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方友:小鎮人物2 巫女

孫方友:小鎮人物2 巫女

基本介紹

  • 書名:孫方友:小鎮人物2 巫女
  •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250頁
  • 開本:32
  • 品牌:鳳凰壹力
  • 作者:張方友 墨白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65051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小鎮人物2:巫女》是中國當代筆記體小說之王孫方友的作品。
在中國,不提筆記體小說則罷,如果提,則必提孫方友。
短短千字,便可寫出一個鎮、一座城乃至全中國底層社會的縮影。在各式粗糙的長篇小說泛濫的今天,有這樣一扇精緻的視窗,可以讓我們欣賞到小鎮的萬千風情,感受到心靈的絲絲顫動,幸甚!幸甚!
筆記體小說:文體名,筆記泛指隨筆記錄。不拘體例的作品。題材廣泛。其鋪寫故事,以人物為中心而較有結構的,稱為筆記體小說,亦稱筆記小說。代表作有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作者簡介

孫方友,男,1950年生,河南淮陽縣新站鎮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文學院專業作家。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已創作長篇小說四部,中篇小說三十六部,中短篇小說集十餘部,電視劇百餘集,計五百多萬字。代表作有:《虛幻構成》、《謊釋》、《陳州筆記》系列、《小鎮人物》系列等。有多篇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捷克等國文字。

