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

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

《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是1998年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永成等。

基本介紹

  • 作者:唐永成                       /            等
  • ISBN:9787116024922
  • 頁數:351
  • 定價:64.00
  •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03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論述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安徽段的地質特徵、主要成礦系列、銅-金多金屬典型礦床、區域成礦控制因素和成礦規
律等,並著重對深部地質構造及其區域性控岩控礦作用、岩漿岩成因及演化、夕卡岩礦床特別是岩漿成因夕卡岩及其礦床
等重大基礎地質理論問題做了深入探討。
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觀點新穎,是研究區域成礦學,礦床特別是夕卡岩礦床和與岩漿岩有關的礦床的代表性著
作,對地質勘查、科研和教學人員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品目錄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區域地質背景
第一節 地殼結構
第二節 基底特徵
一、岩石地層
(一)華北陸塊(華北區)
(二)大別造山帶(大別區)
(三)揚子陸塊(揚子區)
二、基底類型
(一)華北基底
(二)大別基底
(三)揚子基底
三、各類基底相互關係
(一)大別基底與揚子基底關係
(二)揚子基底內部兩種類型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深部地質信息
一、地球物理信息
(一)莫霍面特徵
(二)區域重力場基本特徵
(三)航磁異常場基本特徵
(四)大地電測深及地質解譯
二、地球化學信息
三、地質學信息
(一)蓋層沉積環境反映的深部地質信息
(二)變質核雜岩構造與深部構造運動
(三)岩漿活動的深部信息
四、深部地質信息及其意義
第四節 蓋層岩石地層單位及構造層
一、岩石地層
(一)震旦紀―早三疊世地層
1.震旦紀地層
2.寒武紀地層
3.奧陶紀地層
4.志留紀地層
5.泥盆紀地層
6.石炭紀地層
7.二疊紀地層
8.早三疊世地層
(二)中三疊世―中侏羅世地層
1.中三疊世地層
2.晚三疊世地層
3.早、中侏羅世地層
(三)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地層
1.晚侏羅世地層
2.早白堊世地層
(四)晚白堊世―第四紀地層
1.晚白堊世地層
2.第三紀地層
3.第四紀地層
二、構造層
(一)第三構造層
(二)第四構造層
三、展布特徵及其構造意義
第五節 區域構造特徵
一、構造單元劃分
(一)碰撞造山期
1.大別造山帶
2.揚子陸塊
(二)陸內變形期
1.應力轉換期
2.斷陷期
二、斷裂系統
(一)北東向斷裂系統
1.黃(栗樹)-破(涼亭)斷裂
2.滁河斷裂
(二)北西西向(近東西向)斷裂系統
(三)北北東向斷裂系統
