簡單了——照著這個方法去修正想念和行為,就是真實修行,就可以成佛。譬如過河須用筏,你不用它,就過不了河。由此可知,佛法並不重視什麼高深的理論,只重視方法的對機。
佛法不是學問,因為學問不能解決生死苦樂的問題;佛法也不是什麼道理或理論,因為理論的本身並不是智慧,無法使你獲得心靈的解脫。
佛法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一種方法,修行人切莫執著它。
佛法的究竟處,既無所謂真理,也沒有什麼奧義,它只是成佛的方法,方法對了就成佛。什麼是佛?佛者,覺也,生命徹底覺醒了就是佛。覺,是生命真實、永恆的內涵。如果離開生命的自覺,認為有個相對的真實,便是背覺合塵,便不是生命的覺醒,那是取相認同,那是迷失!
由此可知,成佛只不過是生命的覺醒,而佛法也只是喚起生命覺醒的一種方法。方法如果不對,那是蒸沙煮飯,怎么修都不會成功。
若解“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便知佛法只是從釋尊大悲深心中流注之善巧方便,只是特別有效的解脫方法,只是對症下藥,病瘥藥當止,無病莫再服藥也。
成佛也只是肉體、情感、理智發展圓滿的生命覺醒了的人,迷信不得。

禪的概念

禪是一種心靈的狀態,是“心的原態”、 “不二法門的體現”, 禪超越了宗教與哲學。禪是生命的共相與永恆相,它的基本內涵是正見加正受,其修持要領是無念、無相、無住,其基本精神是自尊自重、自成佛道。
禪是佛法的特質、生命的基因、心的原態,是真獨立、真自由、真平等的體現,它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升華又涵攝、一法不立而又一法不遣的。
耕雲導師墨寶-禪乃生命的圓相耕雲導師墨寶-禪乃生命的圓相

修行的概念

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修行的目的在於淨化心靈、提升人格的素質與內涵,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熔鑄。其過程乃經由生命的覺醒,進而到達生命的圓滿。它踐行的起點就是耕雲導師昭示的“凡不可告人之事絕對不想,凡不可告人之事絕對不做”,也可以說凡令心不安的想念行為,都應一一修正。因此凡屬於黑暗的想念(情緒)行為如憂慮、恐懼、猜疑、不滿、報復……均應一一揚棄,而只發動光明的想念和行為,如同情、喜悅、樂觀、慈愛、寬恕……。在不斷的修正中,完成生命的淨化和覺醒。
修行的重點是“修心”,就可不拘身體處於何種狀態,無論何時何地皆可修行了。修行的方法包括:
1、了解虛假的自我
2、觀心:時時刻刻了解自己的心態,細察、管帶,甚至了解煩惱的起源,並且思考修正之道。
3、反省懺悔:反省懺悔乃在期勉一個嶄新人格的誕生。因此若不改過,反省懺悔將會落空。要抱著“昨死今生”的理念,去改造自我,開創光明磊落的未來。它的方法是發露以曝光,由勉強到自然地去擺脫舊有的壞習性。
4、做個正人君子:所謂的“正”乃是不偏、不倚、不歪,才有執著,即有所偏。它的界定應該引用廣義的解釋。很多人對於正人君子認知只局限於“行為”而已,殊不知“心念”的“光明正大”更為重要。凡一切的不滿、貪念、恐懼、嫉妒、屈從本能……,均應一一修正掃除廓清,使之如萬里晴空,陰霾盡消,保持光風霽月心懷。
5、自覺:覺醒是生命升華的動力,人的墮落往往由於沉迷物慾而不自覺地活在錯誤中。修行若想有所寸進,必須隨時提升自己的覺醒度。而覺的對象不是別人或相對的一切,而是自我。
6、反機械性、反慣性: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不斷的生活和學習中,除了生理機能的機械性外,在心識的活動上也產生了慣性,人就在這種機械性和慣性的擺布下迷而忘返,它才是人們心靈的枷鎖。為了求取真正的自由和解脫,就必須反機械性和慣性,使我們成為肉體和感官的主人,而非奴隸。
7、統一心念:佛經雲“制心一處,事無不辦”,耕雲恩師也說:“當人把全生命、全理智、全情感集中在一個焦點上,在這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生命的花朵,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在都說明統一心念的重要性。大部分的人煩惱重重,猶如萬馬奔騰,若不改弦更張,集中心念,而任其自由發展,則不但將埋沒自己偉大的智慧,同時也將日漸侵蝕掉生命的華彩。
8、保持安祥:安祥是法的“現量”,本心發露的現證,它是真修行人致力追求的心態。時刻保持安祥的人,將日益擴張生命的磁場,待機緣成熟,自然桶底脫落。

安祥禪的起源

安祥禪是祖師禪嗎?是祖師禪。安祥禪是從哪裡來的?水有源、木有本,一定要有根據才行。安祥禪的根據來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經上記載:“釋尊在靈山會上,手裡拿著一朵金色的優缽羅花,安祥而立,只是不講話,與會人天俱皆罔測 —— 參加法會的人、天,都不能領會佛的意思,只有摩呵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為什麼釋尊不講話?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有的時候佛剛要開口,他的上首弟子就敲敲法椎說:“世尊已說法完畢,散會!”佛陀不但不生氣責備,還笑著說:“很好!就是這樣。”為什麼?因為法過語言文字。真理是超越語言文字的,真理是原本的,原本沒有眾生,哪有語言?用虛假的語言去表達真實、永恆的真理,是不可能的。所以釋尊拈花,大家都不懂,唯獨摩呵迦葉尊者會心微笑。對此,耕雲導師有兩句話用以詮釋 ——
釋尊拈花不語,當場展示安祥;
迦葉破顏微笑,直下心領神會。
於是摩呵迦葉尊者,便成了禪宗的第一位傳人。唯恐中斷,釋尊特別指定阿難—— 他的堂弟,做為迦葉尊者的副手、助理,這就是安祥禪的肇始。
導師墨寶 安祥之歌導師墨寶 安祥之歌

