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曼霽

孫曼霽

孫曼霽,生化藥理學家。河南安陽人,1931年8月3日生。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於1948—1951年在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醫學院學習。1951年該醫學院獨立建校(1952年定名為第五軍醫大學)後繼續在校學習,1954年畢業於第五軍醫大學。畢業後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等。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曼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開封
  • 職業:生化藥理學家
  • 畢業院校:第五軍醫大學
  • 籍貫:河南安陽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學術成就,獲得獎項,社會任職,

人物簡介

孫曼霽,男,1931年8月生於河南開封。1948年就讀於原中央大學醫學院(1952年更名第五軍醫大學 )。1954年畢業後分配至軍事醫學科學院,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73-1975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精神病研究所做訪問學者。1987-1988年在德國柏林技術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做客座教授。1991年 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為學部委員),生化藥理學家。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技術一級。

學術成就

孫曼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長的軍事醫學科學家,我國化學戰劑生化毒理學的學科帶頭人,在膽鹼能神經系統藥理學、抗膽鹼酯酶藥物、神經性毒劑中毒及毒劑相關酶類的基礎研究中取得顯著成績。他參加的“戰時特種武器傷害的醫學防護”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神經性毒劑是一類劇毒的速殺性化學戰劑,其中梭曼最難防治,梭曼中毒酶的老化是中毒難以防治的主要原因,老化的機制因而成為神經性毒劑醫學防護中國際上公認的尖端課題。他參加的課題組揭示了梭曼膦醯化酶不能被重活化及其老化的原因。梭曼膦醯化酶老化機制的闡明是防化醫學中的重大發展,其理論意義在於揭示了老化反應的分子基礎,其實用意義在於指出重活化劑研究對老化的膦醯化酶將是徒勞的,梭曼中毒的防治應從中毒過程的其他環節解決,梭曼抗毒藥物的研究方向不是重活化劑,而是抗膽鹼藥和可逆性酶抑制劑,從而給藥物設計及梭曼中毒的防治指明了方向。至今,梭曼中毒防治用藥均嚴格遵循這一原則,用藥類型均限定在這一基礎框架內。他進而又研究了神經性毒劑化學結構與膦醯化酶發展轉化的關係及普遍性規律,從而預見了一些像梭曼一樣難防難治的未知神經性毒劑並被實驗證實,為追蹤國外可能的新毒劑做出了貢獻。此外,他根據酶的催化原理,酶具有催化正向及逆向反應的性質,考慮到神經性毒劑分解產物重新被催化合成毒劑的可能性,實驗證實了這一預想。他還發現G類毒劑水解產物在有外加乙醯膽鹼酯酶的條件下可被G類毒劑水解酶催化重新合成毒劑,在國外發表後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新發現。他又考慮到中毒後體內是否可能有游離毒劑存在於組織中,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預想。以上述創意性實驗為主要內容的《梭曼與乙醯膽鹼酯酶作用的生化機理》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孫曼霽院士孫曼霽院士
開拓了神經性毒劑人源抗性基因家族成員及神經性毒劑分解酶系家族的藥理毒理及生化特性的相應基礎研究,將生物藥物替代醫學及基因療法用於神經性毒劑預防研究中,為對抗化學襲擊和化學恐怖做出貢獻。抗性酶類替代療法可使侵入機體的毒劑分子在到達中樞神經和周邊神經之前在血流中被攔截,發揮體內解毒作用,清除外來入侵者,達到保護生命的目的。他和他的學生們採用基因工程手段系統地表達了人源性抗性基因,研究了其表達產物的生化毒理學性質,並證明對實驗性神經性毒劑顯示良好的解毒效應。他們率先在國際上開拓了針對神經性毒劑中毒的基因療法,利用抗性基因修飾的人源成纖維細胞體內移植技術增強了動物體內毒劑水解酶的水平;他們又用抗性基因裸DNA預防動物梭曼中毒取得成功。
熱帶雨林地區瘧疾流行猖獗,戰爭中甚至一時非戰鬥疾病減員超過戰鬥減員,嚴重影響戰爭的勝利。國家立即決定開闢全國抗瘧戰線,組織全國科研院校協力攻關,加速瘧疾防治研究,展開了全國範圍卓有成效的大協作。他和課題組的同志們參加了實驗室研究並赴邊防海島高山叢林,在野戰拉練穿林泅渡及橡膠農場高溫高濕高強度作業條件下進行了長達5年的現場防治,共同研製成功三個預防複方及三個治療複方以及長效針劑,出色地完成了戰備支前任務,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授予的抗瘧組“科技創新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乙1醯膽鹼酯酶是神經性毒劑的首要靶分子,酶的抗原表位是酶分子中僅次於活力中心的又一個重要的功能域。他和他的課題組用組合化學技術構建了人腦乙醯膽鹼酯酶的十肽庫,從中發現了11個抗原表位並研究了其免疫反應性。在國外發表後,被認為是對人源乙醯膽鹼酯酶表位的第一個研究的如此徹底的報導。他經過實驗又提出電鰩電器官乙醯膽鹼酯酶活力中心不僅是酶的催化結構,也是酶分子的構象表位的組成部分,乙醯膽鹼酯酶活力中心具有催化底物及誘導抗體產生的雙重功能假說。上述實驗的理論意義在於它們是此酶結構與功能研究中的組成部分,其實用意義在於其特異性配基可作為早老性痴呆藥物的先導化合物,及作為AChE“結構生物學”和“基因生物學”研究的精細探針。還可延伸到人類AChE自家免疫性疾病病因學及治療學研究方向。他們目前已經找到了抑制此酶活性的多個適配子和寡配體。
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用融合蛋白替代療法研究中取得開創性進展。他提出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神經突觸囊泡弱勢充盈假說》,並以之指導神經性退行性變疾病的生物替代及基因療法研究。他和他的學生們在實驗中證實了這一預想,證明從源頭上輸入乙醯輔酶A:膽鹼乙醯基轉移酶能有效地改善Aβ痴呆模型小鼠學習記憶及空間辨別功能障礙;證明人源性酪氨酸羥化酶替代療法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氏病模型小鼠的症狀與體徵;以及其他多個生物活性因子在老年疾病中的防治作用。開闢了退行性疾病防治新方向。

獲得獎項

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軍隊及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9項。發表論文約200篇;主編專著3冊,參編專著5部。培養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研究生37名。被評為優秀研究生導師,並被總後勤部授予“一代名師”稱號。榮立二等功 1次,三等功 2次。國家人事部批准其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社會任職

先後曾任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協調領導小組成員/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墓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科技獎勵醫藥衛生專業評審、南京大學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吉林大學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醫科大學衛生部神經科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神經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藥理學報》編委、《解放軍醫學雜誌》編委、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他是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及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