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昇

孫昇

孫升(1501~1560)字志高,號季泉,浙江餘姚人,明代忠臣孫燧幼子。明嘉靖十四(1535)韓應龍榜進士第二人(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孫升的大哥孫堪是嘉靖五年(1526)的武狀元,二哥孫墀官至尚寶卿,他們兄弟被世人稱為“三孝子”。嘉靖二十五年(1546),出任應天府鄉試考官。升國子監祭酒,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基本介紹

  • 本名:孫昇
  • 字號:字志高,號季泉
  • 出生時間:1501年
  • 去世時間:1560年
  • 主要作品:《易測窺天錄》
  • 民族:漢族
簡介,履歷,生平,詩詞,

簡介

孫升(1501~1560)字志高,號季泉,浙江餘姚人,明代忠臣孫燧幼子。明嘉靖十四年(1535)韓應龍榜進士第二人(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二十五年(1546),出任應天府鄉試考官。升國子監祭酒。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因其父孫燧被寧王朱宸濠謀害,終身不書“寧”字,又居官不言人過,人稱篤行君子。享年60歲。贈太子少保,諡文恪。孫升學識廣博,於六籍百家、金石竹簡之傳沒有不用心研習的。他為文效法兩漢,典實有體;詩宗漢魏,近體法盛唐,尤宗杜氏。學術著作有《易測窺天錄》,詩文則編為《文恪集》二十卷行世。
圖片圖片

