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瑞(河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

孫明瑞(河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明瑞(1925~2010)世稱“墨道人”,法名孫明瑞,俗名清澤。道教龍門派全真道士、畫家,尤善畫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明瑞
  • 別名:墨道人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威縣第什營鄉蘆頭村
  • 出生日期:1925
  • 逝世日期:2010
  • 職業:道士、畫家
  • 師傅何海霞
經歷,1925年,1968年,2002年前後,2007年,羽化仙逝,

經歷

1925年

1925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威縣第什營鄉蘆頭村,家中世代務農。讀過兩年的書。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加入共青團,任抗日兒童副團長,積極參加抗日鬥爭。日寇瘋狂圍剿抗日武裝,孫明瑞被逼離家,一路躲避藏身,缺吃少穿,流落到山東東平縣(今梁山縣)。有詩為證:“日寇侵華喪天良,慣行燒殺搶三光,手挽祖母懷
走投無路之下,在安山鎮道觀“七聖堂”出家,成為道教龍門派全真道士。當時他只是想:這裡有吃有穿,權且先填飽肚子,然後讀些兵法戰書,效法蘇秦張儀為國效力,抗戰不息。卻沒想到,這一叩卻叩開了他人生的另一種際遇。孫明瑞從此邁上了成為一代道家大師的道路。 苦練畫功
在七聖堂道觀的大門,照碑上師爺臧永范的遺作,一幅氣勢恢宏的梅花吸引住了孫明瑞。從此,孫明瑞開始暗暗臨摹師爺的手跡。
師傅魏圓屾見他如此痴迷,便打開封存多年的臧永范遺作,從中取出六幅梅花圖贈送給他。孫明瑞獲得這隔世之寶,不禁喜出望外,從此靜心研讀諸子聖賢書,領悟師爺梅畫的精髓,領悟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漸漸地,他在學畫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將道家堅定、忘我、空靈、超越的精神運於筆端,捕捉靈感,其筆下的雪梅,“千枝交錯,萬花從容”,氣韻流暢,狂放老道,風骨躍然紙上。
道人們都稱譽孫明瑞的梅花是“取天地之清氣而來”。 師從何海霞
在七聖堂修行了一段時日,孫明瑞開始雲遊四方,來到陝西。

1968年

1968年,孫明瑞碾轉結識了張大千得意門生、長安畫派代表人物之一、我國山水畫大師何海霞,並懇求大師收他為徒。大師見孫明瑞慧根深厚、態度誠懇,再加上20多年痴迷習畫,便高高興興地收下了這位道家徒弟,當即贈送一幅山水畫《華山圖》作見面禮。
為了打好山水畫繪畫基礎,何海霞推薦孫明瑞去西安美術學院進修。得何海霞大師真傳後,孫明瑞又得長安畫派石魯羅銘方濟眾、趙望去等名師指點,畫藝大進。
在學畫的同時,孫明瑞在西安八仙宮和終南山麓周至縣觀台居住。為了畫梅,他在樓觀台親手種植了梅樹千餘株,觀梅、愛梅、寫梅,把自己置身於梅花的天地之中。月光下婆娑的梅影、枯木虬蟠的老梅樹,孤清冷艷的雪梅都是他的素材。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裡,孫明瑞和他的梅花一道渾然一體,逍遙自在,勇猛精進,終成大家。 仙人洞裡得奇名
在習畫中,孫明瑞形成了“重墨”的個人風格。他的山水畫尤其是水墨梅花,浪漫樸拙,大黑大白,豪爽粗放,不拘常法,既滲透出長安畫派蒼雄大氣、意境幽深的畫風,也體現出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革時期,孫明瑞與當代書畫泰斗宴濟元白雪石陳大羽張安治宋文治、劉雨嶺等一起赴廬山寫生,孫明瑞與宴濟元同住廬山“海會寺”,共同創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某年,宴濟元廬山仙人洞為孫明瑞取號“墨道人”,既體現其畫風,又彰顯其身份,從此,孫明瑞便有了“墨道人”的雅號。 一點香氣送萬家
在道事活動之餘,墨道人云游四方,走遍了全國幾十座道觀聖院,積累下大量寫生畫稿。他的水墨梅花,堪稱一絕,國內外許多書畫收藏家,都以能收藏一幅墨道人水墨梅花為榮。
加拿大朋友蔣麗德給他來信說:“你可算是最成功的當代中國畫家,無論是筆法、布局及意境,皆能代表中國傳統,但另一方面又有創新。你的畫作,氣派太磅礴了!”日本朋友世石清峰來信說:“我覺得先生的畫可真是美極了!”墨道人對這些讚譽之辭,都視為對自身學畫的誠摯鼓勵。
墨道人一生作畫無數,然而他自己竟沒留一幅作品。他把全部作品隨手奉人,並不取分文報酬。他常以《清白傳家》自勉:“清白傳家古人云,不邪不歪正中人。常行不殆持到底,清史名冊萬古存。”畫梅,陶冶了他不慕名利的高風亮節,實屬當今道教界的佼佼者。
西安周至縣留下了很多墨道人軼事。說他的畫,平民百姓誰要都給,而達官貴人就要跑個十趟八趟的。他不阿貴,人品高潔。而在他的老家威縣民間,更是流傳著他的大量畫作。家鄉人說:“道長贈畫不分長幼尊卑,有求必應。就連普通農夫手裡也不少,粗算也有上千張。”這其中不乏想賣畫套錢的人,所以黑市上有潛規則,欲低價收購墨道人作品,就上他老家,因為“價位不像販子那麽高”。
這位散財慈翁,一直端著金碗要飯。用他自己的話說,“願把苦寒留自己,一點香氣送萬家”,“提筆又怕蜂蝶害,揮毫風雪合自然”。 愛國愛教做慈善
墨道人一生虔誠修道,以廟為家,嚴守規戒,從不蓄私財。有不少海內外朋友要高價收買他的畫,都被他謝絕。

