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

宅文化

“宅文化”指一種對於私人空間,專注精神的追求,其精神核心是趨於封閉的心理狀態,和不拘泥於形式的文化,是一種在全球化發展形勢下出現的亞文化現象。它是在現代政治經濟形勢下,以消費文化的一定發展水平為前提而出現的新文化。既是一種超越血緣、地緣等傳統社會組織結構的新型社會關係的象徵,也是個人化消費社會的一種象徵。“宅文化”追求個人感受和獨立,實際上,從現代化開始後,人類就越來越“宅”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宅文化已經逐漸脫離傳統的“御宅族”及與之相關的低幼化特徵,在內容和形式上走向廣義化和多元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宅文化
  • 外文名:otaku culture
  • 發源地:日本
  • 提出者:中森明夫
  • 提出時間:1983年
  • 目標:廣義化和多元化
區別,現象,誕生髮展,爭議性,有利性,危害性,

區別

家裡蹲不是宅,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的定義。但在宅文化流傳到中國之後,家裡蹲也被歸入了宅文化(正統御宅族對這種說法很排斥,因為這種說法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所有御宅都被認為是家裡蹲而不被理解),但大部分被稱為偽宅(因其被歸入宅文化,但對宅文化並無研究)。但是因為大部分人對家裡蹲以及宅的定義了解不深,而下了家裡蹲就是宅這個結論。由此而引申而出的詞語“宅在家”或句子“跟家宅著”“我在家宅了多久多久…”

現象

宅文化”,在世界上正悄然成為一種時尚。
宅文化宅文化
“每天家―――辦公室―――家,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沒有人打擾,也不用看人臉色,打開電腦,一切都有了……”現代人猛然發現,自己的生活似乎越來越和人們說的“宅一族”靠攏了。近/年來,隨著網路的普及以及生活壓力的加大,許多國家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更喜歡“宅”在家裡,沉迷於自己個人的興趣、愛好中。儘管這種“宅文化”一興起就頻頻遭到“與社會脫節”等各種指責,但“宅文化”在世界上似乎正悄然成為一種時尚。如今“宅文化”不僅引領著電影、動漫和網路文化的潮流,而且意外地促進外賣、快遞等行業的興起。
洗澡、刮鬍子、打開電腦。東京29歲的大學畢業生松本就這樣開始了他平常的一天。在電腦啟動的當口,他給自己沖了杯咖啡。然後一邊喝咖啡,一邊上網。他先是接收了一些郵件,並瀏覽一下線上社交網路的訊息。松本經常登入的社交網路主要都是有關動漫遊戲的網站,那裡有他的很多朋友和遊戲迷。之後,他一邊回答朋友們的各種動漫問題,一邊玩起網路遊戲。松本住在父母家,靠著製作動漫遊戲和參加網遊大賽的獎金過活。
這是日本“宅一族”的典型生活。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他們基本上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人,隨著電腦、網路的發展而成長。他們中許多人沒有固定職業,甚至很多人表示,在28歲前絕不參加工作。這一人群的理念不再是為掙錢而掙錢,而是在需要掙錢的時候去掙錢,從事自己興趣所在的一些彈性很大的工作,包括自由撰稿人、平面設計師和藝術家。
實際上,這種“宅文化”首先在經濟發達及消費文化成熟的西方社會興起。上個世紀的80年代,大批的英國年輕人被稱作是“沙發土豆”:下班後唯一做的就是躺在沙發上,吃炸薯條看電視。然而事隔20年後,新一代的英國人雖然知道“沙發土豆”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危害,但僅從沙發上站了起來,還沒能走出家門,“宅一族”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報導說,英國18歲到30歲的年輕人當中,約四成都是“宅男宅女”,他們當中除了學生外,有一半是自由職業者。32歲的喬治是記者在倫敦的一個鄰居,也是一個標準的“宅男”。他是一個網路法律顧問,通過線上視頻功能,他安坐家中就可以工作。喬治告訴記者,他為人內向,不喜歡喧鬧的外部環境,因此更多選擇“宅”在家中,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安靜地讀讀書,並且和朋友在網上溝通。“我不認為這樣的生活會令人乏味。‘宅’絕不是蜷縮在家裡當懶蟲。這是一個信息發達的社會,看報紙不需要去商店買,因為網路上的新聞更新更多。要健身也可以在家裡的跑步機上進行,如果要買柴米油鹽都可以登錄當地超市的網站讓人送到家。更重要的是我在網上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我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免去了在戶外的奔波。”
宅文化宅文化
德國近年來還出現了以“宅一族”為主要成員的網路政黨。海尼是一個“宅一族”的網路政黨積極分子,他們倡導自由、安全的網路。她曾是一次網上請願打擊兒童色情網站法案的幕後策劃人。僅在幾天之內,他們就通過網路集齊了5萬個簽名。這也被德國媒體稱為發動時間最短的請願。海尼後來在網上留言稱,他們要讓聯邦議會聽到自己的聲音,讓他們這群“宅”在家裡的人也擁有發言權。

