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舉京

孫舉京

孫舉京(1900—1986),山東省即墨市王村鎮南王村人。16歲時就跟隨叔父孫德朋學整骨、接骨術,22歲開始行醫。歷時63載,成為遠近聞名的骨科醫生。著有《即墨人物誌》。圖片為孫舉京老人與兒子孫益山上海出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舉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即墨王村
  • 出生日期:1900
  • 逝世日期:1986
  • 職業:骨傷中醫
  • 籍貫:山東省即墨市王村鎮南王村
人物生平,早年,晚年,相關書籍,

人物生平

早年

孫舉京開始行醫時,大部分藥物自采自製,為人治病用藥,分文不取,有時遇上生活艱難的窮苦人,還周濟他們食宿。1933年4月,宮家大丈村宋氏帶著兒子宮子到王村討飯,宮子被財主家的兩條黃狗追咬得跌進路溝,折斷了腿。宋氏抱著孩子痛哭失聲,恰逢孫舉京鋤地路過這裡,當即將宋氏母子接到家中,給宮子整了骨,服了藥。母子二人在他家一直住到宮子的腿傷痊癒。
1956年6月,孫舉京被即墨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發展為會員。
1958年8月,他接到內蒙古建築公司發來的電報,說公司有5個工傷病員,在當地醫院久治不愈,其中有2人要做截肢手術,望其前往內蒙古治病救人。8月14日,他動身赴內蒙。診斷後,對症下藥,並施行整骨、接骨等手術,經過一個月的治療,5個人完全康復。9月18日,孫舉京準備動身回即墨,該公司送來200元錢,病人家屬送來了皮大衣、毛毯等土特產品表示酬謝,他婉言謝絕了這些禮品,只帶回了一個題為“醫術超絕,妙手回春”的匾。
1963年4月,哈爾濱汽車修造廠幹部房克和,由其予陪同前來王村求醫,房的腿被機器碾傷,小腿為粉碎性骨折。經孫舉京精心治療,使這位瀕臨殘廢的人,恢復了健康。

晚年

1966年5月,西寧市水利局有幾名工人因塌方砸傷,其中兩名傷勢嚴重,不能轉運,派人請孫舉京出診。這時,他雖已年邁體弱,不勝長徒勞累,但還是去了。5月24日,抵達西寧市水利局,對兩名患者多方醫治,30天后都能下地活動。
1973年4月,青海毛紡廠有位單工程師,因骨傷到上海診治,效果不佳,派專人請孫舉京到上海出診。這時,他已是73歲高齡,行動多有不便,為了治好病人,他便讓兒子孫益山陪同前往。單工程師左腿膝蓋下傷處已膿腫,擔心地問:“不截肢能不能保住生命?”孫舉京診斷後說:“不僅可保生命,還可以使傷腿復原。”單工程師的骨傷恢復很快,22天后,就能拄著拐杖走動了。青海毛紡廠送來300元錢,單工程師的家屬送來了煙、酒、茶及一副對聯。孫舉京說:“我祖傳家規,出診不收費,這錢我不能收,東西也請收回,這副書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對聯,我當之有愧,但我要把它留下,時時鞭策自己。”
慕名來王村求醫的病人很多,有的患者因治病造成經濟拮据,孫舉京照樣為其診治。臨沂地區一位姓陳的農民來到王村時僅剩下4元錢,孫舉京將他收留在自己家中,為其治療。小小的診室,實在難以容納這么多患者,他就讓經濟困難的患者分別住在3個兒子及鄰居的家中,患者治癒後,要拿房費,他總是那句話:“藥費、車費、飯費、家屬往返的消耗就夠多了,讓您住我家,就是想給您省幾個錢,否則,住旅館多方便,這錢我不能收!”
1976年7月14日,北海艦隊的一位戰士扭傷了腳脖子,登門求孫醫生整骨。此時,孫舉京年邁體衰,又加天氣炎熱,手術時累得滿頭大汗。術後他坐在門外樹蔭下休息時著了涼,從此右手顫抖,失去工作能力。他便指導自己的兒子孫益山為患者接骨、整骨。每次術後,都要用左手探測是否接好、整好,並仔細詢問兒子處的藥方。
1986年1月8日,孫舉京病逝。噩耗傳出後,四鄉八疃的鄉親紛紛前來弔唁。送葬的隊伍達一里多長。
此後由孫舉京兒子孫益山替父行醫,現已傳至孫輩。

相關書籍

《即墨人物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