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詩

《學詩詩》是北宋詩人吳可所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組詩是詩人以詩作的形式去論詩,從三個不同的側面蘊含了作詩的道理,表達了詩人對於作詩的感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學詩詩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吳可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學詩詩
【其一】
學詩渾似學參禪①,竹榻蒲團不計年②。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閒拈出便超然。
【其二】
學詩渾似學參禪,頭上安頭不足傳③。
跳出少陵窠臼外④,丈夫志氣本沖天。
【其三】
學詩渾似學參禪,自古圓成有幾聯?
春草池塘一句子⑤,驚天動地至今傳。

注釋譯文

①渾似:完全像。宋范成大《泊湘江魚口灘》詩:“瀟湘渾似日南落,嶽麓已從天外看。”
②蒲團:以蒲草編織而成之圓形扁平坐具。又稱圓座。乃僧人坐禪及跪拜時所用之物。
③頭上安頭:比喻多餘和重複。文學家強調寫詩時,詩人要有自心獨特的悟解與創造亦用此語。宋黃庭堅《拙軒頌》:“頭上安頭,屋下蓋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④少陵:即杜甫(自號少陵遺老),此處泛指前代文人。窠臼:比喻舊有的現成格式;老套子。宋朱熹《答許順之書》:“此正是順之從來一箇窠臼,何故至今出脫不得,豈自以為是之過耶?”
⑤春草池塘一句子:指謝靈運登池上樓》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作品鑑賞

蘇軾以其對禪學和詩學兩方面的深刻造詣,曾提出“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的看法。其後,引起詩壇的普遍注意,漸成一時之風氣。吳可在其《藏海詩話》里就說:“凡作詩如參禪,須有悟門。”他並把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見解寫成詩,開了宋代以這種形式論詩的先河。
第一首詩“學詩渾似學參禪,竹榻蒲團不計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閒拈出便超然。”揭示了學詩和參禪的相似之處在於“了”。“了”字在禪家看來,是修行的最終目的。“了”的過程是北禪宗所謂的“漸悟”,需要坐在蒲團上參禪打坐無數年。“了”字在詩家看來,是詩悟的最高境界,是徹底明白了作詩的各方面的規律,達到了“自如”的程度。就變得當把那些最基本的東西運用自如以後,作詩簡單,性情的自然流露,隨手拈來,就是好詩。禪家的“了”和詩家的“了”雖然歸趣不同,但是,“了”的過程卻是驚人的相似,都是在經過苦苦的追尋之後,達到的豁然頓悟的境界。
第二首詩“學詩渾似學參禪,頭上安頭不足傳。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氣本沖天。”強調學詩要注重自己參悟,不要因襲前人。參禪講究明心見性,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個體的親身體驗。詩歌是個性化很強的東西,個人的稟賦、性格、學識、經驗、構思方式、著眼角度等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詩歌取意造境的不同。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身之所歷,眼之所見,是鐵門檻。”都強調了親身體悟的重要性。
“頭上安頭”,比喻事情重複。比如人本來已經有頭,如果在頭上再安一個頭,那是多餘的,沒有這個必要。這裡的“頭上安頭”與悟佛理無關,僅採用它字面的意思:詩歌是詩人的個性化創造,不必要在別人創作的形式、內容之上進行再創造,而是以個性化的本心直接體悟生活,創造出獨得我心的詩歌。由於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經歷不同,性格稟賦不同,思考領悟不同,做詩的意境和風格也不同。因此,不能因襲前人,要自己思考、領悟。宋代,詩人學習杜甫蔚然成風。最著名的有江西詩派,他們的“一祖三宗”奉杜甫為“祖”。詩法講究“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其中就有因襲的成分,該詩認為這樣的作詩之法不足為傳。其實,江西詩派的這種主張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繼承前人的經驗,在前人創造的意境上加以改造,也會形成一些新的東西。還是嚴羽說得好:“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江西詩派的學習杜甫,就是在“多讀書、多窮理”,學習前人。然而,做得太過,也難免招來詬病,被詩人譏為“頭上安頭”。“跳出少陵窠臼外”,是說反對因襲杜甫,事事處處以杜甫為最高標準。應該跳出這種僵化的窠臼,張揚自己獨特的創造。“丈夫志氣本沖天”,這裡的“志”,可以理解為“情感”;“氣”可以理解為“性情、稟賦”。詩人本來有這種獨特的“志氣”,就應該讓詩從本真的性情中自然地流露出來。
第三首詩“學詩渾似學參禪,自古圓成有幾聯。春草池塘一句子,驚天動地至今傳。”《楞嚴經》上說:“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圓成”意思是成就圓滿。吳可把“圓成”看作詩歌的最高境界,包含著自然、完整、不假斧鑿、渾然一體,似鬼斧神工,天然工巧等等諸多不可言傳的妙處。然後,詩人舉了一個例子,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說是達到了“圓成”的境界,並且誇張地讚美為“驚天動地”。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說:“‘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世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藉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所能到。”意思是說:“當你不經意時,突發靈感,眼前展現出美妙的詩境,心中湧出的詞語恰好能表達這種詩境,二者相遇,好詩便能做成。”這和參禪是一樣的,神會講參禪時說:“但莫作意,自當悟入。”(《神會語錄》卷一)也是講在不經意中,受到某種契機的觸發,就會突然領悟。
這三首學詩詩深得詩禪精髓,抓住了詩禪的“渾似”之處,引導讀者領悟作詩之道。三首詩從三個不同的側面蘊含了作詩的道理:第一首講詩禪相似之處,第二首說不要因襲前人,第三首舉具體例子,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麼叫“圓成”。三首詩層層深入,由一般到具體,雖然是詩,倒也不乏論說文的精密。不過,這三首詩一味的強調“自家了得”也並非學詩的最理想的門徑,它容易把初學者導人歧途。劉克莊在《題何秀才詩禪方丈》中說:“詩家以少陵為祖,其說曰:‘語不驚人死不休。’禪家以達摩為祖,其說曰:‘不立文字。’詩之不可為禪,猶禪之不可為詩也。……夫至言妙義固不在於言語文字,然舍真實而求虛幻,厭切近而慕闊遠,久而忘返,愚恐君之禪進而詩退矣。”

作者簡介

吳可(生卒年不祥)字思道,虢藏海居士。宋金陵(今江辣南京)人,一銳甌宰(今福建建甄)人。大覲逛士。其詩古髓賞模,律蒔謹殷。七絕尤騰,自然含蓄.意境新警。他生常南北宋之交,屋縫流雕鞲徙,其蒔較真寅地反映了北宋末年的民族危械和社合勤亂.表連出他封鑿畸政治的看法。其揄詩主張,主要兄於《藏海蒔話》和《詩人玉屑》所鯨的《孥蒔》,頗能切中北宋詩埴某些流弊;他喜用參樣之說,提出蒔貴頓悟和不蹈奠前人窠臼的諭黠。著有《藏海蒔集》,已佚,清四庳館臣自《永檠大典》輯出,編舄《藏海居士集》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