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祠

孫子祠坐落於蘇州城西虎丘山東山浜內,由古代著名兵法家孫武后人孫星衍於清嘉慶十一年在蘇州建造“孫子祠堂”,為紀念孫武。清鹹豐三十年(公元1860年),祠堂毀於太平天國戰火。1984年又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子祠
  • 地址:蘇州城西虎丘山東山浜內
  • 建造時間:嘉慶十一年
  • 紀念人物:孫武
來源,地理環境,歷史,

來源

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陽湖(今江蘇武進市)孫星衍念念不忘先祖業績,為吳地沒有一所紀念孫武的專祠而抱憾,於是聯絡江、浙等地的孫氏後裔,發起在蘇州建造“孫子祠堂”。其集資購得“一榭園”進行改建,仲秋時節,孫星衍為祠堂寫下《虎丘新建吳將孫子祠堂碑記》。祠堂坐落於蘇州城西虎丘山東山浜內,清顧祿《桐橋倚棹錄》云:“孫武子祠,一名滬瀆廟,在東山浜內,祀吳王客、齊孫武子及其孫臏。”並記“一榭園在東山浜北。……園中有亭翼然,負山面水,別饒幽致。”清鹹豐三十年(公元1860年),祠堂毀於太平天國戰火。隨著時日的推移,當地人已不知“東山浜”這一地名所指何處,由是其祠在虎丘山的確位置今人已無從知曉。

地理環境

環視虎丘山麓,周邊為一條寬約八米的山河所環繞,在今二山門斷梁殿與舊塔影橋的百米之間,散落著一些古建築遺址,其中有古東山廟遺址和塔影園舊址,廟、園均位於山的東南隅,負山背水,其地望與顧祿記載的孫武子祠位置吻合,而如今祠堂已蕩然無存。1984年,吳縣文管會在北橋鄉石橋村的一農戶家中,發現了一塊孫子畫像碑石。此碑長103.5公分,寬35公分,碑石右側,分別刻有孫武與孫臏的畫像,其旁註有“吳將孫子像”和“齊將孫子像”兩行篆字。畫像均作站立狀,秀眉重瞳,圓臉束髮,雙手作揖,神態安詳。根據碑文,方知此碑乃孫武子祠內原物。此碑現完好保存在吳縣文管會內,即今蘇州古城內東大街開元寺無梁殿中,嵌入牆體,外罩玻璃窗,供人瞻仰。

歷史

1945年,當時的吳縣縣政府為恢復被日寇破壞了的虎丘山名勝,計畫在原孫武子祠遺址上建造一座孫子紀念亭,後因財政拮据而不果。1947年秋,國民黨一批軍事學界名流,以李浴日、楊言昌諸人為首,以了起成立了“孫子紀念亭籌建委員會”。委員會進行了一系列募捐、勘察等活動,然終因淮海戰役的失敗和所募之款不敷建亭而中止。而李浴日所託吳縣貞石齋所刻《孫子十三篇全文碑》終於完成,此碑文由於右任、梁寒操、沈尹默3位書法大家分別書就,貞石齋錢榮初先生親手鐫刻,歷時3月,勒石尚未鳩工,李浴日已攜家撤退至台灣。此碑竣工後,錢覆信告之,並將碑文拓片寄出去。不到兩月,蘇州解放,錢只得將石碑放在店中,無法移建。
1959年,錢榮初先生將此碑獻出,由蘇州市文管會接收,置於文廟空地上,經長期風雨浸蝕和任人踐踏,致使一面碑文呈模糊狀。直至1993年,經有關人士的建議和多方商議,才坐落到蘇州碑刻博物館明倫堂西南側的平地上,四周為花木板書簇擁,顯出其應有的價值.碑為青石質地,長164公分,寬80公分,厚19.5公分;碑基座高56公分,長177公分,碑刻分正反兩面,碑額書以“孫子十三篇全文碑”八個篆體字,正文為楷書。書法流暢瀟灑,秀勁有力,結構嚴謹,為書法家吳縣汪東所書,堪稱書法與碑刻珍品,這紀念兵聖孫武的一現代寶物。
1955年,蘇州解放後,有識之士屢屢向人民政府建議,在虎丘山建造子孫紀念亭,不久,政府接受建議而出資建亭。1966年文革動亂中,紀念亭遭到破壞,1984年又重建。紀念亭坐落在虎丘山風景區內,亭高三丈,外形八角四面,底座、石欄、圓柱,均採用花崗石;脊背為黑色蘇瓦,陡直,呈飛檐翹角勢。亭子整體重型精美,古色西香,與景點融為一體。由張愛萍將軍書額:孫武子亭。亭中央立一青石碑,正面鐫刻張將軍親筆題詩,草書遒勁剛健:
孫子兵法,克敵制勝;嬌娘習武,佳話流傳。
在孫武子祠堂附近所建的孫武子紀念亭,為蘇州虎丘山勝地又增添了一處歷史人文景觀,也讓後人緬懷這位古代偉大的軍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