圖書目錄

1994年
小鎮上的大人物
麻嫂
李小濟
於老六
黃國棋
狗拽
孫多賢
飄飄
保鏢西岸
袁三

1995年
歡歡
歌歌
晶晶
圓圓
尤狗子
流注
香香
老蔫

1996年
老白支書
鞋匠白五
鄉長白鋼
司機白光
民師白春
鄉醫劉山
鄉師白芳
巫女
打工妹菊
打工妹蘭
欣欣
安主任
馬仁秀
錢縣長

1997年
河邊錯誤
老馬
老典
羅鍋

1998年
老梅
老曾
老常
老伊
袁板胡
老橫
雷二少
方鑒堂
瀅瀅
苗苗
郭先生
老牛
戴先生
寶德
老金
王財
附錄 我的大哥孫方友

文摘

1994年
小鎮上的大人物
大人物姓柳,名侃,字瀾波。眾人只知他屬國民黨的高級將領,至於官至何位,沒多少人能說清。據傳當年北京和平解放時,他曾做過國軍代表,可事成之後,他卻堅持“一臣不保二主”,棄甲歸田,隱居鄉里,清享晚年。
論輩分,他在鎮東街是首屈一指的,我應該喊他為“爺”。那年月,他那身份令人悚然。稱呼近了大有勾結“戰犯”之嫌,“爺爺”之類萬萬喊不得。可他滿頭銀絲,一對雙眼皮兒夾雜著幾根紅絲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總能威逼著晚輩人喊他一聲“老侃”。
記得第一次拉他遊街的時候,他很順從。“造反派”把紙牌子攤在他面前,讓他自個兒寫。他毫不遲疑,揮筆而就:“棄暗投明的國民黨將官——柳侃”。字型遒勁,且又是懷素體。不料筆未放穩,頭顱上就挨了一掌。接下來,蒼勁有力的“棄暗投明”與“將官”換成了瘦小丑陋的“罪大惡極”和“戰犯”,然後套在他的脖子上,一陣高喝,被拉了出去,前面鑼鼓開道,後面口號聲聲。他卻依然邁著軍人步伐,一點兒不含糊。
接著是搜家。院子裡擠滿了大人小孩。執行者呵聲如雷,他卻立正如木。僵持久了,顯得無聊,人們便開始觀賞小院景色。小院不大,籬笆分道。榕花樹、棠梨樹、白檀、石榴,奇花異草布滿角角落落……突然,一陣高喧,有人拿出了一布包兒。人們簇擁而上,周圍的人都伸長了脖頸,踮起了腳跟兒,屏氣靜聲,單等布包兒打開,看到底是否電台手槍之類。隨著人們的唏噓聲,執行者從包里掏出了一本影集,掀開一頁,晃動一圈兒。第一頁是老侃與一個肩扛“門板”、胸佩勳章的光頭的合影;第二頁是當年北京談判的集照;第三頁便是他與妻子女兒的全家福。照片上的兩個女人都是燙髮、旗袍,年輕的那一位還肩披青紗。據講解人說老侃的妻子是天津一位資本家的女兒,解放初期去世,只留下那位身披青紗的獨生女兒,現在天津一個什麼所搞研究。這影集也就成了他的罪證。每掀一頁,照片上便出現不少國民黨大人物,他的頭上就不免被人擊幾下。他卻面若冰霜,一副受訓的立正姿態。
每天游斗歸來,他照樣要把武裝帶系在衣外,走路仍是軍人步伐。早晨堅持跑操,在鎮外的官道上來回走動,最後還要在他自製的單槓上起落幾下。過了數日,鬥爭他的人竟怏怏地對他撒手不管了。偷問原因,原來他與北京通了信,一位大人物替他說了話。人們就覺得他神通廣大,再不惹他,只讓他在隊里幹些散活計。
開初,他挑尿肥。每天早飯後,就見他挑著尿桶,提著尿勺走東家串西家。太陽落的時候,也是他在潁河邊刷尿桶的時候。他刷尿桶極認真,用一個自製的小竹刷,“嘩啦啦,嘩啦啦”,直把尿桶刷得比人家的水桶還乾淨為止。
有一天,他突然不挑尿肥了,也不向隊長說,只在家中學“毛選”。各家尿肥滿了,反映給隊長,隊長便去尋他。他淡淡地說:“我上了年紀,挑不動尿肥了,請你另請高明。”隊長知道他通“上神”,便派他去看麥子。他放下書,摘下花鏡,朝隊長點點頭。第二天,他拿著苫子、涼蓆、小褥子、小單子、小枕頭、小茶壺、小茶盅、大雨傘、長繩子,搬家一樣到了地里。他圍地轉了一圈兒,看了地形,尋到大樹下,認真鋪了床,然後用繩子把撐開的雨傘吊在上面,仰面正睡,四肢放妥,輕輕打起鼾來。睡足一時,便坐起來學“毛選”。他專看“戰爭篇”,尤其對戰爭的電文和有關戰爭的註解,一點兒也不放過。
夕陽如火的時刻,他開始收拾東西回家做晚飯。他吃飯一直定量,用秤盤小心地稱著削了皮的地瓜乾,然後從罐兒里取出兩個雞蛋。他的女兒每月都給他寄錢來。他把錢換成小票,一天花多少就取出多少。有一天,他家突然添了個客人。客人滿頭銀髮,看樣子比他歲數還大,那客人來後,他再不下手做飯,就坐在一個竹椅上與那老者閒侃。那老者又燒火又切菜,忙上忙下地做好了,又端到桌子上,取了筷子,再請他入座。那老者住了半個月,認認真真地侍候了他半個月。許久之後,他才說那老者在他手下當過團長。
1985年我參加工作以後,就極少見到老侃了。聽家鄉人說上頭補發了他不少錢,現在照月給他生活費。他那在天津的女兒回來過一次。那女人已年過半百,身上再也找不到當年玉照上的倩影了。海峽兩岸活絡以後,從那邊回來的人不斷朝他那兒跑,來了,就做飯,給他端吃端喝……
前年夏,我回鄉探親,再次見到了老侃。他已年過九旬,但身板兒還算硬朗。麥忙五月天,他卻每天都去潁河灣里散步,然後尋到一處,一坐一個上午。
