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太極推手

安氏太極推手

太極推手古代稱為“擖手”、“打手”、“揉手”等,是中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戰技擊方法。安氏太極推手是太極拳研究專家安在峰先生以易學、中醫、太極拳理論結合太極推手方法、按照意拳的練功形式、遵照競技推手的規則創編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科學訓練理論體系,是創編者從事三十多年研究的成果和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氏太極推手
  • 分類:實戰技擊方法
  • 作用:增強體質
  • 形式:太極運動的對練和對抗形式
推手概述,(一)定義命名,(二)創編過程,(三)系統內容,(四)鍛鍊價值,推手功夫,(一)站樁子,(二)行步子,(三)疾步子,(四)旋窩子,輔助功法,(一)放鬆功,(二)整理功,操手練習,(一)定步操手(八法),(二)行步操手(十二路),(三)疾步操手(十二路),(四)疾旋操手(十二路),揉手練習,(一)胸部柔化練習,(二)肩部柔化練習,(三)肘部柔化練習,(四)腕部柔化練習,粘手練習,(一)掛掌粘腕,(二)捋帶粘臂,(三)雙纏粘臂,(四)粘靠粘身,(五)傾壓粘身,(六)摺疊棚按,勁力方法,(一)發勁,(二)化勁,(三)聽勁,基本技術,(一)進手技術,(二)控制技術,(三)斷根技術,(四)旋打技術,(五)換位技術,實作套用,(一)發放法,(二)化發法,(三)聽化法,(四)引化發法,(五)控打法,(六)散招用法,十一、創者簡介,十二、創者出版的相關著作,十三、相關文獻,(一)太極推手三步功夫真傳,(二)太極拳論(一),(三)太極拳論(二),(四)太極拳經,(五)意拳正軌,

推手概述

太極推手是太極運動的對練和對抗形式,有很高的鍛練價值。它蘊藏著民族的文化內涵及古老的東方哲理,是以上肢軀幹為進攻部位,運用掤、捋、擠、按等技法以達到借力發勁,使對方身體失去平衡的一項傳統性、健身性的體育運動。經常練習可發展動作的靈活性和反應能力,對增強體質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定義命名

安氏太極推手是以上肢、軀幹為攻擊部位,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技法以達到借力、發力,使對方失去身體平衡的一項具有對抗性、娛樂性、健身性、傳統性的體育運動,是太極推手的高級訓練手段。是通過站樁、行步樁、疾步樁、單操手、聽勁、化勁、發勁、推手、實作九種修煉系統進行訓練的方法。 以上九個修煉系統,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如果單純以功的角度來講,功由站樁、行步樁、疾步樁而得,由單操手而懂,由聽、化、發而知,由推手而熟,由實作而用。通過安氏太極推手練習,能逐步掌握人體在技擊格鬥中的基本規律,為太極拳技擊技術的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它是太極拳的一種懂勁功夫,是一項傳統的獨特的對抗形式。安氏太極推手愈來愈受到國內外朋友喜愛。
安在峰先生(黑衣者)與弟子在練推手安在峰先生(黑衣者)與弟子在練推手

(二)創編過程

為了繼承和發展太極推手運動,使太極推手技術更加充實、完善;為了提高武術練習者的技擊技能和實戰能力,使練習者通過練習達到一定的水平,並能在實踐中加以套用,從而達到強身健體、自身防衛、比賽對抗之目的,編創者將多年的所學及研究成果、實踐經驗和體會進行了總結、整理,編創了安氏太極推手。在編創過程中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理論聯繫實際、功用兼備的原則,儘可能地建立起系統化、規範化、科學化的技術體系。

(三)系統內容

安氏太極推手的體系內容大致上有:推手功夫,其包括站樁、行步子、疾步子、旋窩子;輔助功法,其包括放鬆功、整理功;操手練習,其包括定步操手(十法)、行步操手(十二路)、疾步操手(十二路)、疾旋操手(十二路);揉手練習,其包括胸部柔化練習、肩部柔化練習、肘部柔化練習、腕部柔化練習;粘手練習,其包括掛掌粘腕、捋帶粘臂、雙纏粘臂、粘靠粘身、傾壓粘身、摺疊棚按;勁力方法,其包括發勁、化勁、聽勁;基本技術,進手技術、控制技術、斷根技術、旋打技術、換位技術;實作套用,其包括發放法、化發法、聽化法、引化發法、控打法、散招用法;戰略戰術等。

(四)鍛鍊價值

太極推手實質上是中樞神經運動、呼吸運動、和機體骨骼肌肉運動相結合的綜合性運動。
太極推手一般採用均勻、緩和、有節奏的腹式呼吸,這有利於改善肺泡通氣量,使呼吸深度加大。太極推手講究蓄勁如開弓,發勁似放箭,採用吸足呼盡的呼吸方法,既節省能量消耗,又提高肺泡氣體更換率,為細胞攝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不存在氧債問題。因此練習太極拳推手能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練後感到呼吸通暢,頭腦清醒。
練習太極推手可以調整中樞神經的功能。現代社會“文明病”威協著每個人,其原因主要是大腦過度緊張,導致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消耗精力。通過太極拳推手的調節,不斷地使意識向積極的方向強化,使拳勢集中在動作上,就可以做到“恬淡虛無”、“精神若一”、“思想松靜”,從而百念俱消、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物我兩忘。這時人體處於入靜意守和心身放鬆的狀態,交感神經緊張性活動得以放鬆,呼吸頻率隨之減慢,血壓與脈搏降低。便會感到精力充沛,周身輕鬆,使人進入一個最隹的生理壯態。可收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太極推手對心臟血管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我們知道,全身各部骨胳肌的周期性的收縮與舒張,可以加強靜脈的血液循環,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靜脈壓力。所以練習太極推手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加強心肌的營養。
太極推手沾粘連隨、勁的發放、步的進退,都需要人體不斷地克服重力,在保持位移的狀態下完成。這對人體的骨骼與肌肉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太極推手要求“節節鬆開”、“節節貫串”,這使關節的活動幅度加大,可提高韌帶的柔韌性及關節的靈活性。
太極推手是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8種方法和勁力,以粘隨不脫、引進落空為技術訓練的基本原則,通過練習可獲得良好的用勁技巧。能夠學會掌握和運用剛勁和柔勁,以剛、柔的變化來巧妙地破壞對方的身體平衡。懂勁之後,可以做倒知人知已,能很快進入技擊及太極推手的高深境界。
太極推手的境界是極富誘惑力的,那種瀟灑自如,隨意收放,順勢一抖,即可使人騰空飛起,這種以四兩撥千斤,發人如彈丸,彈指一揮跌丈外,身體微動彼落空的技藝,使芸芸後學醉心不已,奮發忘我,使人樂以忘憂。
總之,太極推手是多功能的,它所具有健身性、藝術性、娛樂性、技擊性和醫療性,對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齡的人們,有著與他們各自愛好相適應的吸引力,倍受人們的喜愛。