什麼是安祥的心態

安祥禪的精髓就在於安祥的心態,也就是統一調和的心態,亦即定慧圓明的證量。
安祥就是統一調和的心態,亦即定慧圓明的心態。安祥是摩訶般若的發露,禪的生命,法的現量,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體現,實際理地,本地風光,是法界的慧日、幸福的泉源、眾生的希望。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內心的安祥,才是禪者所尋覓、追求、殫精竭慮、瞬有存、息有養、精勤保任的無價奇珍。
安祥是突破業障以後的心靈覺受。當我們把業的障礙突破了,我們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見得到生命的真實,然後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安祥。永恆的美好,永恆的純潔,永恆的自覺,永恆的安祥。

安祥禪與如來禪祖師禪關係

安祥禪的特色是重入世,是為大眾設計的;但我們也要了解,它是現代的祖師禪,也是典型的如來禪。 過去講到禪宗,第一個,五祖的如來禪講“觀心”,作“日輪觀”、“月輪觀”;第二個,六祖的祖師禪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不拘形象,不出不入,常在禪定。我們為什麼還要提出安祥禪?

因應時代環境的變遷

古人,像虛雲老和尚參話頭,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沏茶不小心把開水倒到手上,杯子落地,大徹大悟。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由“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開悟有一段時間,最快也要兩、三個月,慢的話一年、兩年不等。
參禪參到獨頭意識,獨頭意識就叫“疑團”(疑成一團),然後把疑團粉碎,就是粉碎虛空!然後客觀意識出現了。所謂的客觀意識就是無我意識,絕對的客觀,一切眾生都是自己──“山河及大地,全現法王身”。如果不打破疑團,不達到客觀意識,就沒有到家,這是可以用心理學分析的。
時代不同了,社會結構走向工業社會,因為經濟條件改變了,生活條件也改變;生活條件改變了,生活型態也改變;生活型態改變了,人際關係也改變……,這一切都改變了以後,再用過去的方法,很難!一般人是辦不到的,因為他“要獲得必先付出,想收穫必先耕耘”,一般人不可能有時間、不做別的事專門修行。過去是個農業社會,你“見山不是山”,山不會來壓你;你“見水不是水”,水也不會來淹你;但在今天你若“見汽車不是汽車”,碰上了,就很麻煩。
所以,參話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參話頭只是一個方便,只是方便之一,而不是全部。我們看禪宗幾個大善知識,例如六祖幾個大弟子都不參話頭,也都大徹大悟

稀釋祖師禪,以普及大眾

第二,我們用禪的作略,古人說:“我若一向舉揚宗乘,法堂前草深三尺。”這是說我若一向用禪宗的風格來跟你說話、說法,沒人來了。
我們提出的安祥禪,就是把祖師禪加以稀釋,摻點兒水進去,不要它太濃,濃得讓人無法接受,但是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的。為什麼我們要講安祥禪?我們要把部分法的內涵變成外舉。大家知道:“修行離開正受,就沒有真實的受用”,沒有真實的受用,古人說這叫“乾慧”。猶如脫水青菜,是青菜,脫過水的,沒有青菜的味道了;在市場上賣脫水香蕉的很多,都變成香蕉幹了,沒人買,為什麼?因為沒有香蕉的香味。所以今天為了要使現代人能接受禪,我們就必須把祖師禪加以稀釋,使它能適應今天、適應大眾,所以才提倡安祥禪。

安祥禪的特色

安祥禪的特色是既入世又出世,既存在又超越:
所謂“存在”,敦倫盡分,不牴觸、不破壞人際的關係和秩序,也不觸犯人們公認的價值標準,這就是“存在”。所謂“超越”,我們用原本的心、用宇宙的心來過活這現象界的生活,以無量的心過活這有限的人生。
不管境遇如何,我們的心絕不動搖;不管時代如何,我們一定要活得安祥自在。
不管有事、無事,我們的心一定要不受外在的干擾,一定要活在自覺自在、秒秒安祥里。  實在來講,“安祥”的性格也是反權威、反傳統、反價值,但是它有個特點 —— 它會隨緣,它不會反到大家不能接受,這個特點主要是要兼顧到“存在”的道理。而且“安祥”是只反不說,所以大家都覺得莫測高深。“安祥”這兩個字說出來,你能測得出它有多深、多淺?你說它是這樣子的,它會變,它不是……。你們只要能保持它,安祥對成佛來講,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足夠的,不假外求

安祥禪的基本內涵

安祥禪不只是外舉的禪宗,更不是外道──心外有法。禪宗乃“即心即佛,即心即法”,心、法、佛三位一體。從安祥禪、祖師禪如來禪,它的基本內涵、基本架構有二:

正見

正見就是認知得很正確、很真實,很有深度,很徹底。
我們一般人的見解,往往離不開偏見。所謂偏見,就是由自我意識、主觀謬執所發出來的見解;而正見是真實、正確的見解。如果看到任何自以為真實的事物,都只是眼花。正見不會見到與真實相對的任何事物,只會見到宇宙唯一的真實—— 也就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禪,語忌十成,不能說十成話,只能說九成九,一成留給別人去悟;若把話都說完了,別人就沒得悟了,禪也就變成知識、學問了。學問雖然可貴,但不能代替“由悟而得的正見”。禪,不能沒有正見,不但是禪,整個社會、整個人生也離不開正見,因為“思想決定人生,認識指導行為”。認識錯誤了,行為就不可能正確;修行不具備正見,就會走錯路,就沒有“勝方便”,就不能“萬變不離其宗”。

