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官僚主義

學術官僚主義,是指學術界的權威打壓異己的不良現象,具體是指學術界某些具有一定權威和地位的學者及其群體,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優越條件,惡意抨擊同領域其他學者的學術理論與學術思想,盲目誇大自身研究成果、過分抬高自身在學術界的地位的不良風氣。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生代,這種風氣是社會發展極不協調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術官僚主義
  • 意思:學術界的權威打壓異己的不良現象
  • 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優越條件
  • 特點:盲目誇大自身研究成果
簡介,概述,

簡介

福軻說,“知識就是權力”。遺憾的是,當下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卻將它改寫成“權力就是知識”、“權力大於知識”的現實。
近日,某大學出台了一個教職員工的津貼標準,標準規定:教授的最高津貼為一年3萬 元,而處長的最高津貼為3.6萬元。副教授的最高津貼為1.8萬元,而副處長的最高津貼為2萬元。
福軻的斷語是用一種後現代的眼光,來打量知識與權力的互動,同時也是對知識在現代社會中的一種異化的批判。但擺放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卻反諷地將福軻的“異化的批判”上演成“異化的現實”。據了解,上述大學裡的這個“規定”在中國高校中絕不是個別偶然的存在,而是一個習焉不察的普遍現象,只不過上述大學的“規定”更加直白露骨而已。
教授與處長的貢獻究竟誰大?老實說,誰也說不清。事實上我們既不能主觀地斷定教授就一定比處長的貢獻大,也不能武斷地推定,處長的才華就一定遜於教授。本來,評上教授與當上處長應該說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他們各有不同的利益和價值訴求,也各有不同的指向和評價坐標。但眼前的現實卻是,兩股道上的車正在相互搶道,坐上教授的車想占處長的道獲利,當上處長的也想擠進教授的道沾點虛榮。結果,便演繹出上述“教授小於處長”的當代寓言故事。
究其緣由,道理很簡單,正像有論者所指出的那樣:“一個教授當上一個副處長,其爭取學術資源的能力也會因此而提高若干倍;而先當上‘長’再反過來做教授,則要容易得多。”
也就是說,一旦權力介入學術,權力便大於學術,學術也自然甘拜下風,因為權力不僅左右實利資源,權力也決定了學術資源的分配。據了解,現在各個高校中凡是學術帶頭人的還真難找到幾個不帶官銜的。

概述

更為嚴重的是,權力掌控了學術的發言權,壟斷了學術評審的話語權。一旦有人盤踞於這個學術的制高點,則權力就會對學術造成難以言說的傷害和扭曲,直至非官學者面對不公則只敢怒而不敢言。
那么,這種學術官僚化的扭曲現象是誰造成的?一言以蔽之,是大學的行政級別的制度安排使然,是學術評審的行政化的微觀機制使然。
在大學和科研機構里,這個學術評審的機制就是舉目的綱,它的公正、健康與科學往往決定了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學術活力與學術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說,評審機制的公正與科學也是一種生產力。因為機制設定得公正和科學,某種意義上也能糾正體制安排的缺漏和失當。有鑒於此,筆者倡言:從建設健康的學術評審機製做起,儘早廢除學術評審的行政化機制,實行行政迴避制,校內、所內迴避制,代之以專家匿名評審制。如此,既可以降低學術官僚化的企求,也可以阻斷官僚學術化的通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