推手功夫

(一)站樁子

站樁是獲得推手功夫的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安氏太極推手樁功的十三法,稱之為“太極十三樁”。
太極十三樁是太極拳十三個內功樁法,是一種身體保持一定的姿勢、神意保持於一定的狀態、靜止站立的練習方法,也稱之為靜力樁。經常練習站樁可達到形體放鬆、神意安然、調節呼吸、內氣順暢、通暢血液、舒和筋骨、溫養肌肉、疏通經絡,使神經系統得到充分休息、調整和鍛鍊等效果。還可促進體內各系統的新陳代謝,增強腿部的堅固和柔韌性,改善內臟器官,從而達到養生、祛病、強身和益智的目的。站樁既能使人體平衡發育,調節和增進人體內部的生理功能,又可培養人體本身的所特有的內在力量。站樁可以蓄力於全身,為推手、技擊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拳諺有“百練不如一站”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之說。拳理中又有“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也”的精闢論述。由此可見,站樁是既能增強體質,又能提高技擊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太極十三樁是傳統的樁功精華,現將其練習方法介紹如下:
安在峰出版的相關著作安在峰出版的相關著作
1。無極樁 2。太極樁 3。扶虎樁 4。推山樁 5。托塔樁 6。四象樁 7。貫頂樁 8。托抱樁 9。托天樁 10。三體樁 11。兩儀樁 12。七星樁 13。五行樁。
這些樁法又均分為低樁、中樁和高樁三種。大腿與地面平行的樣勢為低樁;大腿與小腿夾角90度至120度的為中樁;大腿與小腿夾角大於120度的為高樁。

(二)行步子

走步子就是在上述十三種靜力樁的基礎上,在樁勢不變的前提下,兩腿向前邁步進行行走,在走動中練習的一種練功形式,此功也稱之為活步樁。此功也分為低、中、高三勢走法。

(三)疾步子

疾步子也是在上述十三種靜力樁的基礎上,在樁勢不變的前提下,兩腿向前極力快速地進行跑動,在跑動中練習的一種練功形式,此功也稱之為活步樁。此功也分為低、中、高三勢走法。

(四)旋窩子

就是在樁勢不變的前提下,疾速地進行身體快速旋轉,似如飛碟好似飛旋的陀螺。此功也分低、中、高三種勢子。也是活步樁的一種。

輔助功法

(一)放鬆功

安氏太極推手常用的放鬆功有擺動放鬆、摺疊放鬆、顫抖放鬆等法。

(二)整理功

安氏太極推手常手的有自然放鬆整理、拍打整理等法。

操手練習

這裡介紹的是單操手的練習方法

(一)定步操手(八法)

定步操手是在上述十三個樁法的基礎之上,結合太極推手的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等手法進行單獨模擬練習的一種方法,此時面前無人要似有人。

(二)行步操手(十二路)

行步操手是在上述十三個行步樁法的基礎之上,結合太極推手的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發、放、旋、打等手法進行單獨模擬練習的一種方法,此時面前無人要似有人。

(三)疾步操手(十二路)

疾步操手是在上述十三個疾步樁法的基礎之上,結合太極推手的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發、放、旋、打等手法進行單獨模擬練習的一種方法,此時面前無人要似有人。

(四)疾旋操手(十二路)

疾旋操手是在上述十三個旋窩子的基礎之上,結合太極推手的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發、放、旋、打等手法進行單獨模擬練習的一種方法,此時面前無人要似有人。

揉手練習

這裡介紹的是兩人對操的練習。

(一)胸部柔化練習

一人將手按於另一人胸部進行推柔,另一人做適應的化勁練習。
安在峰出版的相關著作安在峰出版的相關著作

(二)肩部柔化練習

一人將手按於另一人兩肩部進行推柔,另一人做適應的化勁練習。

(三)肘部柔化練習

一人將手按於另一人肘部進行推柔,另一人做適應的化勁練習。

(四)腕部柔化練習

一人將手按於另一人腕部進行推柔,另一人做適應的化勁練習。

粘手練習

此法也是一種對操的練習。

(一)掛掌粘腕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發打;另一人用掛掌之法粘接其腕的練習。

(二)捋帶粘臂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發打;另一人用采捋之法粘接其臂的練習。

(三)雙纏粘臂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發打;另一人用兩臂纏繞之法粘接其臂的練習。

(四)粘靠粘身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發打;另一人用靠身之法粘其身的練習。

(五)傾壓粘身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發打;另一人用身體的傾斜之力粘壓在其身的練習。