正受

正受就是真正的感受。原來我們被外在的一切現象牽著鼻子走──“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一切能自己當家作主。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當家作主以“行所知”。否則你的知識就只是廢知識,和酒精一樣,有熱量而沒有營養。學那么多的廢知識,就會形成“理障”,不但無助於解脫,反而助長了無明。如果能當家作主,任它環境五光十色、變化萬千,我則“寂然不動隨緣不變”,不用閉目藏睛,眼睛只管看──菩薩眼見佛性。如果能保持安祥的心態,而且能保任無虧,這就是正受,也就能“菩提日日長”了。
有的人苦修了一輩子,沒有真實的受用,煩惱還在糾纏,邪念還經常萌生,冤結依然未解,那就是沒有真正的受用,豈不白修了嗎?耕耘有收穫,努力會成功,修學正法沒有得到真正的受用,豈不冤枉?禪是有真實受用的,沒有正受,就不是禪。正受的含意,除了真實的受用,另外一個就是正確的感受。什麼是錯誤的感受?遇事認同,入眼皆真,是常識的感受。這也沒錯,但這幷不等於正見,也不是正確的覺受;就禪者而言,只不過是由“見取”所派生的錯覺而已。
人們的一切想念、一切反應,離不開自我的官能,這便背離了真實。真正的正受,就如《證道歌》所說“常獨行,常獨步”的獨來獨往。大家不要誤會,以為獨行獨步是到曠野荒郊沒有人的地方散步,而是要你到西門町去獨步獨行,在人擠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過一條又一條大街,好像一個人獨來獨往,沒有受到任何干擾,才有少分相應。這證明你對外在的幻象已經不再認同了。為什麼說它是幻象?因為它不真實。
有了正見、正受,學禪才算圓滿。它如同鳥的兩個翅膀,兩個翅膀都有了,就可以起飛、超越,而不至流於空談了。沒有正見,正行就缺少了眼睛;沒有正受,不但不能擁有佛法的真實受用,更遑言“他受用”,連“自受用”都沒有,那修行就很苦了。
而釋迦牟尼的大慈悲,就顯示在心靈的救濟法門,使大家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能免於痛苦、免於煩惱,使修行好的人舒適自在。
安祥禪的特色便是生活化,有些“死”的法門,死後才能升天;禪宗是“生命”的法門,不必等到死,立刻受用。人若有了正受,不須破五戒(殺、盜、淫、妄、酒)的酒戒,也能經常飲“三昧酒”;不用喝世間的酒,也會飄飄然,保持微醺的狀態。“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一切的感覺似幻似真,處處安然、自在、瀟灑,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非常的美好,這就是真正的受用(就是正受)。沒有正受,修行也是苦。

安祥禪者的使命

人的出生,是一件莊嚴的大事,而人生的使命更是神聖無比的。所以人生也必須經過一段由痛苦而覺醒、由陶冶而淨化的時期,才能擺脫那無常的幻滅,把捉到生命的真實、永恆。也唯有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起碼要能做到無罪一身輕),才能保持內心的安祥、心靈的和諧,進而廓除生命的陰暗面,達到光明圓滿,這才是人生真正的使命。如果不能清除掉生命的陰暗面,就沒有辦法得到光明、喜悅、安祥的心態,最後難免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它去”地再次迷失了。
所以人生真正的使命,應該是修行──修正想念行為,以恢復原本自在解脫的生命原態。人要修行,首先要透過真理智的抉擇,厘定目標,確定路線,這是首要的問題。 每個佛教徒的使命是“嚴土熟生”:“莊嚴佛土”──有眾生的地方都是佛土;“成熟眾生”──使眾生有正見、有正行,使眾生由自我之愛,擴展為大慈大悲。大慈,就是無緣大慈──無條件地同情;大悲,就是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能夠這樣,這個大宇宙、人生及地球就會變成淨土。

安祥禪的戒律

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

“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不可為之事斷然不想。”
過去學法就要受戒;比丘戒、菩薩戒、基本五戒 —— 殺、盜、淫、妄、酒,對生活或多或少都要有改變。安祥禪沒有這些,只有一個戒條,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會污染心地,增加罪障,讓心受到污染,與法就不能相應。所有的宗教都有戒律和信條,都有日常應守的規律和修行儀軌,在生活上多少會有些不便。安祥禪則沒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么樣生活,今天還是怎么樣的生活;今天怎么過活,明天還是這樣地過活。不需要你改變外在,只要求修正內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非常簡單。顯然安祥禪是為現代人而揭櫫的,不是有閒階級吃飽了飯沒事幹,拿禪當消遣工具的專用品;我們是為大眾而提出的,不是只為少數清談之士所準備的生活調味料。因此安祥禪最簡單、最明了、最直截,也最了當。

進一步具體約定如“契約”所示

所謂“契約”是指契合安祥禪的約定,若不守約定,安祥必不駐留心中,即不可能保有佛法的利益。這么多年為什麼沒有較多的人獲得成就,主要在不肯決心做一個問心無愧的好人;不能保持誠敬信,只以別人為敵,不肯戰勝自己偏去的個性。 《契約》亦有安祥禪曲的形式。耕雲導師開示的“契約”內容(一九九五年三月廿八日):
安祥禪學會的成立,揭開了人天長夜的黑幕,彰顯了釋尊的大愛,綻放出幸福安祥的希望之光,凡我同道矢志與安祥禪契合,以——
俯仰無愧為人生取向、 責任義務為生活內涵,誠摯純潔、胸懷坦蕩、尊重生命、不為口腹之慾殺生;珍護良知——
不貪瀆、不竊盜、不逃稅、不詐欺,守身如玉——
不涉足淫蕩之所、不萌生淫念綺思、忠於婚姻、永斷邪淫;知言慎言——
絕不妄語、杜絕淫詞、戒在兩舌、不出惡言,酒應淺嘗、勿令至醉,以己為敵——
戰勝邪思、廓清私慾、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這樣才能與“安祥禪”相契,從此刻起要——
時時自覺 念念自知 事事心安 秒秒安祥,直趨向——幸福的人生 生命的圓滿!
耕雲導師 《契約》墨寶耕雲導師 《契約》墨寶

適合學習安祥禪的根器

有的人可以學禪,有的人不能學禪,哪些人可以學安祥禪呢?
1、 關心生死苦樂問題的人
2、 追求生命永恆的人
3、 光明磊落 只求心安的人
4、 迎風屹立 逆流而上的人