2002年前後

2002年前後,他在陝西美術博物館和中國美術博物館舉辦梅花專題展覽,展出後悉數捐贈國家博物館。2004年3月,他在離開陝西、雲遊河北之前,將12幅心愛之作捐給陝西省圖書館。這組形態各異、樹身酷似巨龍的《龍梅》,既可單獨成畫,相連懸掛又能成一圍精美的屏風,是墨道人最為看重的作品。

2007年

2007年10月,墨道人等四位威縣籍畫家,共同組織了一次感人的“救心工程”。他們義賣了80幅作品,所得款項全部資助給四川南充一名身患先天性心臟病的22歲男孩。
這位清貧的高道,一生貧寒,卻總共捐了兩萬餘畫給毛主席紀念堂、中國美術館、我國河北、陝西、香港等地博物館和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還把自己多幅精品捐贈給了故鄉父老。偶爾有畫展賣出了他的畫幅,他便將所得款項全部上交道觀,自已分文不留。
對於這種不凡的舉動,他卻淡然回答:我們應當愛國愛教。
墨道人就這樣全身心地踐行《道德經》的訓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完善道教所倡導的人格。 一清二白持“三寶”
作為書畫大家,墨道人在生活上始終保持著道士的勤勞和節儉。他的全部家產只不過一身道服、數支毛筆而已。日常所食也是粗茶淡飯,一條黃瓜、小蔥蘸醬面足矣,從不奢求。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踐行著道祖提倡的“三寶”,從來不吃腥肉。早晚鹹菜米湯饅頭,中午一頓熬大白菜。他說:“大白菜好,我還愛吃胡蘿蔔,一清二白。”
“清白傳家”的訓誡至今還讓中國“生活道”的倡導者元真道人李君明記憶猶新,八十年代,正是因為墨道人的教導,才使他獲得道法的精進與升華,如今,元真道長自立“道通堂”,承擔起師父的使命,以弘道立德為己任,不斷探尋中國智慧的源頭活水,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大道,助天下一切有緣人成就和諧美好的人生。
在元真道人的《生活道》一書中,我們時時可以從他格言式的問題中感受到“大道無言”的墨道人的影子,體會生命的妙境與智慧。元真道長回憶說,墨道人一直痴迷作畫,自己也曾勸慰老人:“不必過於執著,應當萬緣放下,了盡一切才行”。但對墨道人而言,道、畫、人已是一體,他將自己對道的理解全部融入到那一支支傲雪綻放的梅花中。廟裡一到農閒之時,他就背起道筐,到深山老林尋找野地寒梅去寫生。
墨道人在淒冷的寒林中孑然一身,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面對孤苦的環境,他卻怡然自得地享受著畫梅的快樂,此時的墨道人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人們形容他就像古詩中的姑射仙人一般:“無端半夜東風起,吹作江南第一花”。 只留清氣滿乾坤
筆者曾有幸和這位當代著名的道長結緣,至今還一直記得前年在河北的十方院與他會面的場景。
年過八旬的墨道人當時就住在道院一間簡陋的房子裡,伴隨他的只有一張床和一個畫室。雖年事已高,卻童趣依然,在他的身邊放著兩件物品。一件是一台收音機,用來聽京劇;一件是老子的《道德經》,他每天都要感悟品味一番。
看到客人來了,老人忙著為我們沏茶,大家急著去搶茶壺,他卻堅持要自己來泡茶,並笑語道:“世間本無老少上下之分,有緣最是難得。很多領導也給我沏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我感到他就像一位在世的“活神仙”,以平等心和恭敬心對待身邊的每個人,從不索取,從不謀人,處處只從誠實入手,事事都為他人著想,真是一位人品高尚、灑脫自在的高道。
講到自己的人生經歷,墨道人顯得輕鬆自在、快樂開心,儘管歷經世紀的種種磨難,他卻只作笑談,不留心跡,好一幅仙人模樣!
那次與墨道人見面後,大家都覺得格外開心,老人那種天真淳樸的人生態度讓所有人的心田如飲甘露,如沐春風!
“道長之風,山高水長”,墨道人的一生有著太多的滄桑太多的傳奇,但他始終一心求道,不入流俗,獨善其身,兼濟天下。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墨道人就像他所畫的梅花一樣,以無私無我的大境界和救人救世的大胸懷,給世間永遠留下清香的美德和高潔的氣質。

羽化仙逝

2010年2月6日是中國傳統的農曆小年。這天是北方的祭灶節,傳說中灶神爺上天的日子。河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道教協會理事、畫梅泰斗墨道人,恰在這天凌晨四點在睡夢中羽化仙逝,給宗教界人士無盡的遐想和祈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