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茶葉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安徽省茶葉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04年2月16日發布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茶葉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 外文名:Development Plan of Tea Industrial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 文號:皖政辦〔2004〕13號
  • 類型:規劃
  • 地區:安徽省
通知,發展規劃,一、茶葉市場概況和我省現狀分析,二、主要內容,三、年度計畫與目標,四、政策措施,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業產業化十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的通知
皖政辦〔2004〕13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編制的水果、畜牧、優質糧、優質油、漁業、茶葉、蔬菜、棉花、中藥材、繭絲綢等農業產業化10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完善協調機制,強化責任,落實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科學指導農業產業化規範有序發展,大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持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規劃

安徽省茶葉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結合我省茶葉產銷現狀和發展趨勢,特制定本規劃。

一、茶葉市場概況和我省現狀分析

近年來,國際茶葉市場總體情況是產量增加,價格走低。年產量基本保持在300萬噸以上,貿易量基本穩定在110萬噸上下,其中,紅茶約90萬噸左右,綠茶約20萬噸左右。國內茶葉產銷總體較為穩定,供求基本平衡,並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茶園面積增加,產量增加。2002年,全國茶園面積1775萬畝,產量72.06萬噸,分別比2001年增長3.5%和2.69%;二是茶葉結構更加最佳化,名優茶得到持續發展;三是茶葉銷售呈上升趨勢。2002年,國內茶葉銷售量和銷售額為47.7萬噸、120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2.6%和40%;四是無公害茶、綠色茶和有機茶得到較快的發展;五是茶葉出口數量穩定,但金額下降。據海關統計,2002年全國出口茶葉25.23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04%;出口金額3.3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8%。從我省情況看,現有茶園面積約160萬畝,年產茶葉近5萬噸,名列全國第7位。茶葉類別主要有紅茶、綠茶、花茶和名優茶,其中,紅茶產量約6000噸,大宗綠茶約28000噸,名優茶約15000噸,花茶約1000噸。近年來,我省茶葉內、外銷的比例約為4∶6,其中紅茶和大宗綠茶主要供應出口,名優茶主要是內銷。綜合起來看,我省發展茶葉產業具有以下優勢:一是自然環境優越,茶葉資源豐富。在全國10大名茶中,安徽就占有3種。二是生產加工體系完備,基本形成了茶葉初精製加工體系。三是茶葉科研教育力量雄厚,擁有一大批茶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四是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前景廣闊,為茶葉深加工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五是茶葉作為一種天然健康飲料,已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茶葉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與此同時,我省發展茶葉產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生產方式落後,加工水平較低;產加銷聯結不夠緊密,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不強;品種結構不合理,新產品開發滯後;投入少,科技成果轉化不夠;茶樹普遍老化,茶園整體水平低;由於農殘等原因,在出口時遭遇“綠色壁壘”,等等。

二、主要內容

(一)總體目標。
通過5年努力,到2007年末,全省茶園面積穩定在170萬畝左右,產茶5萬噸,實現產值10億元。以重點產茶區為重點,建成一批規範化的無公害茶、綠色茶和有機茶生產示範基地,無公害茶園面積發展到120萬畝,年產無公害茶葉4萬噸,帶動農戶超過35萬戶。有機茶麵積和生產能力分別達到5萬畝和1700噸。茶農來自茶葉的人均收入由年均950元增加到1250元。培育2個年產值(銷售額)超過2億元的茶葉龍頭企業。實現全省茶葉標準化生產,內銷茶的農殘及衛生指標符合國家標準,外銷茶達到進口國檢驗標準。
(二)區域布局
1.皖南產區。主要分布在黃山市、宣城市和池州市的歙縣、休寧、祁門、黃山區、黟縣、徽州區、郎溪、宣州區、廣德、涇縣、東至、石台等12個縣區。主攻方向是:重點發展紅茶、綠茶、花茶、名優茶和保健茶生產。發展目標是:2007年,無公害茶葉面積達80萬畝,年產無公害茶葉2.8萬噸,有機茶麵積3萬畝,年產有機茶1000噸。
2.皖西產區。主要分布在六安市、安慶市的金寨、霍山、舒城、裕安區、金安區、岳西、太湖、潛山等8個縣區。主攻方向是:重點發展綠茶和名優茶生產。發展目標是:2007年,無公害茶葉面積達40萬畝,年產無公害茶葉1.2萬噸,有機茶麵積2萬畝,年產有機茶1000噸。
(三)基地建設。
重點產茶市、縣、區要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源的山區、半山區茶園,建立無公害茶、綠色茶和有機茶開發生產示範基地。在穩定茶園面積的同時,著力抓好茶樹良種培育、推廣和茶園更新改造工作,提高良種茶園比例。
(四)龍頭企業培育。
大力扶持安徽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安徽國潤茶葉有限公司、安徽天方茶葉集團、黃山毛峰茶葉集團、六安瓜片茶葉公司等現有龍頭企業,在此基礎上,積極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效益好、外向型、牽動力強的省級龍頭企業,並力爭培育2—3個國家級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以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支柱,以省級龍頭企業為主體,以中小龍頭企業為依託的龍頭企業群。與此同時,採取外引內聯、重組、兼併、收購、股份合作等形式,逐步建立集生產、加工、科研、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集團,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格局。到2007年,培育10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2000萬元、5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5000萬元、2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過2億元的龍頭企業。
(五)市場建設。
以上海為中心,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重點,大力開拓國內茶葉市場,重點扶持峨橋、黃山、六安三個茶葉市場。同時,培育一批新的、輻射力強的全省性、全國性的大市場。
(六)品牌創建。
建立健全茶葉生產技術標準,嚴格按標準生產,完善茶葉質量檢驗檢測體系。採取科學的行銷手段,通過擴大宣傳等多種途徑,打造2—3個國內、國際知名品牌。

