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全息論

宇宙全息論

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相互對應的部位,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在潛態信息上,子系包含著系統的全部信息,系統包含著宇宙的全部信息。在顯態信息上,子系是系統的縮影,系統是宇宙的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宇宙全息倫
  • 屬於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
  • 包括: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
  • 包含:系統是宇宙的縮影
理論提出,主要內容,大腦特徵,套用到聽覺,觀點討論,

理論提出

全息思想由來已久,但以前並沒有人提出“宇宙全息論”這一新概念。此概念由當代著名量子物理學家戴維·玻姆(David Joseph Bohm)在《整體性與隱纏序——卷展中的宇宙與意識》一書中提及,由諾貝爾得主、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G·霍夫特於1993年正式提出,並得到了雷納德·薩斯金的進一步闡述。
宇宙全息宇宙全息

主要內容

宇宙全息論的基本原理是:從潛顯信息總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
通俗地說,一切事物都具有時空四維全息性;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系統中的事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時間與空間,都存在著相互全息的對應關係;每一部分中都包含著其它部分,同時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質普遍具有記憶性,事物總是力圖按照自己記憶中存在的模式來複製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別的全息。
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連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基本不變的。因為在一個沒有分離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觀念會瓦解,時間與三維空間就像電視監視器中的魚,只是一種更深秩序的投影。這種更深的現實是一種超級的全像式幻象,過去,時下,未來都共同存在於其中。
換句話說,Pribram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像攝影相片。
Pribram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間中儲藏那么多的記憶。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元bits)的資料。
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攝影也具有驚人的資料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範過,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元的資料(大約是五套大英百科全書)。

大腦特徵

如果腦部是根據全像攝影的原理來操作,就比較能了解人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從那龐大的記憶倉庫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資料的能力。
如果一個朋友要你告訴他,當他說“斑馬”這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你不需要笨 拙地搜尋某種巨大的腦部字母檔案才能得到一個答案。相反地,一些聯想,如“條紋”“馬”和“非洲野生動物”等詞語會立刻跳入你的腦中。
的確,人類思考過程的一項最驚人的特徵是,每一件資料都似乎與其他所有資料相互連線——這也是全像攝影幻象的另一項基本特性。因為全像攝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與其他部份互動關連著,這也許是大自然互動關連繫統的最終極例子。 在Pribram的全像式腦部模型的啟發下,記憶的儲存不只是腦部科學唯一稍獲解答的謎。另一項謎題是腦部如何翻譯它從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動(光波,聲波,等等),使之成為人們知覺的具體世界。
記錄與解讀波動正是全像攝影最擅長的。正如全像攝影像是某種鏡頭,某種傳譯的工具,能把顯然無意義的波動圖案轉變為連貫的影像。Pribram相信腦部也有一個鏡頭,使用全像式原理來數據式地把經由感官收到的波動,轉變為人們內在知覺的世界。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腦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來進行操作。事實上,Pribram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腦神經學家的支持。

套用到聽覺

阿根廷籍的義大利腦神經研究者Hugo Zucarelli,在近一段時間把全像式模型套用到聽覺的世界中。他迷惑於人腦在即使只有一隻耳朵有聽覺的情況下,也能夠不用轉頭就偵測出聲音的來源方向。
Zucarelli發現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釋這種能力。Zucarelli也發展出全像式音響的科技,一種錄音的技術,能夠幾乎真實無誤地重新複製出聲音現象。Pribram相信我們的腦部根據外在波動的輸入,以數學方式建立出“堅硬”的現實。這種想法也得到許多實驗上的支持。實驗發 現,人們感官對於波動的敏感度要比先前所認為的遠為強烈。
例如,研究者發現人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嗅覺是與眼下稱為oamic的波動有關,而甚至人體內的細胞也對很廣大範圍的波動敏感。如此的發現使人們推論,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

觀點討論

全像式模型理論的延伸:世界是一張全息圖
一小群逐漸增加的研究者相信,這也許是科學到目前為止,關於現實最準確的模型。
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釋許多科學以前未能解釋的神秘,甚至使超自然也成為自然的一部份。
許多研究者,包括Bohm與Pribram,注意到許多超心理學的現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論下變得較為容易了解。
在這個宇宙中,個別的頭腦實際上是一個大全像結構的個別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連結的,心電感應其實就是感知進入了全像式的層次。個體A的意念能夠傳送到個體B的腦中,這很奇特,而如果這兩個分離的個體原本就是連線著的,這種現象就很容易了解。
世界是一張全息圖。如果你問別人物理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他很可能告訴你是“物質和能量”。但只要學過一點工程、生物和物理的話,就知道信息同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給汽車廠的機器人金屬和塑膠,它們不可能做出任何有用的東西,只有另給它們下達如何焊接的指令它們才能組裝出汽車。人們身體細胞中的核糖體擁有阿米諾酸組建模組及ATP合成為ADP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但如果沒有細胞核中DNA所攜帶的信息,同樣無法合成任何蛋白質。類似地,一個世紀以來物理學的進展告訴我們,信息在物理系統和物理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實際上,眼下就有一個學派認為物理世界是由信息構成的,它的創始人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John A. Wheeler。該理論認為信息才是最重要的,物質和能量不過是信息附屬物而已。
這種觀點引發了人們對許多古老問題的重新審視。硬碟之類存儲設備的信息存儲容量,獲得了飛速發展。這樣的進展什麼時候會終止?一個重量小於1克,體積小於1立方厘米(這大約是計算機晶片的尺寸)的設備的終極信息存儲容量是多少?描述整個宇宙需要多少信息?這種描述能被裝入計算機的記憶體中嗎?真的能象William Blake說的那樣“透過一粒沙看世界”嗎?抑或這種說法只不過是詩人的狂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