有一天,我去潁河裡洗澡,離老遠就見老侃坐在河坡上。我好奇地游過去,他竟沒發現我,雙目痴呆地盯著什麼。我順著他的目光看去,一下驚詫得張大了嘴巴。一塊碩大的骨頭上,爬滿了黑色黃色的螞蟻。“黑軍”和“黃軍”為爭奪那塊骨頭,正進行著殊死搏鬥。成千上萬的螞蟻,組成了黑黃兩個“軍團”,浩浩蕩蕩,前赴後繼,那場面波瀾壯闊,驚心動魄……
一年之後,老侃患腦溢血離世,他死的時候已不能說話,只一個勁兒地指桌子。他的女兒拉開抽屜,找出一份提前立好的遺囑。遺囑上安排不讓女兒為他披麻戴孝送紙錢,只要求女兒每年清明節上墳之時,在他的墳頭上放一塊骨頭……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遺囑!
此地離天津兩千華里,他的女兒也已年邁,決不會每年都回來。可令人不解的是,老侃的墳頭上卻不斷有人放骨頭,招來成千上萬的螞蟻為骨頭而戰。
誰放的?不知道!
麻嫂
麻嫂並不麻。聽人說,麻嫂年輕時長得很漂亮。
麻嫂也不姓麻,只因她的丈夫姓麻,所以眾人都稱她為麻嫂。麻嫂很不喜歡麻哥的姓氏,常常說:“多好一個人兒,被你們這鳥姓生生拉下不少分兒!知道的說我長得還可以,不知道的還以為俺是個麻臉哩!你們要是姓美多好,人家一喊美嫂,那感覺立刻就不一樣!”
麻嫂姓田,娘家住在緊靠潁河的田家大灣村。由於田家人老幾輩都是漁民,所以麻嫂從小就會打魚。小時候,她整天在河裡野,膽大心細。有一天午後她去河坡里割蘆葦,突然發現一個大老鱉正在河灘上曬蓋,就飛似的跑上去,踩在了老鱉身上。那老鱉有簸籮般大,馱著她就朝水裡跑。麻嫂急中生智,揮起鐮刀削斷了鱉爪,等鱉爬不動了,她也渾身像個血人兒了。後來父親來了,幫她把鱉弄到家,剝出了不少珍珠。麻嫂的母親急忙趁熱把珍珠用線串了起來,因為珍珠為奇物,一涼就串不成,而串不成線的珍珠至少要少賣一半錢。後來父親賣了那串珍珠,給麻嫂扯了一身花布料。麻嫂捨不得穿,鎖進了箱子裡。鎮裡一位郎中聽說田家灣出了一個奇鱉,要求買走那鱉蓋,可麻嫂執意不賣,說是留個紀念。她用小刀把鱉蓋刮淨,又用水洗了幾遍,然後對爹說:“咱家窮,讓它給我當陪嫁吧!”後來麻哥娶麻嫂的時候,嫁妝里果然就有這個大鱉蓋。那鱉蓋奇大,掛了紅綢,招來不少人看稀罕。鄉入見麻嫂長得好,都說麻哥娶了個老鱉精,小心生一窩兒小鱉娃兒。麻哥就覺得晦氣,對麻嫂說:“弄這個蓋蓋子乾什麼?”麻嫂白了一眼麻哥,說:“你懂個屁!鱉為寶物,等我們有了娃兒,把他放在鱉蓋里睡覺,清涼潤肺,再熱的天也不上火!”
麻嫂的嫁妝中,還有一樣與眾不同的東西,那就是魚皮鞋。魚皮為草魚皮。此地人稱這種魚為“火頭”。這種魚皮又厚又結實,不但能制胡琴,還能做鞋。魚皮鞋不過水不過潮,踏雪不沾雪。那時候農家窮,誰能買得起膠鞋,麻嫂的娘只得用這種魚皮做鞋讓女兒踏泥踩水度雨天。
有一日,麻嫂穿著魚皮鞋披著蓑衣跟父親去河裡取鉤。一到河邊,發現魚鉤被拽斷了大半。她和父親急忙划船順水尋找,原來是鉤住了一個罕見的大魚。那魚足有六尺長,一百來斤。父親把大魚撂到了岸上。眼見那魚又要朝水裡躍,麻嫂一個箭步飛上岸,用刀一下劃開了魚肚。魚肚一開,不想從裡邊滾出一隻娃娃的胳膊。那胳膊又白又嫩,手脖兒上還繫著一個帶鈴的銀鐲子。麻嫂一見直嚇得面色蒼白,又嘔又吐,從此再不吃魚。
由於麻嫂不吃魚了,嫁到鎮上後,就再不打魚。只是麻嫂一生喜水,又劃一手好船,便和麻哥在碼頭上邊開了個小渡口,單賺那些等不及大渡船的人的小錢。一天到晚,從此岸到彼岸,也能搞個六塊七塊的。沒想好景不長,碼頭上的大渡船全裝上了機器,速度快了幾多倍,碼頭上再也存不住人。加上小渡船危險又緩慢,就更少有渡客光顧麻嫂了。麻嫂很無奈,最後只得撤了渡口,回家種地了。
那一年,麻嫂二十六歲。那時候麻嫂已為麻哥生下了一兒一女。一兒一女從小睡在那個大鱉蓋里,仿佛都沾了靈氣,上學讀書如喝書,眼下雙雙考上了縣重點高中。由於光靠土地收入,供養兩個高中生就有些窘迫。萬般無奈,麻嫂就決定賣掉那隻大鱉蓋。當年要買那隻大鱉蓋的郎中還活著,麻嫂找到他說明了心意。老郎中為人耿直,對麻嫂說:“這些年吃鱉的多,鱉越來越金貴,鱉甲也值錢。你那鱉蓋足有二十斤,一般人買不起了,不如到地區大藥堂里問一問。”麻嫂見老先生實在,很是感動,忙派麻哥去了地區中藥堂。地區中藥堂很公正,說是麻嫂當年逮的那隻大鱉為千年老鱉,屬珍貴中藥,一下出錢七乾元,敲鑼打鼓地運走了。
麻嫂手拿一捆兒鈔票,悵然望著遠去的迎鱉甲隊伍,心裡好失落!
為死錢活用,麻嫂讓麻哥請人修補了那隻破船,置買了漁具,又開始下河捕魚了。
不知為什麼,麻嫂對鱉就產生了某種複雜的情愫。每每捕到鱉,她再也捨不得吃捨不得賣,在院子裡挖了一個水池,把鱉養了起來,然後去河灘里拉來沙子,在水池邊鋪了。麻嫂對麻哥說:“鱉對咱家有恩,咱一定要好生待它們!鱉喜陰又喜陽,它們在沙灘上曬蓋的時候,都不要驚動它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