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

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

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本科辦學始於1978年,2014年1月起由植物科學學院改稱為農學院。現有農藝教育、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4個本科專業,其中農藝教育為省級教改示範專業、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和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
  • 辦學:1978年
  • 改稱:2014年1月
  • 原名:植物科學學院
學校簡介,師資力量,專業設定,農學專業,種子科學工程,植物保護專業,農藝教育,機構設定,名師介紹,校企合作,發展規劃,

學校簡介

學院現有安徽省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省級教學團隊、安徽省飼草育種115創新團隊、蚌埠市甜葉菊品種選育3221創新團隊、《作物遺傳育種原理》和《種子生產技術》省級精品課程。獲批省級“農學類套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立項建設單位。
擁有玉米育種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甜葉菊育種與栽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有作物學實驗室、種子科學與工程實驗室、遺傳學實驗室,配備現代化種子加工檢測及植物分子育種儀器設備,建有日光溫室、網室和40畝校內試驗實踐教學科研基地。
學院大力推進科學研究工作。主持省廳級以上的科研課題8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青年基金、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國家級課題6項,省自然基金、省重點項目、省優秀青年科技基金等省級課題15項,公開發表各類學術論文600餘篇,主編或參編教材專著25部。先後培育作物新品種16個;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其中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2012年獲批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建設項目。

師資力量

專任教師36人 ,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碩士生導師10人,博士10人,在讀博士6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3人,省骨幹教師1人,省優秀教師2人,省教學名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1人。

專業設定

農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種子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套用型、複合型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就業方向:在現代農業高新園區、農業企業、政府部門、中高等學校等從事套用生物技術、配方施肥技術、植物病蟲害綜合防除技術、優質生態栽培技術和作物良種繁育的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
學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種子科學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符合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就業方向:在現代農業企業、農業高新園區、政府部門、中高等學校等從事種子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經營管理和教學工作。
學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植物保護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植物保護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高級套用人才。
就業方向:能在農業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植物保護及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生產、推廣、管理、經營等方面工作。
學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農藝教育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師型"高級套用技術人才。
就業方向:在中學或高等學校從事專業課的教學工作;或在現代農業高新園區、農業企業、政府部門等從事土壤改良、水肥調控、有害生物防治、無公害作物生產和良種繁育等方面的技術開發、科學研究和經營管理工作。
學制:四年制本科。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全國教師資格證書。

機構設定

學院領導
職務
姓名
工 作 分 工
院長
全面主持行政工作。主要負責科研、師資、學科建設、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等工作
書記
何世潮
全面負責黨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負責黨建、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工會、招生就業等工作
副院長
崔廣榮
主要負責教學工作
副書記
沈樹周
分管學生工作
一、農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
主任:詹秋文
副主任:何世潮 崔廣榮
成 員:牟筱玲 吳孝國 時俠清 林 平 黃保宏 舒英傑
秘 書:吳孝國(兼)
(按姓氏筆畫為序,下同)
二、農學院學術委員會
主 任:詹秋文
成 員:何世潮 余海兵 時俠清 楊安中 崔廣榮 黃保宏
秘 書:舒英傑
三、農學院學位評審委員會
主任:詹秋文
副主任:崔廣榮
成 員:何世潮 時俠清 楊安中 黃保宏 舒英傑
秘 書:吳孝國
四、農學院招生就業工作領導組
組 長:何世潮 詹秋文
成 員:吳孝國 張軼輝 沈樹周 崔廣榮 畢業班班主任
秘 書:張軼輝(兼)
五、農學院考核評優領導組
組 長:何世潮 詹秋文
成 員:牟筱玲 張軼輝 沈樹周 崔廣榮 黃保宏 舒英傑
秘 書:張軼輝(兼)