誕生髮展

“宅文化”誕生與發展,引領網路消費文化。
“宅”這個名詞起源於日本,是“御宅族”的縮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畫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過漫畫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寫那些對動漫等著迷幾乎不顧時間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後來“宅”就逐漸演變成對那些待在家裡,沉迷於個人的興趣、愛好,而與社會脫節的青年的稱呼。
“宅文化”是隨著動漫和計算機遊戲的出現而誕生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影、動漫、誇張的電動玩具等給當時的孩子以強烈的刺激,逐漸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導權。這些孩子長大後,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讓他們更願意在網路上尋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導的世界。日本網路上每年都有“御宅族”的俳句(日本短歌)大賽,今/年的獲獎俳句是“雖然我不富有,但在網路世界裡,有溫馨的家”。
日本一名社會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當今的青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比較高的欲求,即“共感欲求”,“收集欲求”,“顯示欲求”,“自律欲求”,“創作欲求”,“歸屬欲求”等6種欲求。當這些欲求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無法得到滿足時,這些人更有可能成為“宅一族”。他們的稀奇古怪的想法,不一定都是荒誕無稽的。這位專家認為,事實上,世界網路產業的發展如此之快,也是“宅文化”推動的效果。
宅文化宅文化
隨著“宅文化”興起,再加上人們收入提高,以及餘暇時間增加,各種與“宅文化”相關的產業也高速發展。野村綜合研究所不久前的一次市場調查稱,日本電子遊戲、動漫、追星、連環畫等與“宅文化”有關的市場規模高達2900億日元。
在韓國,成為“宅一族”的人中不僅有很多青少年,還有很多成年人,而且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韓國的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75%,網路遊戲產業十分發達。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2009年底的總結報告稱,2009年度韓國文化內容產業輸出額預計達30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加25%。其中,最受“宅一族”歡迎的網路遊戲產業的輸出額是15億美元,居世界第二,占整個文化內容產業輸出額的一半。
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取消了出門旅遊計畫、選擇“宅”在家裡玩遊戲。和電子遊戲相關的產業一枝獨秀,成了這一年多來的經濟成長亮點。去/年的聖誕和新年假期,任天堂的WII遊戲機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在許多美國商店脫銷,心急的美國“宅一族”甚至自發建立查詢網站,保證自己搶到從貨櫃到岸後的第一批遊戲機。
“宅文化”在美國、日本發展比較早,傳入中國大陸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後的事了。但在中國大陸發展速度之快,影響的人數之多,是其他東亞地區無法相比的。這個亞文化的載體主要是“80後”、“90後”,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參與,只是領域不同。年輕人一般主攻ACGN等項目,中年人則把精力和金錢用在音響、汽車等個人消費行為方面。在這方面,中國南方發展非常快,相關社群、各種活動都已經形成規模,並吸引了日本及中國港台企業投資。

