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新(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孫立新(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孫立新,男,1962年10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即墨市,1979—1986年,就讀於山東大學歷史系,獲學士、碩士學位;1988—1990年和1996—2001年,先後兩次赴聯邦德國留學,曾在美因茲歐洲歷史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在美因茲約翰內斯·古登堡大學和奧格斯堡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大學註冊學習,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86—1996年,在山東大學歷史系任教;1991年9月晉升講師,1994年12月晉升副教授。2002—2008年,在中國海洋大學工作,擔任德國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歷史地理專業碩士生導師;2008年6月至今,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工作,擔任世界現代史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已寫作、參與寫作和翻譯中德文專著、譯著、論文集和校譯著作10部,在中德文雜誌報刊和學術論文集中發表論文、譯文和書評70餘篇。

兼任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理事;《書寫歷史》雜誌編委;《海外中國學評論》雜誌編委;青島市檔案館客座研究館員;“青島城市檔案文獻遺產開發工程”叢書編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立新
  • 性別:男
  • 出生:1962年10月6日
  • 故鄉:山東省即墨市
主要著作,主要論文,

主要著作

《百年巨變—19世紀德意志的歷史和文化》(專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科學之間的歷史編撰——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形成》(譯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山東省志·外事志》(專著,與張國梁、張大同、王學典、李平生合作),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650頁。
《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至1914年德國與中國的相互作用》(譯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東西方之間——中外學者論衛禮賢》(主編,與蔣銳合作),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青島開埠十七年——〈膠澳發展備忘錄〉全譯》(校譯,青島市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版。
《殖民主義與中國近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主編,與呂一旭合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海洋歷史地理論》(主編,與曲金良、修斌、趙成國合作),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主要論文

《關於馬丁. 路德的種種神話問題》,《山東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天主教路德形象的轉變》,《世界史研究動態》1992年第6期。
《西方學者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成果》,《山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于爾根科卡:德國的批判史學與社會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
《德國當代神學教會史學派的路德研究》,《文史哲》1994年第1期。
《再洗禮派與“激進的宗教改革”》,《山東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試論不同歷史時期的宗教改革概念》,《世界歷史》1994年第4期。
《論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與孫虹合作),《山東高等教育》1996年第4期。
Das Chinabild der deutschen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e DES 19 Jahrhunderts, in: Pen 99, S. 9-20. Vom Missionar zum Sinologen. Ernst Faber und seine 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Kultur, in: Berliner China《海洋文化芻議》,載徐祥民主編,龐玉珍執行主編:《海大法學評論》(200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衛禮賢論東西方文化》,《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評德國新教傳教士花之安的中國研究》,《史學月刊》2003年第2期。
《從中西文化關係角度看19世紀德國新教的中國傳教》,《文史哲》2003年第5期。
《西方帝國主義面面觀》,載徐祥民主編,秦延紅執行主編:《海大法學評論》(200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衛禮賢論東西方文化》,載孫立新、蔣銳主編:《東西方之間――中外學者論衛禮賢》,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歷史傳統與發展戰略》,《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一門正在崛起的新學科――〈海洋文化與社會〉讀後》,《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2期。
《帝國主義時代的中德“合作”》(與孫虹合作),《北大德國研究》2005年第1卷。
《關於“全球史觀”和世界史編纂的一些思考》(與廖禮瑩、於曉華合作),《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德國殖民統治下的青島中國人社會(1897-1914)》(與王保寧合作),《山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原民主德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第2期。(此文由《新華文摘》2007年第14期全文轉載)
《世界史編纂芻議》,《社科研究》2007年7月(總第58期)。
《衛禮賢的傳教方法》,載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編《漢學與神學——基督教文化學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義和團運動的社會與宗教起源——一個綜合解說嘗試》(與朱光涌合作),《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德占時期青島中國商人群體的形成》,《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德國史學家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責任問題的爭論》,《史學史研究》2008年4期。
《托克維爾論“公共輿論”》(與李強合作),《理論學刊》2008年第11期。
《中國學者衛禮賢研究綜述》(與王薴萱合作),載印之虹、葉雋、希·卡斯帕赫勒、史娜迷主編:《中德文化對話》第一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15頁。
《跨文化相互作用:殖民地歷史編纂的新範式――〈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讀後》(與於曉華合作),載印之虹、葉雋、希·卡斯帕赫勒、史娜迷主編:《中德文化對話》第一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245頁。
Deutsch-chinesische Beziehungen seit 1911, in: Die Bruecke, Japannisch-Deutsche Gesellschaft e.V., Tokyo, 2009, 10.
《德占時期青島中國商人群體的形成》,孫立新、呂一旭主編:《殖民主義與中國近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365頁。
《儀式和文本:義和團運動的宣傳媒體》(與劉寧合作),載《理論學刊》2009年第11期。
《德國政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反思》(與黃怡容合作),載《史學史研究》2010年第2期。
《海洋戰略與德占膠州灣》,《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總第219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