(四)南北向斷裂系統
(五)追蹤性大型斷裂系統
1.長江斷裂帶
2.高坦-周王-南漪湖斷裂帶
三、推覆構造
(一)銀屏推覆構造
(二)香泉推覆構造
(三)狸頭橋推覆構造
四、變質核雜岩構造體系
五、區域地質發展與構造演化
(一)古中元古代陸緣式基底發育階段
(二)新元古代裂陷盆地式基底發育及大別微陸塊形成階段
(三)震旦紀―早三疊世蓋層發育階段
(四)中三疊世―中侏羅世A型俯衝及造山階段
(五)晚侏羅世後陸內變形斷陷階段
第二章 岩漿岩的基本特徵
第一節 分帶特徵及岩石組合
一、分帶特徵
二、岩石組合
(一)內帶―― 高鉀幔源AFC岩系
1.高鉀鈣鹼性中酸性侵入岩組合(以銅陵地區侵入岩為代表)
2.高鈉鹼鈣性中基性侵入岩組合(以寧蕪地區侵入岩為代表)
3.橄欖安粗岩系火山岩組合
4.高鉀鹼性火山岩組合
(二)外帶――鈣鹼性岩系
1.北外帶
2.南外帶
(三)A型花崗岩帶
1.A型花崗岩
2.富鹼侵入岩
第二節 岩漿岩的基本特徵
一、內帶岩漿岩富鹼高鉀
二、內帶岩漿岩高Sr低Mg、Cr、Ni
三、Nd、Sr、Pb同位素組成特徵
四、岩漿演化的多樣性
(一)寧蕪地區的侵入岩
(二)銅陵地區的侵入岩
(三)A型花崗岩組合和鹼性火山岩組合
第三節 成岩成礦實驗研究
一、實驗的初始物成分
二、實驗條件及主要結果
三、初步認識(結論)
(一)下地殼重熔不能形成石英閃長岩質岩漿或更基性的岩漿
(二)玄武岩質岩漿同化圍岩可以形成石英閃長岩質岩漿或花崗閃長岩質漿
(三)岩漿中Cu與K,Cu與SiO2均無相關性
第四節 岩漿岩成因討論
一、岩漿岩中鹼質來源問題
二、原始岩漿為幔源高鉀鹼性玄武岩漿
三、橄欖安粗岩系的成因
四、A型花崗岩組合的成因
五、寧蕪地區侵入岩的成因
(一)深部岩漿過程中的AFC混合
(二)淺位岩漿過程中的Na2O和K2O分異
六、銅陵地區侵入岩的成因
(一)深部岩漿過程中的AFC混合演變――高鉀中酸性(或閃長岩質-石英長
岩質)岩漿的形成
(二)淺部岩漿的AFC混合演變
第五節 安徽省花崗岩類與地球化學場
一、控制花崗岩類特點和多樣性的基本因素――地球化學場
二、地球化學場對安徽省花崗岩的約束
三、地球化學場對沿江地區主帶岩漿岩組合的制約
第六節 幔隆(脊)與成礦
第三章 夕卡岩及其成礦機制
第一節 夕卡岩
一、夕卡岩的成因類型
(一)成因類型的劃分
(二)不同成因類型的主要特點
1.層間反應交代夕卡岩
2.接觸(擴散-滲濾)交代夕卡岩
3.岩漿夕卡岩
4.複合夕卡岩
(三)不同成因夕卡岩的主要區別標誌
二、岩漿夕卡岩
(一)產狀及特徵
(二)岩石類型
(三)礦物組合
1.不含礦的岩漿夕卡岩的礦物組合
2.含礦岩漿夕卡岩的礦物組合
(四)結構、構造
(五)主要礦物和特徵礦物
1.主要礦物
2.特徵礦物
3.主要礦物和特徵礦物的氧同位素
(六)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
(七)岩漿夕卡岩成岩演變特點
1.鈣矽酸鹽階段
2.鹼鋁矽酸鹽-碳酸鹽階段
三、過渡性夕卡岩和夕卡岩-偉晶岩
(一)過渡性夕卡岩
1.鈉(更)長石透輝石夕卡岩
2.鉀長石鈣鋁鈣鐵榴石夕卡岩
(二)夕卡岩偉晶岩
1.鈉(更)長石-次透輝石偉晶岩
2.(夕卡岩-)鉀長石-方解石偉晶岩
3.兩類夕卡岩-偉晶岩的比較
第二節 岩漿夕卡岩成因的初步研究
一、岩漿夕卡岩的成因
(一)岩漿夕卡岩-富鹼侵入岩對
1.富鈉閃長岩序列的主要特點
2.以透輝石夕卡岩為代表的岩漿夕卡岩類(或序列)的主要特點
(二)鈣鋁-鈣鐵榴石夕卡岩-鹼性輝長閃長岩對
1.鹼性輝長閃長岩(類)的代表岩石鹼性輝長岩的主要特徵
2.以鈣鋁-鈣鐵榴石夕卡岩為主的岩漿夕卡岩的主要特點
二、岩漿夕卡岩(或夕卡岩漿)的成因模式
三、岩漿夕卡岩成岩(成礦)實驗研究