履歷

孫氏世居餘姚燭溪湖西北的孫家尖,南宋晚期陸續遷至湖東,“方十里許,煙交棟接,無他姓相雜”,鄉人稱之為“孫家境”(現屬慈谿市橫河鎮)。孫升的母親楊太夫人生有三子,長子堪(1483—1553)字志健,號伯泉,承蔭為錦衣衛正千戶,由嘉靖五年武舉第一官至都督僉事,以孝旌;次子墀(1489—1556)字志朝,號仲泉,嘉靖八年由選貢生仕至尚寶司卿;季子便是孫升。兄弟三人,海內稱為“孫氏三賢”。楊太夫人本是姚江名門之後,自幼熟讀《孝經》、《列女傳》,自然深諳教子之道。小孫升出世後,雖在襁褓之中,楊太夫人無不隨時注意端恭謹慎,以體現其童蒙施教之義。到了四、五歲上,就已開始文字教育。孫升生而穎異,髫齔之年即嗜好讀書,而且敏於記誦,能日記數千言。平時閱讀古書,常常把書中的名賢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希望自己以後也能象他們一樣。經史之外,孫升尤其喜好古文詞,這無疑為他以後的詩文創作打好了根柢。
圖片圖片
轉眼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孫升已經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這一年他進入餘姚縣學讀書。當時,兩位兄長已經試入高等,而且都比他年長十多歲(伯兄長十九歲,仲兄長十二歲),但孫升的名聲卻與之不相上下。正當兄弟三人孜孜於學業時,從江西傳來了父親孫燧死節逆濠之變的訃聞,三兄弟“叩地號天,五內俱裂”,徒跣赴仇,發誓不與賊俱生。事後,浙江巡按韓御史召見了他們,對孫升尤為器重,當場面試《越王台弔古》文。頃刻之間,揚揚灑灑數百言授筆立就,韓御史不禁大為驚奇,以後便夸,稱孫升的這篇文章可與《滕王閣序》並稱。從此,孫升的文名傳遍了浙中。孫升於嘉靖四年領鄉薦,六年游太學,兩場考試下來,皆列首選,於是名動京師。
四方士子紛紛聚於門下,前來求教。孫氏向來產薄家貧,加上忠烈公孫燧早逝,家境更是艱難。現在長兄署指揮同知,就官京師,一家人就依住在孫堪的邸舍。可是,一個人的俸薪到底難以維持一大家子的生計,何況是在京師。現在,孫升傳經都下,恰好可以補貼家用。儘管家境貧寒,但孫升卻不自鄙。他題寫了“勿謂古人為不可及;勿謂天下第一等事為不能做”貼在書廚上,來激勵自己。嘉靖十四年,孫升會試中式,在廷對時以“仁禮保邦”之說得賜第一甲第二人(榜眼),授翰林院編修。當初,長兄舉武舉第一,到現在世人無不認為孫氏兄弟以文武科相繼魁天下,是上天對忠烈公的報施。孫升性資純粹,持重謹畏,常常閉門檢身,心研典籍,以求經世之務,絕不做與本職無關的事情。凡是見過他的人都認為他有公輔之器。嘉靖十八年春,冊立東宮,翰林院的官員只要進獻頌詞,按例都可以加官,別人都爭相競進,只有他沒有進獻。
職位比他低的人因為他的不作為而失去了加官的機會,都紛紛責怪於他,孫升竟然不為所動。他還曾經參與校勘《列聖御文》、《五經》、《二十一史》,續纂《大明會典》,清理軍職貼黃,並主持了嘉靖二十五年的南畿鄉試。他崇雅黜浮,一切宿弊改革殆盡,所錄取的舉子中多有名士,徐栻、袁洪愈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由於孫升博覽群書,勤勉好學,所以對當世的例事典章相當熟悉,無論辦理什麼事情,從不與人嘵嘵爭辯,卻思致獨遠,考核必精。同僚們都以他的可否來占驗得失,事後無不深為嘆服。當時,翰林院每年都要舉行詩會,同僚之間分韻唱和,孫升往往首倡,或者和詩先成,眾人隨後紛紛回響,詞采盈卷。所以,趙貞吉在贈詩中有“季子文章伯,王孫忠孝家”之句,時人以為知者之言。嘉靖二十八年二月,孫升升任國子監祭酒,力以師道自任。他認為教育應當以“先器識,敦實行”為重,所以要求學生各自提出自己所知道的學識,對於突出者,在彝倫堂當眾表揚,以此來教育其他學生。他又擔心浮競難制,便想出了用懸掛規約來警示學生的方法。他根據講學實踐的教學經驗,制訂了二十二條規約,即使是親戚權貴來說情,也從不通融,因此學生們都能嚴格遵守規約條款,國子監學風大為改觀。
嘉靖三十一年,世宗在舊邸建成了元佑宮,孫升以禮部右侍郎奉敕前往湖北安陸州安神祭告。地方官員接到訊息後,紛紛籌備了上等的乘傳供治和豐盛的酒菜飯食。孫升見狀,即刻變了臉色,問道:“這些難道不是百姓的膏血嗎?”說罷,就一揮手叫他們都撤了下去。沿途百姓聽說後,莫不拍手稱好。途中路過襄、鄧之間,看到面呈菜色的民工正在修治黃河,孫升就停下車輿詢問疾苦,還寫下了詩章留給守臣。守臣馬上下令賑恤,諸多百姓得到救濟後才免於餓死。巡按御史胡宗憲見到孫升的詩章後,命人鐫刻到石上,並稱:“仁人之言,利自溥也。”第二年竣事還京,改吏部右侍郎。正碰上著名曲家何良俊來吏部謁選,孫升慧眼識寶,“識其文於眾人之中,以為此子能為史漢文,至口誦其句於公卿間。”這樣,何良俊才遂漸為京師的公卿縉紳所知曉。無奈,這一年的端午節,母親楊太夫人棄世,於是丁憂居喪。朝中縉紳聞訃都來邸舍祭奠,但孫升對他們的禮饋都一概謝去不收,有些人堅持聲稱“這是買帛的錢”,孫升便請他們在母親靈前焚化。七月,孫升與長兄扶櫬歸里,九月抵杭城,長兄又喪於旅次。
孫升歸二喪,執禮如喪忠烈公時,廬墓茹素,足跡不履城市。由於連遭親人過世的沉重打擊,加上料理喪事的過度勞累和長期素食的緣故,他的身體虛弱不堪,別人勸他吃點肉食調養一下,他堅定地搖搖頭,淚水便順著臉頰滑落下來了。從此,落了脾疾的痼症。時光飛逝,一晃已過三年,撫按的薦疏接踵而至。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復起為吏部右侍郎。孫升樂道人善,一發現有可用之才就直接推薦給尚書,不希望被推薦的人知道。他節操冰潔,對非義之財毫末不取,這一點是素為人知的。因此在吏部任職時沒人敢私下送禮物給他,也沒人敢托他辦理私事。一年後,升為南京禮部尚書,上疏陳述較術業等數事,都切實可行,得到世宗的讚賞採納。當時的官員都認為南京是遠外之地,每當被任命到南京,總是悶悶不樂。而孫升這一次卻是自己要求的,所以士大夫更加欽佩他的氣節了,都希望他能早日入閣,主持國政。孫升在南京任上,盡力矯治奢靡的社會風氣,推崇敦厚樸素的民風,並且身體力行,為百姓做出表率,社會風氣大大改善。他還潛心研究治國安邦之道,凡邊塞險夷、戶口登耗,甚至連刑名錢穀也都一一研究顛末,邊思考邊記錄,並付諸實施。但南京畢竟不能與北京相比,事務不多,比較閒逸,這倒給孫升提供了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
公務之餘,他就肆力於文章著作。當時,何良俊客居南京,以所業為贄,孫升便再次向士大夫們竭力推薦。不久,同鄉故交陳鶴也來到了南京。陳鶴是一位頗具藝術氣質的書畫家兼曲家,他為人正直,個性真率,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華,可惜命運坎坷。相同的藝術詣趣使他們三個身份地位懸殊的人結下了深厚的交誼。後來,陳鶴客死南京,孫升“殮而哭盡哀”。不久,孫升臥病,經歲謝客。單單為何良俊開後門,“往則呼至,便坐與語”。良俊怕他坐久了會勞神,好幾次起身告辭都被孫升制止了,他說:“古人言,病中與相知共語勝於服藥,得一談殊快,不苦也。”所以在孫升去世前數日,良俊還在他的病榻前商較文藝,移晷始出。嘉靖三十九年六月二十日,孫升病逝於南京。士大夫們都為之痛惜不已,互相哀嘆流淚不止。