(六)摺疊棚按

一人用手向另一人發打;另一人用摺疊棚按之法粘接對方的練習。

勁力方法

(一)發勁

發勁必須使肌纖維伸縮時間儘可能的短;必須使肌纖維的伸縮之差最大;必須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其方法是:“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見《太極拳論》)。由肌纖維收縮成為一種勢能是運動過程。發勁過程是:體內之力的匯聚和傳遞,它是肌纖維由收縮變為伸張,由緊到松的過程。這還不完全,還有力的“傳遞”,那就是“由腳而腿而腰”和“形於手指”。“完整一氣概括了體內的匯聚和傳遞的全過程。其做法是腳蹬地、伸腿、長腰、豎脊、懸頂、消肩、展臂、直腕、彈指,全身完整一氣,把勁發出去。這個勁是整體勁,極沉重乾脆,無堅不摧。安氏太極推手的發勁有1.前衝勁練法 2.拋放勁練法 3.下放勁練法 4.螺旋勁練法 5.纏絲勁練法 6.松彈勁練法 7.抖顫勁練法 8.振動勁練法 9.遊蕩勁練法 10.靠撞勁練法等。
安在峰先生出版的相關著作安在峰先生出版的相關著作

(二)化勁

化勁是在推手過程中將對方攻擊力化掉而不使其力作用在我身上或減弱其攻擊力使之對我不能造成威協的一種方法。化勁由粘勁(即:不丟的勁,是利用彼我的合力。)與走勁(即:不頂之勁,主後退,由懂勁而來。)而成。不丟不頂,隨感隨化,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相濟不離,化全在於我順人被。若能達此境界,則對方雖有千斤之力,也無法使用,所以化勁在太極推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氏太極推手的化勁也稱之為餵靶練習。其常手的方法如下:
1。引化練習 2。順化練習 3。吸化練習 4。旋化練習 5。沉化練習 6。分化練習 7。柔化練習 8。截化練習9。亂抖化練習等。

(三)聽勁

聽勁是太極推手以柔克剛和“四兩撥千斤”的關健。聽勁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以肢體皮膚與對方的接觸中對對方來力大小、快慢方向、和作用點的感知反應。由於推手是雙方搭手接觸,所以相互用力對方都會感覺到,會對對方的攻擊勁路有反應。這裡說反應而不說感覺,是因為,不懂太極拳的人也能感覺到,但卻往往來不及反應就被擊出,而反應就包含了感覺和採取的對策。要反應靈敏,必須先將自身上的呆力俗氣扔掉,全身放鬆,靜心思索,集中精力於雙方搭手的接觸點上,做到隨曲就伸,粘連粘隨,不丟不頂,時刻注意對方的勁路變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對對方攻擊的感覺、化解、和反擊必須是同時進行,否則不能迎擊自保,更談不上取勝。所以聽勁訓練必須結合對攻擊力的化解和反擊。
聽勁的實質是對對方攻擊的判斷。彼我搭手,對方欲發勁將我擊出,我要防守反擊作出準確的判斷,判斷對方的招法、發力的方向和大小、發力時間和著力點,及和對方後續的勁路。對此要形成一種反射或叫反應。這種反應必須採取在推手中突然攻擊的方法進行。要訓練憑對方的攻擊意念的一閃做出的判斷和反應行為。太極推手須直至訓練到神會自然聽勁的功夫不可。《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說:“不聽,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不能化;不化,不能發”。由此可知聽勁在推手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必須在其正確理解其原理的基礎上認真地練好。安氏太極推手掌用的聽勁法有:
1。觸聽練習 2。視聽練習 3。神會聽練習等。

基本技術

(一)進手技術

進手也稱為接手或稱進擊、進招等。它是接近對方,通過穿、棚、擠、靠、索等手段控制對方的一種方法。其包括單進手、雙進手、蛇形進手、擠棚進手、靠索進手、棚拉索臂進手等。

(二)控制技術

控制術是太極推手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術,是在不違犯,如硬拉、硬拖、摟抱、腳勾、踏、絆、跪或單雙手抓住對方衣服或雙手死握對方等《武術太極推手規則》規定條款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掤、捋、擠、按、采等手法使對方造成身體不能變化及進行反攻或腳根被拔起等被動局面的技術。安氏太極推手常用的控制術有雙手捧托兩小臂控制、雙臂擠托上捧兩肘控制、左進手挑腋右手擠腕控制、左進手挑腋右手擠推肘窩控制、左進手挑腋右手擠推大臂控制、左進手挑腋右手擠小臂控制、雙進手挑腋控制等。

(三)斷根技術

就是將對方之兩腳提起,使其站立不穩的一種技法。安氏太極推手的斷根方法常手的有:主動斷根和被動斷根兩種。拍按斷根法、抄托斷根法、搖晃斷根法、抖發斷根法、顫抖斷根法,截肘斷根、腹截斷根、旋轉斷根等。

(四)旋打技術

利用旋轉力將對方打偏向一側,失去身體重心的技術,是破壞對方雙手打實時,把對方打偏而化解雙重的方法。打偏對方的關鍵是丟一邊,給一邊,求得虛實。安氏太極推手常用的旋打術有雙掌震胸按臂掀肩打偏、右手推臂左臂挑肩右打偏、左臂挑腋右手推肘窩左橫打偏、雙進手挑腋右橫打偏、雙進手挑腋左橫打偏、雙進手前挑腋左橫打偏、雙手掤托小臂拍肩右打偏、放鬆右胸左胸給力右打偏、左臂放鬆右拍肩打偏等。

(五)換位技術

換位術是在推手中一方為了擺脫困境而與對方相互調換站立位置的技術。此技術常用於處理邊界問題。相互換位的關鍵在於步子和身法靈活。安氏太極推手常用的換位術有轉身左挒換位、左轉帶換位、繞步采按換位等。