十一. 安祥禪的大力量

“安祥禪的力量何在?”我們說:“它能消千災,能除百難,能贏得生命的永恆。”先撇開這些不講,談個最近的。 禪是具有力量的,禪可以表現的兩大力量,是親和力與同化力,是永恆不變的:

第一、親和力

若是真正學禪的人,就有親和力,民眾自然會站在你的周圍,你自然就能成為核心。什麼叫核心?一定要有外圍,沒有外圍,不能叫核心。真的核心是走到哪裡,都有一群人圍著他,感覺和他在一起很舒暢、很親切。所以,你若真實學禪,就會產生兩種力量,一個是親和力,久而久之,你就變成人群的核心了。

第二、同化力

什麼叫做“同化力”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同化別人,使別人的心變成你的心。有很多人跟我講:“李老師,你講的話是實在的,我經過實驗,的確如此。我認真修行以後,家庭比較調和,兩口子不再吵架了,小孩也變乖了。”我說:“這是理所當然,你的心有同化力,全家人都是一樣的心,怎么會有矛盾呢?自然就沒有矛盾了。”什麼是同化力?如果你學禪到了圓融 ——自己心裡的污垢都去除了,到了定慧圓明的時候,你就有同化力了;同化力乃至顯現到讓別人的心態跟你一樣,使你的朋友、你的家人都變成空空朗朗、安祥自在、無憂無慮,這是同化力。

十二. 安祥禪修行的信條:誠、敬、信、行

“誠”不但是構成中國人文精神的特質,也是中國倫理哲學的標誌。人類的思想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一為主知主義,一為主情主義,一為主意主義。
主情主義,雖然充滿詩情畫意,但不免淪於執著、沉湎。主知主義,雖然不缺少樂道的精神與真知灼見,但不免流於空疏、冷漠。主意主義的思想,也很容易形成武斷、霸道。只有中國人標榜的“誠”,才能揭示人天一貫的真精神。
“誠”就是當你的真理智到達止於至善的境界時,同時也把你整個生命的真情感投入這真理智之中,而反映為死守善道的堅決意志,成為純一不雜的“誠”。唯有“誠”,才不致有知、情、意分離的偏頗,能誠就能擇善固執,能誠就能用真理智抉擇真理,以到達不疑之地;到達不疑之地才能斷惑,斷惑才能證得宇宙的真實。
所以學正法首先要堅持一個“誠”字,不誠無物。假如是為了一時的煩惱不能排遣,才來學佛法,忽然境遇改善而有了太多的歡樂與閒情逸緻,就丟掉佛法,這是虛偽的因;“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虛偽的因就只能得到幻滅之果了。所以只有一本至誠,學法才會成功。

“敬”幷不是一天到晚磕頭禮拜,而是不隨便、不散漫、不鬆懈、不放逸。有些人吊兒郎當不求甚解,即或於法少有心得,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忽冷忽熱,像這樣就是不敬。因為他沒有把法當作生命,也沒有如救頭燃的切身感。“敬”是很嚴肅、很規矩,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所謂齋戒沐浴,就是“敬”的一種表現,要有這種身心一致、表里如一的態度,才能夠符合“敬”的要求。

“信”有“智信”與“迷信”。“迷信”是以一種私我欲望的功利心理為出發,執幻為真,自我安慰。真正的“智信”是到達不疑之地然後再信,才是“正信”。 如果模稜兩可,將信將疑,那就缺少肯定;缺少肯定就不可能正確把握修行的方向,也不可能完成人生的使命。所以“信”必須是依智慧抉擇的“正信”,然後堅定不移地作為想念和行為的指針,才能獲得成功。

佛法講求“解行相應”,能夠理解多少,就應該做到多少;如果光是理解而不肯去做到,那就是“知而不行”,就等於不知。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說明一切進化都顯現在“行”。如果求知解而離開實踐,就只不過是一種空疏的道理,既不能夠在生命中發酵,也不可能變化氣質,更談不上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生命的熔鑄了。??
耕雲導師墨寶《誠敬信》耕雲導師墨寶《誠敬信》

十三. 安祥禪修行的最高秘訣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時時自覺

要經常保持自覺,人若不自覺,不覺著自己,人就會迷失。不管講有我或無我,這只是個戲論,這不是個問題。很多人在哲學上講無我,無我就是大我,大我和小我是不衝突的。有沒有個別的自我?我們肯定地答:“有”。若沒有個別的自我,誰往生?誰下地獄?誰受罪?誰解脫?但是無論如何,你一定要保持自覺,要安分守己──守著真正的自己。守著真正的自己之前,先要認識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原本的自己,原本的自己是“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的自己;然後你要守住它,不要忘掉它。忘掉它,它就被六塵、五陰給遮住,你就會在六塵、五陰當中迷失,你就會忘了自己。人最恐怖的就是忘了自己,不要說修行忘了自己不會成功,做人忘了自己是老幾?忘了自己吃幾碗飯,到時窮打嗝,那也是很危險的,所以人要記得自己。能夠記得自己,就會安於本分,是張得功就做張得功的事,是李得勝就做李得勝的事。所以要時時自覺,自己覺著自己。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思”是心的第二次派生物,不是原本的心了;原本的心是不會“思”的,應該要說“我覺故我在”,這是很真實的。所以我們學安祥禪,第一要“時時自覺”,不要“覺他”──覺到外面去,譬如看到車子、山水……等等,不要覺得很好就被它吸住了。不要注意外邊,注意這裡(指自己),不要被外界的事物牽著鼻子走,不要因為外界存在的虛幻假像而迷失了自己。所以“時時自覺”是我們學安祥禪要做到的第一句話。