生平

孫升以孝友天植聞名,當初父親死於宸濠之變,他隨兩位兄長誓死赴仇,後為父親守墓三年,喪期滿後,又服孝三年,被時人並稱為“三孝子”。他善順母親而嚴事兄長,無論事情大小都要先稟命再去做,母、兄在座,他必然隨侍於旁。母親及兩位兄長去世後,他就告誡家人不再操治家慶,還寫了一首生日詩。詩中有“楚水終天無抱恨,潘輿往事又成空”之句,表達了念念不忘的尊親之意。孫升教育兒子,以身為訓。他曾經說:“士立身,務名節忠義;立朝,務正直忠厚。毋忘先烈,毋墮家聲,乃吾子也。”所以五個兒子不管是出仕為官的還是尚未出仕的,都不脫書生氣味,除了讀書之外沒有其他念頭。孫氏雖然是官宦世家,但忠烈公以清白遺家,家產貧薄。孫升衣粗食淡,一無所欲,即使已經貴為朝官,回到家鄉後還是徒步閭里中,除非出遠門,平時從不用肩輿。但對於朋友卻熱心好施,全力相助。同鄉狀元韓應龍與他有同年之誼,不幸英年早逝,孫升不僅為他料理後事、撫育遺孤,還請撫按為他立坊著名,以畢其志。華州王維楨死於地震,孫升為他收集遺文,撰寫序言,並為校勘付梓。用一句古語來概括,可謂“施恩於不報”。
圖片圖片