實作套用

(一)發放法

發放法是利用發勁將對方放出的方法。若掌握得當,可將人發出丈外。其關鍵在於能借力打力,能拔斷其根,勁能發得整、發得出,時機掌握的好,否則就打不出好的技術效果。因此,發放套用前,首先要掌握好發勁,掌握好發勁的角度,發勁的時機及斷根術等。現將安氏太極推手發放的實作方法介紹如下:
按肩前沖發放法、按上臂前沖發放法、按胸前沖發放法、按胸向下發放法、按肩向下發放法、按臂向下發放法、側按肩向下發放法、按胸拋放法、按腹上拋放法、按兩大臂上拋放法、雙進手挑腋右旋打放摔法、左進手右推肘窩左旋打放摔法、雙進手挑腋右旋打放摔法、右進手左手擠臂右轉打放摔法、雙手固臂右旋打放摔法、兩手固胸背右旋打放摔法、雙手捧托腕拍肩下放摔法、左進手右擠腕右旋打放摔法、左進手右擠臂右捋放摔法、下捋臂放摔法、捋臂挒肘放摔法、轉身壓臂旋打放摔法、攪肘旋打放摔法、進步反臂旋打放摔法、進步右靠肩放摔法、進步靠胸放摔法等等。

(二)化發法

安氏太極推手的化發法是在推手中把對方的攻擊力量化解掉使其攻擊力量不能作用在我身上,並在對方失去攻擊作用時,我發勁將對方放出的一種反攻方法。常用的有順化發放、柔化發放、旋化發放、吸化發放、引化發放、沉化發放、分化發放、截化發放、掤化發放、抖化發放、閃化發放等。現分別介紹如下:
順化前沖發放、柔化上拋發放、旋化橫打發放、吸化拍肩下放、引化前沖發放、沉化上拋發放、分化前沖發放、截化側旋發放、掤化下按發放、抖化前沖發放、閃化按肩發放等。

(三)聽化法

聽化發法是在推手中,對方攻擊我時,通過感覺,對對方攻擊勁的大小、勁路的方向的判斷和做出的化解及發放等反應。在推手中,一個完整的攻防技術是聽、化、發的相結合,聽勁是化勁、發放或反攻的前提。聽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化、發的技術效果。聽勁聽好的關鍵在於“靜”,平時可多做靜功的練習,以提高聽勁的功夫和化發的技能。安氏太極推手的聽化發常用的有三種,若干法。觸聽化發法、視聽化發法、神會聽化發法等。

(四)引化發法

引化發法是我用手粘其攻來之手腕,順其攻來之勢和勁力的方向,向我引近,化解對方,使之失去重心前跌時,我再借其跌勢,發勁順之加力發放對方的方法。安氏太極推手的聽化發常用的引化發放法有左後引化對方左臂按胸發放、左後引化雙手按胸發放、右引化靠肩發放、右引化肩靠放、上引化旋拋放、下引化右捋放等。

(五)控打法

就是在推手中進手控制住對方後,施以棚、援、捋、擠、按、采、列、肘、靠等技法,進行發打對方,使對方失去身體平衡而摔地的方法,安氏太極推手常手的有控制旋打法、控制發放法、控制快摔法等等。

(六)散招用法

各種各類的散招手法若干種。

十一、創者簡介

安在峰:武術家、養生家、作家。 自幼練武、習醫,精通武術、氣功、散打、推手、中醫、美術,擅長寫作著書。在省級以上雜誌上發表文學、理論、學術文章500余篇。人民體育出版社、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原農民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台北品冠文化出版社、台北大展出版,分別出版他的專著《武術實用摔法大全》《八極拳運動全書》《大鴻拳》《飛花長穗劍》《太極推手秘傳》《太極推手絕技》《拍打健身祛病功》《常見病指針療》《常見病耳穴療法》《常見病艾灸療法》《常見病熏洗療法》等70多部。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他編著的《出招制勝》一書獲第七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優勝獎。 他曾多次組隊帶領參加國家、省、市級的武術比賽,其隊員在比賽中多人多次獲得金、銀、銅牌100多枚。
安在峰先生的太極拳姿安在峰先生的太極拳姿
徐州人民廣播電台、豐縣人民廣播電視台,《徐州日報》《豐縣日報》《徐州宣傳》《健身科學》等新聞媒介專題介紹過其事跡,併入選《古豐新歌》《一路風流》《實幹家》《太陽下的夢》等報告文學集。已入編《中國太極拳辭典》《中國武林人物誌》《中國當代武術家名典》《中國民間名人錄》《世界名人錄》《豐縣誌》等20多種志書。

十二、創者出版的相關著作

創者安在峰出版的有關代表著作有:《太極推手快速入門不求人》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太極推手絕技》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太極推手秘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太極拳搏擊精萃》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5年2月出版;《陳式太極拳意氣勢練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42式太極拳意氣勢練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楊式太極刀分解教學》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安在峰先生出版的相關著作安在峰先生出版的相關著作