(一)樣品選擇
(二)初始物的熔化溫度和壓力的確定
(三)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
(四)實驗結果
(五)討論和認識(結論)
第三節 夕卡岩的成礦作用
一、與層間反應交代夕卡岩有關的成礦作用
二、與接觸(擴散-滲濾)交代夕卡岩有關的成礦作用
三、與岩漿夕卡岩有關的成礦作用
(一)熔離成礦作用
1.就地熔離成礦作用
2.深部熔離貫入成礦作用
(二)氣液偉晶充填(-交代)成礦作用
1.早期――偉晶期(包括三個亞階段)
2.晚期――熱液期(包括3個斷續相連的成礦亞階段)
(三)貫入(熔離)-交代成礦作用
1.早期
2.晚期
第四節 新礦床類型及廣義夕卡岩礦床體系
一、新礦床類型
二、廣義夕卡岩礦床體系
(一)三個不同的夕卡岩礦床系列
1.層夕卡岩(層間/層控夕卡岩)礦床系列
2.液夕卡岩礦床系列
3.漿夕卡岩礦床系列
(二)廣義夕卡岩礦床體系
第五節 新礦床類型實例
一、東獅子山夕卡岩-硫化物熔離型銅(金)礦床
(一)礦體
(二)礦石
1.礦石類型及礦石礦物組合
2.礦石品位
3.礦石的結構構造
(三)銅、金礦化富集特點
1.銅的礦化富集
2.金的礦化富集特點
(四)成因
二、夕卡岩偉晶-氣液充填(交代)型銅(金)礦床
(一)礦體
(二)礦石
(三)銅、金和銀的礦化特徵
1.銅的礦化特徵
2.金、銀的礦化特徵
(四)成因
三、含礦夕卡岩質熔流體貫入(熔離)交代型金銅礦床
(一)地質簡況
(二)礦床地質
1.貫入-交代夕卡岩復脈帶
2.礦體
3.礦石
(三)成岩成礦特徵及演變
1.貫入(熔離)-交代夕卡岩成岩成礦期
2.高中溫熱液交代-充填成礦期
(四)金的礦化階段及特徵
(五)成因
四、與岩漿夕卡岩有關的銅、金礦床中的鉑族元素
五、夕卡岩-鐵礦漿貫入型含銅磁鐵礦礦床
(一)地質背景
(二)礦床地質
(三)礦體特徵
六、夕卡岩-鐵礦漿貫入型鏡鐵礦礦床
(一)地質背景
(二)礦床地質
(三)礦床成因
第四章 礦床
第一節 礦床類型
一、與岩漿作用有關的礦床
(一)礦漿型
(二)氣液偉晶充填 (-交代)型
(三)廣義夕卡岩型
(四)斑岩型和“玢岩型
1.斑岩型
2.玢岩型
(五)熱液型
二、與沉積和熱液疊加改造作用有關的礦床
三、與沉積作用有關的礦床
四、與風化淋濾作用有關的礦床
第二節 典型礦床綜述
一、產於火山岩盆地中,主要與潛火山富鈉輝長閃長玢岩、輝石粗安玢岩以及正長
岩(二長岩)有關的礦床
(一)礦漿型――姑山鐵礦床和梅山鐵礦床
1.姑山鐵礦床
2.梅山鐵礦床
(二)偉晶氣液充填型――凹山鐵礦床
(三)玢岩型――陶村鐵礦床
(四)熱液型――羅河鐵礦床和何家小嶺硫鐵礦礦床
1.氣成高溫熱液充填(-交代)亞型――羅河鐵礦床
2.中溫熱液交代(-充填)亞型――何家小嶺硫鐵礦礦床
(五)沉積-熱液疊加改造型――龍橋鐵礦床
1.含礦地層
2.礦床地質特徵
3.熱變質和熱液蝕變作用
4.成礦過程概述
5.礦床成因
二、產於塊斷褶皺隆起區內,主要與高鉀閃長岩類有關的礦床
(一)廣義夕卡岩型中的液夕卡岩亞型
1.包村金礦床
2.筆山銅礦床
3.雞冠石銀(金)礦床
(二)廣義夕卡岩型中的層夕卡岩亞型
1.獅子山礦田中的主要層間夕卡岩銅(金)礦床―― 西獅子山礦床、大團山礦床、
老鴉嶺礦床、花樹坡礦床、冬瓜山礦床
2.層控(式)夕卡岩銅礦床――獅子山礦田冬瓜山礦床
3.層間反應交代夕卡岩-熱液疊加(式)礦床―― 黃山嶺鉛鋅(銀)床
(三)斑岩型礦床
1.沙溪斑岩銅(金)礦床
2.冬瓜山深部斑岩銅礦床
3.岳山銀鉛鋅礦床
(四)沉積-熱液疊加改造型――新橋銅金硫礦床
1.礦區地質概況
2.礦床地質特徵
3.成礦作用及礦床成因分析
(五)熱液型
1.天馬山金硫礦床
2.白芒山金硫礦床