詩詞

關山月
霜白雁聲單,沉思倚曲欄。
如何今夜月,偏照綺窗寒。
漢將方推轂,征人未解鞍。
清輝流塞上,愁絕若為看。
注釋:
推轂:比喻助人成事,或推薦人才,如助人推車轂,使之前進。轂,車輪軸。
送友還嶺南便道過越中
三秋霜葉下,拂劍出燕關。
十月梅花發,尋春到越山。
吟懷江國迥,客思嶺雲閒。
獨有官橋別,躊躇杯酒間。
喜雨
都城一夜雨,暑月忽涼生。
庭樹綠新色,林鶯弄好聲。
坐臨風樹回,望入朔雲橫。
諸將應清塞,皇天已洗兵。
注釋:
朔云:指北方的雲氣。
看竹
庭栽翠竹日相親,更有停車看竹人。
退食偶當銀署暇,開軒同醉玉壺春。
靈根透雨龍孫長,嫩葉疏風鳳尾新。
況是帝京天只尺,萬竿寧數渭川濱。
注釋:
①退食:臣子退朝後在家就膳。②龍孫:筍的別名。③鳳尾:指竹。
郢中元夕
到郢逢元夕, 新晴氣復澄。
月懸天上鏡,星列市中燈。
人騎紛如簇,煙花靄若蒸。
莫牽羈旅袍,佳興且須乘。
注釋:
元夕:舊稱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是夜稱元夕,與“元夜”、“元宵”同。
見湖為楊子題
吳山結屋插吳城,城外湖光入座明。
岩樹澄花圖里發,牙檣畫舫鏡中行。
四圍梵閣穿雲出,十里蘇堤帶柳橫。
向夕清波搖素影,回看桂魄已東生。
注釋:
①牙檣:象牙裝飾的桅桿。一說桅桿頂端尖銳如牙,故名。後為桅桿的美稱。借指舟船。②蘇堤:宋蘇軾所築的堤,也稱蘇公堤。蘇軾知杭州時築於西湖,用以開湖蓄水。橫截湖面,中為六橋九亭,夾道植柳。③桂魄:月的別稱。
袁太史奉使將歸同友攜酒訪之
憶昔秋深宴菊堂,一時高詠集仙郎。
年華已逐流波逝,翰墨猶披滿卷香。
十月梅花仍對酒,四明才子欲還鄉。
人生聚散真萍梗,拚醉清宵坐月光。
注釋:
①翰墨:筆墨。借指文章書畫。②四明:山名。在浙江寧波。此作地名,即指寧波籍的文人。
聞笛
寒夜孤城裡,家家靜掩扉。
笛聲初到枕,羈客盡沾衣。
江岸梅應落,關山月正輝。
誰能吹海畔,頓遣島夷歸。
注釋:
島夷:古指我國東部近海一帶及海島上的居民。
黃樓晚眺
飛雲去鳥暮悠悠,水漫長河碧樹秋。
誰構危樓當勝地,人傳學士擅風流。
望窮燕趙三千里,勢控東南十二州。
此日登臨傷往事,斜陽澹靄盡含愁。
注釋:
燕趙:指戰國時燕趙二國。亦泛指其所在地區,即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部一帶。
雨堂夜坐
連朝天氣半晴陰,與客銜杯愁正深。
才喜春陽舒物意,那堪夜雨滴人心。
初聞淅瀝鳴階石,漸覺淋漓向竹林。
時危旅邸惟應醉,何日王師奏凱音?
注釋:
王師:帝王之軍隊。
苦熱行
槐雲榴火著炎光,蟬咽無聲鳥倦翔。
不慣袒呼逃劇暑,一簾書幾坐生涼。
注釋:
劇暑:猶言酷暑。
游姚氏園亭
聞道城南春事好,尋花載酒興先飛。
一番雨霽園林淨,不遣紅塵染客衣。
注釋:
紅塵:車馬揚起的飛塵。
送友赴長山
莫向尊前唱渭城,匣中有劍別離輕。
燕圻況接齊封近,百裡弦歌聽頌聲。
注釋:
①渭城:樂曲名。本王維《送人使安西》詩。後入樂府,因以名曲。②圻qí:皇帝都城周圍千里之地叫圻。
楊花
無那楊花惹暮春,漫空飛漾正愁人。
一番雨過園林靜,抽綠然紅景自新。
宋史文載
孫升字君孚,高郵人.第進士,簽書泰州判官.哲宗立,為監察御史.朝廷更法度,逐奸邪,升多所建明.嘗上疏曰:「自二聖臨御,登用正人,天下所謂忠信端良之士,豪傑俊偉之材,俱收並用,近世得賢之盛,未有如今日者.君子日進而小人日退,正道日長而邪慝日消,在廷濟濟有成周之風,此首開言路之效也。願於耳目之臣,論議之際,置黨附之疑,杜小人之隙;疑間一開,則言者不安其職矣。言者不安其職,則循默之風熾,而壅蔽之患生,非朝廷之福也。」遷殿中侍御史。
梁燾責張問,升從而擊之,執政指為附燾,出知濟州。逾年,提點京西刑獄,召為金部員外郎,復拜殿中侍御史,進侍御史。時翰林承旨鄧溫伯為台臣所攻,升與賈易論之尤力。謂草蔡確制,稱其定策功比漢周勃,欺天負國,豈宜親承密命?不報.由起居郎擢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以天章閣待制知應天府。董敦逸、黃廷基摭升過,改集賢院學士。
紹聖初,翟思、張商英又劾之,削職,知房州、歸州;貶水部員外郎,分司;又貶果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卒,年六十二。
升在元祐初,嘗言:「王安石擅名世之學,為一代文宗.及進居大位,出其私智,以蓋天下之聰明,遂為大害。今蘇軾文章學問,中外所服,然德業器識,有所不足。為翰林學士,已極其任矣;若使輔佐經綸,願以安石為戒.」世譏其失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