十三、相關文獻

(一)太極推手三步功夫真傳

作者:安在峰
太極推手要經過扎己根、去己根、去彼根三步功夫。這三步功夫揭示了功夫長進的規律及修煉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現將其每步功夫介紹如下:
一、扎己根
欲求功夫,必先求扎己根。太極推手功夫把扎己根作為首要問題,因為扎己根是一切功夫之源。自己腳下沒有根,就談不上有推手功夫。太極推手和其它事物一樣,非有根基不行。樹無根則枯,樓無基則傾。太極推手若腳下無根,就會像無根浮萍,隨波逐流,經不住衝擊,不僅不能發出整體勁,自身也很難站穩。一旦身體遭受外力,就容易摔倒。如何才能扎己根?最好的辦法就是練靜力樁。正如王薌齋在《意拳正軌》中所說的“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力為根始。所謂使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也。”太極推手常採用的有13種靜力樁。即無極樁、太極樁、伏虎樁、推山樁、托塔樁、四象樁、貫頂樁、托抱樁、托天樁、三體樁、兩儀樁、七星樁、五行樁。
十三靜力樁是太極拳內功功法,是一種保持一定的身體姿勢、神意保持於一定的狀態、靜止站立的練習方法。經常練習站樁可達到形體放鬆、神意安然、呼吸勻和、內氣順暢、血液通利、筋骨舒柔、肌肉溫養、經絡疏通,使神經系統得到充分休息、調整和鍛鍊等效果。還可促進體內務系統的新陳代謝,增強腿部的堅固和柔韌性,改善內臟器官,從而達到養生、祛病、強身和益智的目的。站樁既能使人體平衡發育,調節和增進生理功能,又可增進人體本身所特有的內在力量。站樁可以蓄力於全身,為推手、技擊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拳諺有“百練不如一站”,“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之說。拳理中又有“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的精闢論述。由此可見,站樁既能增強體質,穩固根基,又是提高技擊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1.無極樁
無極樁又稱為自然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樁法之一,被歷代拳家認為是太極拳的根基。拳理說:“太極者,無極而生也。”練習此樁時身體處於高度放鬆的狀態,意形合一,陰陽相調,無形無象,是一種平衡和諧的內在運動。經常堅持站無極樁,能收到培養元氣,放鬆身體,穩固身體重心,端正身體姿勢,增強腿部力量的作用和健身強體的功效。
2.太極樁
太極樁也稱為三圓樁,又稱渾圓樁。是太極拳樁功中重要的內功樁法之一。經常站太極樁,能收到端正身體姿勢,增強腿部力量,穩定身體重心,增強兩手勁力,提高聽勁的能力作用,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3.伏虎樁
伏虎樁又稱按球樁,是太極拳常用的內功功法之一。經常站伏虎樁能收到端正身體姿勢,增強腿部力量,穩定身體重心,增強兩手之內勁和兩手的聽勁能力,收到健身強體的功效。
4.推山樁
推山樁又稱朝陽樁,是太極拳重要的內功樁法之一。經常站推山樁,可穩固根基,增長功力,提高兩手聽勁能力,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5.托塔樁
托塔樁又稱大字樁,是太極拳重要的內功功法之一。經常站托塔樁,能穩固根基,增長兩腿兩臂的力量,使身體放鬆,姿勢端正,收到健身強體的作用。
6.四象樁
四象樁也稱四向樁或稱為側推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經常站四象樁,能穩固根基,增長兩
腿兩臂的力量和周身的整勁,使身體高度放鬆,端正姿勢,提高兩手聽勁的技能,收到健身強體的功效。
7.貫頂樁
貫頂樁也稱為罩頂樁或上合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經常站貫頂樁,能穩固根基,增長兩腿的力量,可使丹田之氣充盈,全身高度放鬆,起到健身強體的效用。
8.托抱樁
托抱樁又稱養丹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經常站托抱樁,能穩固根基,增長腿部的力量,使丹田內氣充盈,收到健身強體的功效。
9.托天樁
托天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經常站托天樁,能穩固根基,舒展身體筋骨,使身體內氣周身暢通,可收到健身強體的功效。
10.三體樁
三體樁又名虛步樁,也稱手揮琵琶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經常站三體樁,能穩固根基,提高身體的平衡能力和身體對於虛實的感應,增長勁力;強化兩手的聽勁能力,起到健身強體的作用。
11.兩儀樁
兩儀樁又稱陰陽樁,也稱托按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樁法之一。經常站兩儀樁,能穩固根基,增強兩手內勁及兩手的聽勁,收到健身強體的效果。
12.七星樁
七星樁是太極拳內功重要的功法之一。經常站七星樁,能穩固根基,使內勁透出體外,增強功力,收到健身強體的功效。
13.五行樁
五行樁是太極拳及太極推手中最為重要的內功功法,是一種不弓不馬,介於弓馬之間的,取其兩者之優,去其兩者之劣的樁法。也是太極推手的基本間架。它把人體各部按照太極推手的要領,安排成一個圓滿完整的姿勢,整個太極推手都不能離開這個樁勢的基本法則。在推手過程中,儘管動作千變萬化,但步子和要領都離不開五行樁。所以有“萬法不離其宗”之說。經常站五行樁,能貯勁蓄力,增長功力,穩固根基,有利於發勁,有利於攻防,更有利於健身強體。因此,五行樁是太極推手最重要的功夫,是太極拳推手基本間架,推手中萬變不離五行樁勢,否則架散勁散。勁散則不穩,必敗也。故有“萬變不離五行樁”之說。所以,推手必須重點練好五行樁。因篇幅所限,以上樁功的練習方法從略,待另行文介紹。
在練習時,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選取其中的1—2個樁式或幾個樁式堅持不懈地練習,定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不要今練這個樁法,明練那個樁法,雖然都練了,但卻收不到較好的效果。這也練,那也練,難以保證練習時間,難以達到練習強度。當然,若是時間充足的話,多選練幾個樁法也是可行的。
[本文作者(右)與學生一起練習太極推手]
二、去己根
去己根,是在樁功打好根基的基礎上才進行修煉的。有根才能去根,紮根與去根是兩個層次上的連續修煉過程,不可超越紮根階段直接練去根的功夫。
去己根不是不要己根,而是在扎己根的基礎上(即在腳步穩牢的基礎上),儘量使自己的步子更加靈活。改變因站樁(扎己根)而根穩固造成步不靈活的缺陷。這是因為扎己根是在靜中求根,是為靜中根,靜中根在千變萬化的推手運動中是滿足不了需要的,所以必須去己根。一般人經過練習站靜力樁有了根,就不願去己根。豈不知,靜中根不去,動中根就無法練成。
怎樣才能去己根,練出動中根呢?
一是要先由大勢樁(即低勢樁)變為小勢樁(即高勢樁)。當小勢樁練到腳步穩固,周身一體,推拉不動時,可進行行步樁(即走步子)練習。
二是練習行步樁。行步樁就是在不改變靜力樁姿勢的前提下,兩腳慢慢地行走(即所說的走步子)。在行走中,樁勢姿勢不變,旨在練習動中不變形;還要細心體會是否失根。如有失根,就應再放慢腳步。步幅不要過大。應由慢到快,由小步幅到大步幅,反覆練習,不可急於求成。若在練習中能感到步步松活沉穩,步步紮實牢固,直至邁步輕靈,步法乾淨利落,動如脫兔,靜如山嶽,則告初成。
三是練習變步。行步樁雖然練就了步子的靈穩,但是還不能完全滿足推手的需要。通常情況下,沒有練過變步功夫的,在步子變化中只有速度的變化,而缺少一定的根基,一旦腳步受阻或遇到障礙就不能變,化自如。究其原因,還是步不輕靈所造成的,即沒能徹底去掉己根的緣故。變步練習的目的就是徹底乾淨地去掉己根。變步練習就是一種在不變樁形的前提下,步子無規則的進行各種快速變化的練習方法,或上步或退步,或外跨步或里收步,或側行步或繞行步。總之,隨意變步,變化多端,要在靈活地行走展轉反側之中不失其根。做到起步乾淨,落地生根,起如風,落如岳。直至練得步子極輕靈又極穩固,變化自如,隨心所欲,方為大功告成。
[本文作者(右)在講解太極推手]
三、去彼根
去彼根,就是在推手中去掉對方之根,也稱斷根術,是破壞對方根基,使其腳根抬起來站立不穩的方法。是利用棚、捋、擠、按、閃等方法,造成對方身體失去平衡而傾跌的技術。在推手比賽中,無論是對付大力者,還是處理邊界問題,或處理頂牛問題,只要想打出技術效果,就必須掌握和運用去彼根的方法。這是因為,在推手中,如果不把對方的根基破壞,是很難將對方發出或擊跌的。所以,在推手中,要掌握去彼根之術。其方法種類如下:
1、主動去彼根
主動去彼根,是在對方站立穩固的情況下,我發勁破壞其根基,使其兩腳離地站立不穩的技術。主動去彼根常用的方法有:兩手左右打肩去彼根、雙進手左右轉打去彼根、雙進手左右挑打拔彼根、雙臂擠托兩肘上捧去彼根、雙手拍胸彈指去彼根、雙掌震胸去彼根等法。
2、被動去彼根
被動去彼根,是我將對方引進,利用偏、轉、閃、讓等方法使對方落空,造成對方身體失去平衡的方法。其常用的方法有:截肘去彼根、肘窩截去彼根、腹截去彼根、旋轉去彼根等法。
總之,去彼根要在發勁之先,先把對手的根基破壞,使其腳跟抬起來,站立不穩,這時發勁才會有效果。太極推手的勝負在於破壞對方的平衡。所以在太極推手中掌握去彼根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熟練掌握,運用自如才能達到太極推手至高的境界。