念念自知

第二句話就是“念念自知。”自己想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很可悲的,那叫“無明”,就是墜入陰境、墜入想陰。五陰──色、受、想、行、識之中,想陰是最麻煩的。
耕雲導師講《安祥之美》,舉了好幾個例子說:你能保持安祥,男士們就越來越瀟灑,若是女士們,用不到化妝品,人越來越漂亮。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肉體永遠受到心靈的支配。鼻子有毛病的人一定是逞強好勝、想贏怕輸、好出鋒頭、處處逞強,像這樣的人都有鼻竇炎; ……等等。
這些這跟佛法有什麼關係?因為“心物不二”,你有什麼心,就會得什麼病。是什麼人,就會生什麼病!所以我們要“時時自覺、念念自知”。有的時候我們有錯誤的想念,若不拉回來、不改正,這個想念就會造成疾病,很多病是想出來的。你每個念頭的動態自己都能掌握,這樣才能修道。
有很多人想念太多,而且專門往壞處想,有人本來很瀟灑英俊,因為想多了,就面有菜色,使生命的光彩都褪失了。“喜悅是生命的陽光”,你高高興興的,就好像一個公園上面有藍天白雲、有陽光普照;“安祥是幸福的泉源”,你若能夠保持安祥的心態,那你永遠擁有幸福,而且你的人生非常通暢,傷心的事、倒楣的事輪不到你,那是別人的事,而你呢?提升了你的親和力,過去別人對你有陌生感、警戒心,你能保持一個安祥的心態,別人對你就沒有戒心、敵意。所以你也不缺少安全感,因為你這個人可以信賴。所以說:“喜悅是生命的陽光,安祥是幸福的泉源。”。
所以我們要“念念自知”,一念不知,就會跟著念頭走。
但是禪是講求“現量”,不是講求“比量”,它是重視“證量”。我們平常想讓念頭停止,是一件很難的事。有了安祥之後,可以用四個字形容:“似鏡常明”,像個鏡子一樣,非常光明;也沒有參瞌睡,也沒有喝酒,感覺有一點飄飄然,但是絕對找不到念頭。“不二法門”就是這樣──“有念即無念,有相即無相,煩惱即菩提。”煩惱是很難過,而菩提是一個覺醒,為什麼煩惱即菩提呢?當你煩惱的時候,證明你有覺性;若是死人,會煩惱嗎?他不會煩惱。由煩惱可以顯示菩提自性的顯露,你若沒有覺性,你也不會感覺煩惱,所以第二句就是“念念自知”。
修行人最怕的是“自己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最怕沒有事亂想。八正道的“正念(正思維)”,鼓勵人去想。我們每個人一輩子的腦力開發不到百分之三十,就是由於我們想得少。如果我們“想”得正確,不但不影響健康,而且會長壽。你看那些大哲學家、大學者、大科學家、高僧都是那么健康、高壽。
前面說:“想”會落入“想陰”,又說:“想”可以長壽,是否太矛盾呢?究竟哪一個才對?如果“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責任、義務、國家前途、社會大眾的福祉無關的,你偏要去想,而且以“想”為享受,就是“妄想”;“想什麼”自己都不清楚,那個就是“想陰”。如果我們有目標、有步驟、把握一個要領去想,而且一定要求自己得到結論,這樣的“想”叫正念、正思維。正思維對我們有用,妄想對我們有害。
耕雲導師墨寶耕雲導師墨寶

事事心安

修行的四句話,第一是“時時自覺”,第二是“念念自知”後,第三句話就是“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無愧,不要做了這件事以後,心裡犯嘀咕,晚上睡不著覺,又擔心這件事發作了麻煩大,影響食慾,破壞健康,損失慘極了。我們每件事做得心安無愧,可以對人、對天、對佛,可以做子女的榜樣,可以無忝父母所生。為什麼這么嚴格?佛法是很嚴厲的,因為佛法講因果,因果絕不是迷信。你若不相信,你反省一下,我們用佛講的因果法則來說兩句話──
“煩惱與錯誤同在”:當你說錯了話、做錯了事或者看錯了問題(問題不是這樣,你看了,認為是這樣),都會有煩惱,都會不灑脫、不自在。
“毀滅與罪惡同步”:當一個人在走向罪惡的時候,他就是在走向毀滅。
再說得淺顯一點:“錯誤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是罪惡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學禪、學正法,必須能做到“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無愧,可以對天地。我們若不肯做好人,不肯做正人君子,學佛法絕不會成功。佛有十個名號,當中有一個叫“丈夫”,“丈夫”不但是說他諸根具足,是個標準的男子漢,而且主要的在說明他“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這才是大丈夫。若不是大丈夫,不是頂天立地,不能對天地、鬼神而無愧,絕不能成佛。人既然想要擺脫煩惱,就不要製造煩惱的因──錯誤,你想要擺脫煩惱,你首先要擺脫錯誤,使錯誤降到零,煩惱就沒有了。所以我的第三句話是“事事心安”,每件事都做得心安無愧,恰到好處,沒有傷害到別人。

秒秒安祥

第四句話就是“秒秒安祥”,每一秒鐘都很安祥。什麼叫做“安祥”? “一念不生全體現”。
能做到這四句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你很快就掌握了幸福。幸福是壞事都不會發生,你連感冒都不會感冒,你百病不生,家庭調和,事業通暢,主管(領導)不會找你麻煩。這些話都是可以現證的,不能現證,光講這個空話,有什麼用?

十四. 安祥禪的持誦經典

《金剛經》

如法持經,最好是念《金剛經》。有些人念《金剛經》不相應,病在念一句、想一句,邊看邊自己講給自己聽,這樣是不會相應的。念的時候,一定要離分別,把《金剛經》打開,從開始到最後,你不必管它是什麼意思,只管從頭念到尾,不要起任何雜念;雜念起來了,把它揚棄、丟掉;念完了,把經一合,反觀自己的心態,是個什麼感受?一定不同了。《金剛經》的可貴,在能給予人一顆八風不動的金剛心;金剛心的可貴,在能使煩惱不侵入,妄想不萌生,如如不動,安祥自在。這部經真是太好了!太殊勝了!可說是禪者的無價之寶。但是,如果你拿經文去講道理,那就是自誤誤人,罪過不淺了;經沒有過,是你自己錯了。你若不講道理,離分別地去讀經,就是轉經;看看是個什麼道理,那就被經轉了。《六祖壇經-機緣品》里,六祖講得很清楚。