三、年度計畫與目標

(一)基地建設
1.皖南產區。2004年,無公害茶葉面積20萬畝,其中,黃山市8萬畝,宣城市和池州市各6萬畝;有機茶麵積7500畝,其中,黃山市3000畝,宣城市2000畝,池州市2500畝。2005年,無公害茶葉面積20萬畝,其中,黃山市8萬畝,宣城市和池州市各6萬畝;有機茶麵積7500畝,其中,黃山市3000畝,宣城市2000畝,池州市2500畝。2006年,無公害茶葉面積20萬畝,其中,黃山市8萬畝、宣城市和池州市各6萬畝;有機茶麵積7500畝,其中,黃山市3000畝,宣城市2000畝,池州市2500畝。2007年,無公害茶葉面積20萬畝,其中,黃山市8萬畝、宣城市和池州市各6萬畝;有機茶麵積7500畝,其中,黃山市3000畝,宣城市2000畝,池州市2500畝。
2.皖西產區。2004年,無公害茶葉面積10萬畝,其中,六安市5萬畝,安慶市5萬畝;有機茶麵積5000畝。其中,六安市2500畝,安慶市2500畝。2005年,無公害茶葉面積10萬畝,其中,六安市5萬畝,安慶市5萬畝;有機茶麵積5000畝。其中,六安市2500畝,安慶市2500畝。2006年,無公害茶葉面積10萬畝,其中,六安市5萬畝,安慶市5萬畝;有機茶麵積5000畝。其中,六安市2500畝,安慶市2500畝。2007年,無公害茶葉面積10萬畝,其中,六安市5萬畝,安慶市5萬畝;有機茶麵積5000畝。其中,六安市2500畝,安慶市2500畝。
(二)龍頭企業培育
2004年,加大對現有5個省級茶葉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
2005年,培育3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2000萬元的茶葉經行銷售企業,其中,皖南產區2個,皖西產區1個;在皖南產區培育1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5000萬元的茶葉經行銷售企業。
2006年,培育3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2000萬元的茶葉經行銷售企業,其中,皖南產區2個,皖西產區1個;培育2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5000萬元的茶葉經行銷售企業,其中,皖南產區1個,皖西產區1個。
2007年,培育4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2000萬元的茶葉經行銷售企業,其中,皖南產區2個,皖西產區2個;培育2個年產值或銷售額超5000萬元的茶葉經行銷售企業,其中,皖南產區1個,皖西產區1個;培育2個年產值或銷售額達2億元的茶葉龍頭企業。
(三)市場建設。
大力扶持現有茶葉市場,到2007年,重點把峨橋、黃山和六安茶葉市場以及蕪湖國際茶葉博覽會建設成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新型的專業批發市場和會展中心。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組織。
省供銷社作為牽頭單位,負責全省茶葉產業化發展規劃實施中的指導、協調、服務及項目論證、龍頭企業申報初審等工作。各茶葉主產區要建立領導和辦事機構,及時幫助解決茶葉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切合本地區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做到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連片開發。要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精心組織,做好統籌協調和落實工作。
(二)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
省一級籌集的資金重點用於以下幾個方面:①茶葉良種推廣、低產茶園的更新改造;②無公害茶、綠色茶和有機茶的生產、認證;③農殘檢測機構和基地建設;④重點茶廠的技改和科技成果轉化;⑤實施品牌戰略,等等。各主要產茶市、縣也要多渠道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茶葉產業發展。各商業銀行應對重點產茶縣基地、重點茶葉龍頭企業給予貸款支持,重點項目省財政給予適當貼息。各主要產茶市、縣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金和外來資金投入茶葉產業,同時,要充分調動茶農和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的積極性,努力增加茶葉產業投入。
(三)加強茶葉科技開發和推廣,切實提高茶葉生產水平。
進一步完善茶苗良種繁育體系,加大茶樹良種的培育、繁殖和推廣的力度,加快良種化茶園建設。加強技術指導,改造低產茶園,提高茶園素質和茶葉品質。加快重點加工企業技術改造步伐,增加珠茶、蒸清茶、烏龍茶生產設施,積極開展產品和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及衛生註冊工作,提高茶葉生產能力和茶葉質量。加強科工貿聯合,重點抓好茶葉精深加工技術、儲藏保質技術和有機茶生產技術的套用,加大茶葉新產品開發和深加工力度,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建立健全茶葉標準化體系,加快茶葉技術標準、技術檢測的推廣和普及。加強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指定技術人員與基地掛鈎,實地進行技術指導或建立定點聯繫制度,搞好無公害茶、綠色茶葉和有機茶的技術示範和推廣工作。
(四)發揮省茶葉行業協會作用,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進一步強化省茶葉行業協會聯繫政府與企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加強行業管理,發揮行業優勢。各重點產茶市、縣也要成立相應的協會組織,負責協會內各成員之間的生產、流通、技術推廣、茶葉科研等的協調管理工作。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各類流通、服務中介組織,鼓勵和扶持農民成立自負盈虧、自我服務的各類農協、專業合作社,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努力提高茶葉產銷的組織化程度,擴大流通渠道,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相連線,增加茶農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