(二)太極拳論(一)

張三豐 遺著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在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銼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原著云:此系武當山張三豐先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三)太極拳論(二)

作者: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與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辨焉。

(四)太極拳經

作者:陳 鑫
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閹辟動靜,惟柔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蹇順參半,進退精詳。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若有事焉,勿助勿忘, 日積月累,質而彌光。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避短揚長。神龍變化,疇測汪洋。徑路纏綿,至速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方,轉接機敏,緩急相將。高擎低取,如願相償。
不滯於跡,不涉於虛,誠忠而動,節勢應機。靈氣活潑,浩然神行,虛虛實實,制勝權衡。順來逆往,神鬼莫測,因時制宜,中藏妙訣。外引內擊,中行無偏,聲東擊西,左右逢源。上下相隨,前後相連,全身透空,處處生拳。至疾至速,纏繞回還,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至極,極小也圓,勢如太極,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真傳,身體力行,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究研,寒來暑往,終躋渾然,其拳即意,其意即拳。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腸,不可稍讓,若讓他人,人存我亡,急與爭鋒,能上則上,多占一分,我據形勢,能上不上,立見不祥。一夫當關,萬人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運我虛靈,彌加慎重,細膩貼帖,中權後動。虛籠詐誘,妙在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實中有虛,預防中變,虛中有實,孰測機關。日中則昃,月滿才虧,敵如詐誘,不可緊迫。若逾界限,勢難轉回,況一失勢,雖悔何追。不及為過,過猶不及。
不遮不架,不頂不陷,不軟不硬,不脫不粘。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如虎下山。突如其來,人莫知然,只覺如風,摧倒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試為形狀,手中有權。引得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真,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便知其隙,隙有可乘,不可不入。失此良機,恐難再得,一點靈境,為君指出,寧可犯病,不可失機。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前俯後仰,立坐臥挺,橫豎顛倒,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潛躍皆中,千變萬化,難描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罄,開合虛實,即為拳經。日新不已,臻乎神明,渾然無跡,妙手空空。熟能無跡,只在虛空,用力日久,豁然貫通。人能持志,終躋聖位,當知我心,守做一敬。