爭議性

由於許多“宅一族”都是沉迷於社會大眾一般難以理解的動漫等亞文化之中,並且很少與社會溝通交流,“宅文化”從一開始就受到質疑。《韓國日報》去/年報導稱,韓國大約有10萬名以上的“宅一族”青少年無法適應社會關係,存在自閉的傾向。首爾市青少年商談支援中心的鄭老師介紹,曾經遇到過一個女孩,雖然已經18歲了,但一直“宅”在家中上網不願意上學,現在的語言能力比小學生還要差。
英國薩里大學社會心理學學者魯斯特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宅文化”的興起和科技傳媒對於年輕人的影響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些年輕人因為可以通過線上購物、聊天或是收看媒體節目來節約時間或是降低消費成本,越來越喜歡上這種生活。
對於青年一代的“宅文化”,不同年代的人看法明顯不同。《環球時報》記者在倫敦向幾位當地人了解對“宅文化”的看法。47歲的傑森認為,這些年輕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會讓他們無法了解複雜的社會,不擅長同他人在事業上合作,更使得個人孤僻性格的滋生。他回憶說,自己年輕時選擇在假期或是大學畢業後去陌生城市打工旅遊,既培養自己的謀生能力又能夠增長個人的見識,這些親身體會的經驗遠比在電腦上獲取的信息更加的寶貴,他奉勸這些“宅男宅女”們應當走出家門,更積極地面對真實的社會。30多歲的簡妮則認為,“宅一族”並沒有錯,很多人偏愛網上交流,並不能證明網際網路疏離了人際關係。他們在網上論壇和虛擬社區中往往能找到更多興趣相投的朋友,通過網上平台聯繫到了生意夥伴,甚至很多人通過網上交友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宅”生活後,他們會重新走向社會,取得成功。

有利性

“宅文化”是典型的現代化的產物。從現代化開始後,人類就越來越“宅”了。在口耳交流的時代,人類過著集體生活,社會化生活是主要形式,西方人去教堂,東方人逛集市。印刷術出現後,人類開始利用閱讀獲取知識,獨立化、個性化成為持續發展的方向。電腦和網路普及後,人類生活從沒像現在這樣發生如此大的改變。現在如此多的人樂於接受“宅文化”,說明它有其合理的一面,這是現代化注重個人生活和個人價值的積極表現。對於個人而言,宅文化充分尊重個人個性發展的需求,讓個人生活更精彩。在這一個尊重個性發展的時代,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被貼上一樣的標籤,成為公眾場合里口若懸河的演說家亦或者長袖善舞的公關能人。有人喜歡清靜,宅文化中的他們能免受外界的干擾,靜靜的思考。有人喜歡簡單,宅文化中的他們能通過網路訂餐購物等服務解決各種繁瑣小事。有人喜歡快捷,宅文化中的他們能一台電腦一根網線輕鬆了解天下資訊。有人喜歡自由。宅文化中的他們能靠編輯、開網店、電子商務等工作自給自足。對於社會而言,宅文化促進了多元的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給社會創造了豐富的文化和巨大的財富價值,讓社會生活更精彩。宅文化孕育了以ACGN及周邊商品為核心的ACGN產業以及一群精通ACGN產業研發的牛人。目前ACGN產業已經成為日韓等國家地區的支柱產業。正是得幸於宅文化,“宅一族”們能夠在一個私人安靜的環境下充分發揮創造力,用高效的生產率和嚴謹專研的態度促進網際網路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社會產業的多元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社會生活精彩的體現。
中國某些地區“宅文化”是一種超越血緣、地緣等傳統社會組織結構的新型社會關係的出現,也是中國個人化消費社會的一種象徵。把“宅文化”簡單地看成傳統文化的對立面並不合適。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擁有獨立思維和行為,具有引領時尚潮流的作用。隨著市民社會的成熟和消費文化的提高,中國人在私人空間的建構方面也會不斷前進,“宅男宅女”現象就會普遍起來。實際上,他們的許多想法和行為都基於豐富的想像力及創造力,只要引導得當,會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

危害性

對於部分人來說,“宅”是使生活頹廢的一種逃避行為,而“宅文化”是一種引導人們宅在家中的文化,“宅”是“不洗漱不出門”和“只叫外賣”的代名詞。當今社會,宅使人們遠離正常交流,脫離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