《六祖壇經》

雖然我們說不必多讀經書、鑽研道理,以免變成滯礙、理障,但導師經常勸大家要多讀六祖壇經,這裡頭是有作用的,你若不熟讀六祖壇經,你根本就不認識佛法,也沒有辦法認識禪。六祖壇經在很多人看來,好像可以當小說、故事來看,實際上禪的五家七宗都是從六祖壇經來的;沒有六祖壇經,就沒有五家——法眼、溈仰、臨濟、雲門、曹洞;七宗——再加上楊歧、黃龍。而六祖壇經最精彩的是開頭一句:“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你若了解這一句就夠了;“但用此心”——只要用那個原本清淨的心,“直了成佛”——直截了當就成佛了。 《六祖壇經》裡面的文字講得很坦率、很明白,每一句話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得到,讀了照著去做,就可以減少煩惱,增加生命力,使你充滿喜樂。
大家要多讀《六祖壇經》,會背誦,更好。因為佛教有些是超常識的──就是這部經,你只管讀,照著經上所說的去做,不必去聽別人講;你若是原本不懂,聽別人講,原本不懂的地方聽了更糊塗了,對你沒有幫助。我坦白說,你記得很清楚,那是知解;你心裡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加上那些廢知識,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你若是不相信,聽別人講經,你都記得,煩惱來了,你拿它去抵擋,抵擋不住。最好的辦法,任何一部經,你只要讀了三千遍,一定會懂,這個叫“領悟”,不叫“知解”。讀經的好處就在這裡,為什麼自己不去“領悟”,而去學“知解”呢?那是沒有用的。
讀《六祖壇經》,不但要會背,而且要一句一句地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問,一定要徹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壇經》都明白的時候,你就發現所有的《五燈會元》、《碧岩集》、《祖堂錄》……,都是幼稚園的教材,都沒什麼難懂。
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封面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封面

十五. 獲得安祥的方法

如法持經

什麼叫如法持經?導師給佛法下了個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這顯示什麼?佛法不是講理論,不是講道理,不是執著什麼真理,它也不是哲學,是什麼?只是一種成佛的方法,太簡單了,照著這個方法去修正想念和行為,就是真實修行,就可以成佛。如法持經,最好是如法持誦《金剛經》。( 持誦方法詳見《安祥禪的持誦經典》)

傳心

傳心(以心傳心),力量大的人,有多少人都可以傳,他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廓清你的煩惱,掃除你的妄想和雜念,喚醒塵封已久的摩呵般若,也就是安祥。當下把本來的心態傳給你時,就是以心傳心。這絕對不是理論,不是想當然耳,也不是與現實有距離的一種理想,而是法的現量的實證。根器好的人,堪能保任不失;根器不好的人,反省懺悔以後,也能相應。

十六. 安祥禪的禪定

安祥禪大概有三個階段。

離執禪定

當你接近了真正的禪的時候,你就產生了離執禪定,常獨行,常獨步,走到繁華熱鬧的地方,好像一個人來往,外面的東西不再干擾你了,你對它也不執著了,這個就是離執禪定。

去執禪定

離執禪定叫“途中”,不是“寶所”。很多人以為這個就到家了,沒有!因為逢機遇緣,他的老毛病還會發作,因為病根沒有去掉。所以在離執禪定的階段才是反省最好的時機,要反省找到自己的病根,乃至於反省得很好,很由衷,而不帶一點勉強,感覺這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自我發掘、自我認知,這是一件好事,那你慢慢地就知道自己的過去世。 所以你若徹底地、真正地反省悔改,把你見不得人的事曝光,找個年紀大的、年高德劭的人給你證明,那你這個病根就拔掉了,然後再繼續地反省……,就很快地見性。以自性為真我,以本來面目是永恆不變的我;這樣的認知、肯定,把那些分別心、貪圖心、恐懼心、嫉妒心……通通除掉,那不是我,那是表面意識,是機械慣性,是荷爾蒙在作怪,所有操縱你的都是一部機器。新兵槍一響,就要拉肚子,因為膽汁大量分泌增加了腸蠕動,它就是一個生理的機械作用。人,是六十兆細胞堆積的一個化學工廠,不斷地秒秒燃燒,秒秒發生化學變化,而且人也會產生物理變化,人就是被這個機器操縱。鄉下人罵人說“你這個沒用的、造糞的機器”,沒有錯!人就是這樣的,人不斷地製造水肥—— 它不只製造水肥,還有高級產品呀。

無執禪定

離執禪定到了去執禪定,到最後一無執著,活著只為責任義務,死了任務解除。而人是不會死的,“不會滅亡,反得永生”,人是不會死的。
離執禪定、去執禪定、無執禪定有什麼事相呢?理事一如,理事是不二的。
到了離執禪定,人就瀟灑自在了,氣色會變好,人際關係會改善,事業會通順。
到了去執禪定做完了以後,他不再做灰色的夢,做的是彩色的夢。隨著你的反省、去執去得徹底的程度,來決定你夢中的彩色。人不是不做夢的,蓮池大師寫的《竹窗隨筆》,他也做夢;大慧 宗杲禪師、克勤 圜悟禪師……他們也做夢!夢見六祖!孔子沒有夢見周公,他認為自己衰老了。聖人照做夢,做夢不是個壞事,但是夢境迥然不同。到了反省得很好,到了去執去得很徹底,他做的是彩色的夢,天然七彩,花紅柳綠,不再是模糊一片,乃至講的話記得清清楚楚;再進一步,知道我在做夢。知道自己在做夢,而自己還沒有醒,自己還在欣賞,那個就是什麼?那個叫“法性土”,那是真實的,那不是做夢了。
到了無執禪定的時候,一念三千,用你的念力就能改變事實;心量廣大,手一結印,一念陀羅尼就發光,叫“海印發光”,這是可以驗證的。到了無執禪定的時候,所有接近你的人都能消業障,都能增福慧。
抱著一顆安祥心,念什麼經、念什麼咒,就能立竿見影地感應。沒有安祥心態去念咒,不靈。為什麼不靈呢?說你手結個印,結個印是什麼呢?是天線;陀羅尼是你打電報的摩斯符號,但是你沒有電,沒有能源。念了半天,在那裡猛敲榔頭,電報發不出去。你要能給它發出去,這就需要能源。能源是什麼?就是安祥。

十七. 保任安祥(安祥禪的修行)的方法

安祥是那么好,安祥又可以求之有其道,而失落了安祥的人是那么悲慘,我們就應該拚命追求,並保持安祥才對。至於如何保持安祥呢?