(五)意拳正軌

作者:王薌齋
(一)樁法換勁
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力為根始。所謂使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也。若禪學者,始於戒律,而後精於定慧,正於心源,了悟虛空,窮於極處,然後方可學道,禪功如此,技擊猶然。蓋初學時,樁法甚繁,如降龍樁、伏虎樁、子午樁、三才樁等,茲去繁就簡,採取各樁之長,合而為一,名曰渾元樁,利於生勁,便於實搏擊精打顧,通氣學。學者鍛鍊旬月,自有效果,亦非筆墨所能表達其神妙也。夫樁法之學,最忌心身用力,用力則氣滯,氣滯則意停,意停則神斷,神斷則受累,尤忌揚頭折腰,肘膝過於曲直,總以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為宜,筋絡伸展為是,頭宜下沉,心宜上頂,閭骨宜直,氣宜下沉,心宜靜思,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齒似閉非閉,舌卷似頂非頂,渾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則內力外發,弱者換為強,自不難得其要領也。
(二)鍛鍊筋骨
力生於骨,而達於筋,筋長力大,骨重筋靈,筋靈骨要縮,骨靈則勁實(手足四腕與脖項),則氣自然開展,兩肱橫撐要平,用腕抱開合伸縮勁,兩腿用提、挾、扒、縮、趟、崩、擰、裹勁,肩撐胯墜,尾閭中正神貫頂,脊背三關透九宮。骨節如弓背,筋伸似弓弦,運勁如弦滿,發手似放箭,用力如抽絲,兩手如撕棉,四腕挺勁力自實,沉氣叩齒骨自堅。象其形,龍蹲虎坐,鷹目猿神,貓行馬奔,雞腿蛇身。查其勁,挺腰沉氣,坐胯提膝,撐截裹墜,粘定化隨,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敵時,自能相機而動,變化無窮,任敵巨力雄偉漢,運動一指撥千斤,所謂身有平隼,腰似書生,動若虎龍,總以虛實無定,變化無窮為準則,自能得其神妙之變化,故郭雲深大師常雲“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始為奇”,蓋即指此也。
(三)用勁
拳術之妙,貴乎有勁,用勁之法,不外剛柔方圓,剛者則堅,柔者靈活,直豎長伸有攻守之力,柔者縮短有驚彈之力,剛則形自方,柔則外方而內圓。伸縮抑揚長短互用,剛柔相濟,有左剛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剛,有梢節剛而中節柔,亦有剛實柔虛變化之妙,半柔半剛運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剛進,剛退而柔進,遇虛則柔剛隨其後,遇實則剛而柔在其先。無論千差萬異,總以中線不失,周身光線不斷為樞紐。橫撐開放,光線光芒謂之方,提抱含蓄,中莊生氣謂之圓,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時,用提、頓、撐、抱、墜、躦、裹、順力逆行,以方作圓。落手時,用含蓄纏綿、滔滔不斷,以圓作方。蓋圓勁能轉頓,開合若連環,若萬縷柔絲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瓏開朗,如駿馬躍澗,偏面而驕嘶。神采奕奕,壯氣森森,精神內固,如臨大敵,雖劍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無人之境,身如強弓硬弩,手如弓滿即發之箭,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猶如震地雷。夫用勁之道,不宜過剛,過剛易折;亦不宜過柔,過柔不進,須以豎勁而則人,橫勁吞吐而旋繞。此種運勁之法,非心領神會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純熟,則勁自圓,體自方,氣自恬,而神自能一,學者其勿惰。
求勁之法,慢優於快,緩勝於急,而尤以不用拙力為最妙,蓋運動之時,須使全體之關節,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淤滯之處。骨頻靈活,筋須伸長,內須舒放,血須川流,如井之泉脈然,如禮無窮,凡習此技者,非風神瀟灑,而無輕浮狂躁,塵偽之氣,堪與聖賢名儒雅古相稱者,不足學此技也。”
夫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鼻息長呼短吸為功,以川流不息為主旨,以聽氣靜虛為極至,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後為腎氣升降之途,以後天補之術,即周天之轉輪。蓋周天之學,初練時以鼻孔引人清氣,直人氣海,由氣海透過尾閭,旋於腰間,蓋兩腎之本應在於腰,實為先天之第一,諸髒之根源,於是則,腎水足矣,然後上升督脈而至九宮,仍歸鼻間,以舌接引腎氣而下,則下腹充實,漸漸結丹入田,此即周天之要義,命名周天秘訣,學者勿輕視之。
(五)養氣
養氣練氣雖出一氣之源,然性命動靜之學,有形無形之術,各有不同,蓋養氣之學不離乎性,練氣之學不離乎命,神即是性,氣即是命,故養氣之術須由性命參人。夫性命之道,非言語筆墨所能述其詳也,況道本無言,能言即非道,故孟子云:“難言也。”今以難言而強言之,惟道本無也,無者天地之源萬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損壞,道乃永存,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而能包羅萬象,有天地彌滿、六合塞充、乾坤混合、宇宙性命之學,亦即天地陰陽也。然欲養氣修命,須使心意不動,心為君火,動為像火,君火不動,像火不生;像火不生,氣念自平,無念神自清,清而後心意定。故云一念動時皆是火,萬像寂靜方成真,常使氣通關節敏,自然精滿骨神存,若能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天為則神歸,神歸則萬物寂,物寂則氣眠,氣眠則萬物無生,耳目心意俱忘,即諸妙之園也。如對鏡忘鏡,不忱於六賊之魔,居塵超塵,不落於萬緣之化,誠能內觀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達觀其物,物無其物。三昧俱悟,即是虛空,空無所空,所空欲空,空空亦無,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亂之。故言神者不離性氣者,不離命,若影隨形,不失毫釐。
(六)五行合一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萬物發源之本也。如世俗之論五行者,則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謂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謂之相剋。此朽腐之論,難近拳理,而亦知拳術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論似亦有道理。若以拳理研究之,當兩手相擊時,豈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見,心再思之,然後出手制之,余實在不敢相信,況敵之來勢,逐迭更變,安有以生克