名師介紹

劉正,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安徽科技學院副院長,玉米育種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選育審定糯玉米雜交種皖單5號、鳳糯2146(國審)、鳳糯476(國審)等9個品種。曾主持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及市廳級項目共10餘項。編寫教材11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市廳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主講《作物育學種》、《農業推廣學》、《農業技術創新方法》等課程。
張子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植物科學學院院長,全國優秀教師,安徽省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負責人和安徽省精品課程(作物遺傳育種原理)負責人,安徽省遺傳學會理事。從事植物遺傳育種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先後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學項目2項,教育廳自然科學項目3項、南京農業大學訪問學者基金1項,參加國家863項目和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教育廳教研項目1項,培育辣椒品種2個,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SCI和ISTP收錄各2篇,參編統編教材3部。獲省級教研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蕪湖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曾憲梓教育基金三等獎、安徽省中青年骨幹教師、安徽省師德先進個人等稱號。
楊安中,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省優秀教師,現任植物科學學院副院長,安徽省作物學會理事,安徽省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主要從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生理的研究,在《水土保持學報》、《土壤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40餘篇,主持或參加省及國家級研究項目10餘項,獲省級研究成果3項,省級教學成果1項,校教學成果4項,教學優秀獎1項,編寫高校全國統編教材2部。主講《作物栽培原理》、《水稻栽培技術》、《農業概論》等課程。
時俠清,教授,種子實驗室主任,安徽省種子協會理事,安徽農業大學外聘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先後主講《種子學》、《小麥栽培》、《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生產技術》、《種子檢驗學》等課程,其中《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生產技術》等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教秘高[2006]53號、教秘高[2007]49號文)。主編和參編《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種子生產技術》、《種子貯藏與加工》、《種子學實驗技術》、《作物種子學》等專業教材與參考書7部。
崔廣榮,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作物遺傳育種教研室主任,院長助理;安徽省甜葉菊育種及栽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組負責人,安徽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省級教學團隊骨幹成員、省級精品課程主講教師、農藝教育專業負責人,安徽科技學院優秀教師、教學優秀獎獲得者,主講遺傳學、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等課程;《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熱帶作物學報》等國家重點、核心期刊審稿專家。主要從事植物生物技術及育種套用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教育廳省級重點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甜葉菊育種及栽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項目等,參加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多項,在《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草業學報》、《浙江大學學報》等國家重點、核心期刊發表第一作者論文4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
黃保宏,男,博士,教授,植保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學、環境微生物學以及農產品安全與檢驗等教學和研究,主講《普通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環境微生物學》和《農產品安全與檢驗》的課程。獲安徽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2項,校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省教育廳研究課題10項,主持和參加省教研課題6項;在《生態學報》、《套用生態學報》、《植物保護學報》、《環境科學學報》和《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等核心刊物發表科研論文30多篇;獲安徽省科技廳科技成果3項,安徽省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3項,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

校企合作

農學院堅持學校教育與企業鍛鍊的緊密結合,主動與安徽隆平、皖墾集團、蚌埠永生、安徽長金等農業公司開展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簽定聯合辦班協定,深度開展校企合作辦學,先後開辦“隆平種子班”、“皖墾種子班”、“富田植保班”和“長金農學班”等,引進企業的智力資源、實踐實訓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富和充實學校的人才培養內容,創新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新途徑,創新套用型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新模式。同時,師生深入農業企業,走進農業經營管理和農業科技服務的市場中,深刻感受企業文化,親身體會企業理念,幫助企業分析和解決發展難題,共同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共同探索農作物栽培管理新模式,取得了顯著的企業經濟效益和學校人才培養效益。如:學院與安徽隆平合作已成功開辦三屆“隆平種子班”。校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採取“三年一班、四年一屆”模式,突出“三個體系”(崗位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理實合一與工學交替的教學體系,誠信、技湛、奉獻的育人體系),推行“四個雙制”管理(雙班主任制、雙導師制、雙考核制、雙獎助學金制),實現“四雙目標”(專業方向上專業鏈與產業鏈的雙鏈對接,教學組織上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訓的雙管齊下,學生管理上素質拓展和職業教育的雙培共育,文化育人上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雙元融合)。2012年2月《安徽日報》專題報導了“隆平種子班”教改實踐,2012年3月在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第四屆年會”上交流校企合作辦學經驗,與會高校反響強烈,起到了較好示範和引領作用。

發展規劃

學院利用農業科技和人才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積極參與安徽省玉米振興計畫和糧食豐產工程,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對口扶貧臨泉縣,連續3年創安徽省夏玉米畝產800公斤以上的高產紀錄。在全省舉辦各級各類農業技術培訓達6000多人次,堅持常年為鳳陽縣、懷遠縣、五河縣和蚌埠市等周邊地區農民提供科技服務。
學院師生在長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三農”過程中,積澱了深厚的“艱苦奮鬥、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無私奉獻”校園文化,同時形成了特有的“務實創新,興農報國”的農學精神,進一步提升了套用型創新創業高素質農科人才的培養質量和社會美譽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