以反省懺悔去除心垢,並強調發露懺悔

去除心垢的方法:
學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學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先反省懺悔,否則障不除,不能相應。先在反省的時候觀心,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個好人,自己是個完整而統一的人,自己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個言寡尤、行寡悔、可以無大過矣的人,其實,絕對不然。如果認真反省一番,就會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個人”。如果承認過去所做、所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沒有進化的動物;然後勇於面對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實的懺悔,才會獲得實質的進步。如果不能夠勇於面對自我,永遠保持那種虛偽的假像,誰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觀察“自我是個什麼?”
“天大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要安排一個無事牽掛、心身自在之時間,摒除干擾,將平生所做、所思之應予改正者,徹底反省,以後誓不再犯,必獲佛天寬恕。其程式如左:
1)、齋戒沐浴換淨衣,佛前焚香祝禱曰:“弟子某某無明覆蓋,不見己過,墮落而不自覺,懇求佛菩薩慈悲,令見己過(三拜)。懇求護法菩薩善導(一拜)。”
2)、準備紙簿原子筆,就反省所得一一寫出。然後就所反省之事,能彌補者寫出彌補計畫(須執行,不可忘卻);虧欠他人者、對不起他人者,觀想其人在面前,向之頂禮乞寬恕。
3)、以至誠之心就所寫於佛前跪誦,幷誓不重犯,然後誓作新人,誓度眾生,焚於佛前。
4)、反省懺悔之事,以後不可再回憶,亦不重犯。
5)、觀每一念起,妄者疾速懺悔。
能照此方式行之,可以合法。

杜漏

不邪思妄想、不取相認同、不多說話、不生氣、不軀殼起念、唯求心安。
耕雲導師著有杜漏歌:
法身功德在無漏,諸漏盡時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陰境,取相認同喪本真,
話說多了心會亂,怒火能燒功德林,
軀殼起念滋三毒,心若不安怎修行。
法身功德在無漏,諸漏盡時法身成。
耕雲導師《杜漏歌》墨寶耕雲導師《杜漏歌》墨寶

無漏行

就是實踐佛陀開示的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詳細內容請參照 耕雲導師講詞《安祥禪》第二集之《無漏行》。

實踐不二法門

1).修行的要領: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樂不二。
2).證入的方法:能所不二、定慧不二、體用不二、心法不二。
3).真實法要:不思議。
詳細內容請參照 耕雲導師講詞《安祥禪》第一集之《不二法門》。

禪的正行

溯本窮源以竟理、行深般若以泯事、淑世超世以隨緣。
詳細內容請參照 耕雲導師講詞《安祥禪》第二集之《邁向生命的圓滿》

修心法要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詳細內容請參照 耕雲導師講詞《安祥禪》第一集之 《修心訣》

修行的秘訣及最高法門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詳細內容參照中文百科“安祥禪”詞條之第13節“安祥禪修行的最高秘訣”
另外,耕雲導師在《安祥之美》講詞中亦有開示保任安祥的方法:
1、反觀自心 正確認知  安祥是一種調和、統一、自在、自覺的心靈狀態。沒有雜念,空空朗朗,沒有煩惱,沒有興奮,沒有過去、未來。這個就是安祥的心態,也是你原本的心態。只要你能保持它,就節省了你十萬年修行的努力。
我們為什麼不說是“三昧耶”?不說是“正受”?不說是“正覺”?不說是“摩訶般若”?不說是“真如、自性”?不說是“本心”?而說是“安祥”?因為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作為一個文化的時區,也就是文化時間的區分;每一個時代有它自己的語言,如果我們用一、兩千年前的語言,我們就感覺得有點兒晦澀,不夠明朗,而且它障礙了我們察覺真相,障礙了我們體會真實。所以我們如果用一、兩千年以前的名相,不如採用現在的語言。我們說是“三昧耶”,大家感覺有點兒陌生;若說“安祥”,大家在感覺上會親切些。
2、停止尋覓 守本真心  禪既然是以安祥為內涵,那我們就不要去東尋西覓,任你找來找去,也不可能找到什麼,不如“歸來偶對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用不著“芒鞋踏破嶺頭雲”了。只要秒秒“守本真心”,只要努力瞬有存、息有養,保任此事就夠了。而保任此事是跟錯誤、罪惡不並存的,一定要痛改前非、揚棄自己的罪惡,才能擁有並保持安祥。
安祥,有的是從修行而得;修行而得,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不是誇張的話,生生不退轉,也要個十萬八萬年,所以“修而得”很難,而別人傳心給你很容易。但是“難得的”能夠保持,“容易得的”不知珍惜,反而容易退失。
3、揚棄錯誤 不斷修正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思想、行為。常常觀心,對於不正、錯誤、罪惡、黯淡、虛偽的念頭,要批判自己、懲罰自己、警惕自己、告誡自己,使它不再重複。人多半是或濃或淡地活在錯誤當中,人不能夠免於錯誤,但是不要把錯誤重複下去,重複下去,那就永遠活在黑暗中;也不要把罪惡重複去,若重複下去,最後得到的一定是毀滅。
我們必須確知:“人只要是活在錯誤當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煩惱當中。”而人最大的弱點是姑息自己、苛求別人。我請各位記住一句話:“最會原諒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別人的諒解和佛天的原諒;最肯責備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別人的原諒和佛天的寬恕。”
我們不要長著眼晴光看別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縱、任性、自我寬恕當中,這樣會形成惡性循環,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縮。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為。
4、即知即行 解行相應
最後,要“力行”,要“即知即行”,做到“解行相應”。光“知”不“行”,這種“知”就變成了廢知識,跟酒精的廢卡洛里一樣,它對你沒有幫助。而且沒有用的知識裝得越多,對你的人生、對你的智慧障礙越大。你知道那些名相,背熟那些名詞,對你有什麼用?有很多修行人,泥跡失神,抱了幾本經去啃,希望能得道。結果最後臨死的時候,證明只是被經所轉,並沒有轉經。