之說,能制勝之理,此生克之學,欺人誤人謬談之甚也。若能不期然而然,莫知擊而手足已致,尚不敢說能制人,如以腦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論招,操技論套,是門外漢也,不足以談拳。蓋拳術中所謂五行者,換言之: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渾身之筋骨堅硬如鐵石,其性屬金,故曰金力。所謂皮肉如綿,筋骨如鋼之意也,四體百骸,無處不有若樹木之曲直形,其性屬木,故曰木力。身體之行動,如神龍游宮嬌蛇游水,猶水之流,行蹤無定,活潑隨轉,其性屬水,故曰水力。發手如炸彈之爆裂,忽動如火之燒身,猛烈異常,其性屬火,故日火力。周身圓滿敦厚沉實,意若山嶽之重,無處不生鋒芒,其性屬土,故曰土力。凡一舉一動,皆有如是之五種力,此方屬五行合一也。總之,神合勁合光線合,全身之法相合,謂之合。非形勢相對謂之合,甚亦哉!六合之誤人也,學者慎之慎之。
(七)歌訣
歌訣者,拳術之精粹也,若能參透其意,究透其理,自然得道矣。心愈專、意昧三、精愈堅、氣愈安、神愈鮮,此學技五大要素也。渾靈身一貫,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無處不圓滿,取內圓外方之意,始終不懈。
拳出如流星,變手似閃電(變化迅速、神捷果敢),舌卷齒要叩(舌髓肉之梢,肉為氣之囊,舌卷氣降,注於氣海,又能接引腎氣,結丹人田,齒為骨梢,叩之骨堅)。
頭頂如懸磬(頭為六陽之首,五關百骸,莫不本此,頭頂若懸,三關九竅易通,自能白雲朝頂,一點靈光頂頭見,亦禪學之要素也)。兩目神光耀(精光收縮而尖銳),鼻息耳凝斂,心目宜內斂(以鼻作長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視反聽之用)。腰轉如滑車.進足如鋼鑽(靈敏活潑,進躦奪位),提裹扒縮,滾銼兜撐擰(動靜須有此力)。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電(指為筋梢,扣則力自充,周身毛髮為血梢,血為氣之膽,毛孔不睜,毛髮不堅,則血不充,血不充,則氣不振,氣不振,則力不實,力不實,則必失戰鬥力)。
(八)交手經法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聰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恆心者,有沉著精敏者,更有奸滑陰毒者,其性不同,其作為亦因之而異,如技術之擊法亦然,有具形而出,無形而落,敗勢而往,發聲而來,乾變萬化,不能盡述。須以功力純篤,膽氣放縱,處處有法,不期而然,莫知至而至,身如快似馬,手動速如風。平時練習,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如臨大敵之象。交手時,有人似無人之境,頭要豎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實,兩肱撐起,兩腿夾起,白頭至足,一氣相貫。膽怯心虛,不能取勝,不能察言觀色者,亦不能取勝。總之敵不動,我沉靜,敵微動,我先發。所謂打頭之要,亦擊其先者也。不動如書生,動則如虎龍。發動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然所以能勝敵者,皆在動靜之間,動靜,已發而未發之間,謂之其動靜也。手要靈,足要輕,進退旋轉似貓行,身要正,目斂精,手足齊到定要贏,手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在中心, “拳打丈外不為遠,近者只在一寸間,手出如巨炮響,足落似樹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門,躦人重心奪敵位,即是神仙亦難防。 “用拳須透爪,用掌要有氣”,上下意相連。出入以心為主宰,眼手足隨之。兩足重量,前四後六,用時顛倒互換,大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進後足隨,前足有定位,以前步作後步,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做後之前步,以後步做前之後步,前後無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搜山,乘勢勇猛不可擋,斬拳迎門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鶻落龍潛下雞場,翻江倒海不須忙,丹鳳朝陽勢為強,雲遮天地日月交,武藝相爭見短長,三星對照,四梢會齊,五行俱發,六合彌結,勇往前進,縱橫高低,進退反則。縱則放其力,勇往而又返;橫則裹其開合而莫擋;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意;低則縮其身,而身若有躦捉之形。當進則進摧其身,當退則退領其氣,至於返身顧後,亦不覺其為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亦不覺為左右矣。進頭進手須進身,身手齊到法為真,內要提,外要隨,打要遠,氣要摧,拳似炮,龍折身,發中要絕隨意用,解開其意妙如神,鷂子人林,燕抄水,虎捉綿羊抖威風。取勝四梢都要齊,不勝自有懷疑心。聲東擊西,指南打北,上虛下實,靈機自揣摩,左拳出,右拳至,單手出雙手回。拳由心窩去,發向鼻尖前。鼻為中央之土,萬物產生之源,沖開中央全體皆糜。兩手結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關。身如弩弓拳如彈,弦響鳥落見奇鮮。遇敵猶如身著火,打破硬進無遮攔。何為顧?顧即是打,打即是顧。發手即是處。計課精度化,動轉用精神。心毒為上策,手狠方勝人。何為閃?何為進?進即是閃,閃即是進。不必遠求尚美觀,只在眼前一寸間。靜如處子,動如雷電,肩窩吐勁,氣貫掌心,意達指尖處,氣發自丹田。按實用力,吐氣開聲,遇敵來勢兩相交,風雲雷雨一齊到。
(九)龍法
龍法有雲,雲龍五現,曰滄海龍吟,青龍探海,烏龍翻江,神龍游空,神龍縮骨。其為物也,能剛能柔,能伸能降,能隱能現。不動如山嶽,動之如風雲,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滄,浩氣如四海,玄曜如三光。度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長短。靜以待動,動中處靜。以進為退,以退為進。有直出而則入,斜進而豎擊。柔者而驚抖,剛未而纏繞。縮骨而放勁而落。縮即發也,放亦即縮。甲欲透骨而人髓,發動意在數尺間。
(十)虎法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驚嘯,猛虎搜山,餓虎刨食,猛虎搖頭,猛虎跳澗。揣其性靈,強而精壯,橫衝直撞,兩不排山,猛進猛退,長撲短用。如刨食若搖頭,猶狸貓之捕鼠,頭頂爪抓,鼓盪周身,起手如鋼銼,用斬抗橫兜順,落手似勾桿,用劈摟搬撤撐,沉打分擰,伸縮抑揚。頭要撞人,氣要襲人。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難行。寧叫一思進,莫叫一思退,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猶如生龍活虎,吟嘯叱吒應山搖,其壯哉如龍虎之氣,臨敵毫不虛,安有不勝之理哉。總之,龍虎二法,操無定勢,勢猶虎奔三千,氣若龍飛萬里。勁斷意不斷,意斷神連。非口傳心授,莫能得也。聊寫其大意,未克其詳述。
(十一)意拳正軌
意拳之正軌,不外古勢之老三拳,與龍虎二氣。龍虎二氣為技,三拳為擊。三拳者,踐、躦、裹也。踐拳外剛內柔有靜力(又曰:挺力),曰虛中,以含蓄待發之用。躦拳外柔內剛,如綿裹鐵,有彈力,曰實中,乃被動反擊之用。裹拳剛柔相濟,有驚力,曰化中,乃自動之用。任敵千變萬異,一驚而即敗之,所謂樞紐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