3.許橋銀礦床
三、其他重要礦床綜述
第三節 礦化系列
一、概念及劃分原則
二、礦化系列類別
三、岩漿礦化系列
(一)安徽沿江地區岩漿岩成岩成礦序列
(二)不同岩漿岩成岩成礦序列的主要特徵
1.主(亞)帶中的高鉀閃長岩-廣義夕卡岩型-斑岩型-熱液型銅、金、硫、鐵 銀多金
屬礦成岩成礦序列
2.北(亞)帶的石英閃長斑岩-接觸交代夕卡岩(亞)型-斑岩型-熱液型銅、金礦成岩
成礦序列
3.南(亞)帶的花崗閃長斑岩-廣義夕卡岩型-斑岩型-熱液型銅、鉬(、鎢)(金、)
銀多金屬礦成岩成礦序列
4.富鈉閃長玢岩-玢岩鐵(硫)礦成岩成礦序列
(三)玢岩鐵(硫)礦成礦系列與廣義夕卡岩型-斑岩型-熱液型銅、金、銀多金屬
礦成礦系列的比較
(四)問題討論
1.礦漿→過渡性成礦流體→偉晶氣液→熱液的連續演變
2.流體不混溶分離是成礦的主要機制之一
3.區內斑岩銅礦床的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4.礦床(化)的“疊加-改造”與“複合”
5.礦床成因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所引起的成因認識分歧
第四節 成礦單元
一、成礦單元劃分原則
二 成礦單元分述
(一)滁縣-廬江銅、金成礦亞帶(Ⅲ1北亞帶)
1.滁縣-全椒成礦區
2.廬江成礦區
(二)沿江銅 鐵、硫(黃鐵礦)、 金、多金屬成礦亞帶(Ⅲ2,主亞帶)
(三)宣州-東至 (北)銅、鉬、鎢 金 銀 鉛 鋅成礦亞帶(Ⅲ3南亞帶)
第五節 區域成礦控制因素和成礦規律
一 區域成礦控制因素
(一)深部地質與區域成礦
1.地慢隆起帶與沿江構造-岩漿岩帶
2.深部岩漿作用的主要特徵
3.地殼深部構造-岩漿體(房)的三層結構
4.沿江地區區域磁源異常圖中的“口”字形構造與銅陵地區深部岩漿活動的關係
(二)構造與控礦
1.區域性控礦構造
2.成礦區控礦構造
3.礦田及礦床控礦構造
4.以金為主和以銅為主的礦床在控礦構造性質和特徵方面的差異
5.剪下帶對金礦化富集的作用
(三)地層與成礦
(四)岩漿岩與成礦
(五)夕卡岩的控礦意義
二 成礦規律
(一)空間分布規律
1.帶狀分布,分段集結
2.不同亞帶,各具特色
3.銅礦鐵礦,趨向分離
4.環狀分布,“眾星捧月”
5.多層產出,參差重疊
6.銅金關係,若即若離
(二)時間分布規律
1.成礦時間表
2.時間分布規律
(三)成因規律
1.岩漿岩與成礦流體的同源性
2.礦床(體)主要與具有成岩異常演變特徵的岩體(或潛火山岩體)共生和伴生
3.礦床(體)是岩漿-熱液、地層、構造綜合作用和有機組合的產物
4.鈣質岩石對富鹼或適度富鹼中酸性岩漿的同化混染(或同熔混合)導致夕卡岩漿及其鐵
氧化物/硫化物礦漿生成
5.液態不混溶分離是區內岩漿型和斑岩型礦床形成的主要機制
6.不同成礦作用的疊加-改造和複合對礦床(體)規模增大、礦石富化起重要作用
7.金、銅礦化相互疊置和分離規律
(四)時空物質綜合分布規律
三 成礦模式
(一)廣義夕卡岩型-斑岩型-熱液型銅 金多金屬礦床系列成礦模式
1.地質背景
2.成礦環境
3.岩漿岩
4.礦床(體)分布及產狀
5.礦石類型及礦物組合
6.礦石的結構構造
7.礦化階段及礦化-蝕變分帶
8.礦床類型
9.礦床成因機理
10.控礦因素、成礦規律及找礦標誌
(二)區域成礦模式
1.區域地質構造背景
2.成礦亞帶的地質構造特徵
3.岩漿岩-成礦系列
4.深部地質概貌
5.深部岩漿作用
結 語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圖版說明及圖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