十八. 安祥禪修行進步的標準

隨著自己的修行,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進步了呢?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心靈救濟法門。”你有沒有進步?就看你煩惱有沒有減少?活得有沒有瀟灑自在?人生有沒有通暢?有人問:“禪怎么感覺得到、看得出來?”
我們說:“禪,是可以清清楚楚地感覺得到的。禪是什麼?禪顯示在親和力跟同化力上,清清楚楚,立竿見影的。”什麼叫做親和力?一個活在安祥當中的人,他就是禪;安祥就是正受,一個活在正受當中的人,他不會討厭別人,別人會覺得他可親,這是親和力。
何以見得自己的修行進步了呢?就是錯誤少了,因此煩惱少了,這就表示你已經進步了,也就是表示說你已經入禪了。如果你煩惱還是那么多,必定是你的錯誤還是那么多。錯誤還是那么多,你距離佛法還是很遠。

十九. 安祥禪的法寶

安祥禪的法寶包括耕雲導師之講詞、著作、解惑錄、詩歌、法語銘言及安祥禪曲。
在 耕雲導師的法寶中,有說法錄像帶、法音(說法錄音帶)、講詞書籍、著作及安祥禪曲,均非常殊勝,值得我們一輩子涵泳其中,細細品嘗安祥的法味。
導師講詞書籍最先得到安祥禪友的喜愛和重視,許多禪友從恭讀、抄寫導師講詞中獲得安祥;再其次是安祥禪曲,不管是聆聽或是吟唱安祥禪曲,都容易淨化心靈、洗淨心垢,導師多次開示“唱禪歌就是修行”的確行之有效。
不過若以“法音(講詞錄音帶)”及講詞書籍為例做個比較,其中以“法音”最靠近安祥,也最能表達 耕雲導師的真傳,也就是說加持力較大,也較為珍貴。在安祥禪的法寶中,導師法音在某些時候或某些場合,較講詞、錄影帶、著作更具方便性,例如在開車、做家事、休息、睡覺……之時均可播放。不論是否有空專心聆聽,或多或少都可達到消業障、增福慧的效果。當然能夠專心聆聽,效果更佳。因為播放 恩師的法音,就好像打開電燈的開關,就會開始放出光明。因此在家裡播放 恩師法音,不但可以改善家裡的靈氣,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氣氛,又可消除家人的業障,除掉一天下來在塵世中所受的污染,提升家居生活的品質,活得更舒服、順暢。
親近導師的法寶,其相應程度的關鍵就在於誠敬信,也就是內心與 耕雲導師的距離。也就是說愈有誠敬信的人,愈能感應。當然障礙較重的人,若能堅持一貫的誠敬信,並配合實際的修行,久久亦能相應。

二十. 安祥禪叢書簡介

安祥禪叢書都是廣大禪友發心募捐善款,通過政府主管部門審批,合法出版。所有安祥禪書籍均為結緣贈送,可以免費索閱,堅持只送不賣。
1、《安祥禪》第一集:為 耕雲導師禪學講話集,內容包括“安祥之美”、“禪的認知與修學”、“修心訣”……等十二篇。
2、《安祥禪》第二集:為 耕雲導師禪學講話集,內容包括“邁向生命的圓滿”、“中華禪風的演變”、“參學正眼”……等十篇。
3、《安祥禪》第三集:為 耕雲導師禪學講話集,內容包括“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懷”、“成佛作祖的方法”、“真我與禪定”……等廿四篇。
4、《觀潮隨筆》:為 耕雲導師早期(一九六O年代)所發表之般若文字,精簡扼要,分為“世說”、“法塵”、“禪垢”等三輯。
5、《金剛經》、《六祖壇經》:合輯兩經為一冊,是修習安祥禪必備之寶典。
6、《解惑錄》(一)、(二):為 耕雲導師在說法或共修會中,答覆修行疑難之專輯,以問答方式編排,最能解除修行之疑惑。
7、《耕雲書箋》:為 耕雲導師答覆弟子們問法之信函,內容直陳禪修精髓,是修行者不可多得之寶典。
8、《愛的人生》:為 耕雲導師之著作,直陳人生真義,借著對愛的認知、愛的力行,而達到人生光明的大道。
9、《圜悟禪師心要》:系 耕雲導師素所強調的學禪之人不可不讀的禪宗典籍,經本會重新標點斷句,精美易讀,最可貴的是加上 耕雲導師所寫的序言、批示和所劃的重點,是學禪的無價之寶。
10、《緣生可貴》:為雲開師兄修學安祥禪的心得報告,全書充分展現出珍惜安祥、宏揚安祥禪的熱忱,非常值得參閱。
11、《自覺自在》:為懷恩師兄的修學安祥禪心得報告,全書以平實、平淡的筆調,闡釋了安祥的殊勝和修行的方法,正見、正受具足,值得再三咀嚼。
《安祥禪》第二冊封面《安祥禪》第二冊封面
12、《生命的升華與沉澱》:為雲開師兄修學安祥禪的心得報告,全書充分印證安祥禪的殊勝,解除學法的許多疑惑,若能細心研讀,必將獲益無窮。

二十一. 學習安祥禪的資源

1、安祥禪學研究網站:請通過百度或谷歌搜尋anhsiangchan。
2、高雄市安祥禪學會
3、安祥禪叢書全球各地區連絡處:請參考安祥禪學研究網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