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序

《孫子序》選自《曹操集》,是東漢末年文學家曹操所作的一篇散文。該文百餘字,引經據典、文字簡練、結構緊湊、外小內宏,可謂表達思想醇厚;曹操隨手古文漢語表達的限制,但是文中軍事用語專業,與曹操多年帶兵打仗經驗閱歷相符,是謂專業地讀書,專業地分析孫子兵法。用曹之語“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孫子序
  • 作品別名:《孫子》序
  • 創作年代:東漢末
  • 作品出處:曹操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曹操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欣賞,文字欣賞,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孫子序1
操聞上古有弧矢之利2,《論語》曰“足兵”3,《尚書》八政曰“師”4,《易》曰:“師貞丈人吉”5,《詩》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6,黃帝、湯、武鹹用乾戚以濟世也7。《司馬法》曰8:“人故殺人,殺之可也。”9恃武者滅10,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11。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12,不得已而用之。
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13,試之婦人14,卒以為將15,西破強楚入郢16,北威齊、晉17。後百歲餘有孫臏18,是武之後也。
審計重舉19,明畫深圖20,不可相誣21。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22,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23,故撰為略解焉2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選自《曹操集》。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對《孫子兵法》十三篇作了整理和注釋,對文便是他整理注釋時所寫的序言。
  2. 弧矢:弓和箭。《易·繫辭下》:“弦本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威行天下。”
  3. 《論語》: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足兵:兵力充足。《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4. 《尚書》:又稱《書》或《書經》,是中國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它以記言為主。八政:古代國家施政的八個方面,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
  5. 《易》:是《易經》的簡稱。是指易經里“易”的含義有三個“變易”、“簡易”、“不易”。師貞丈人吉:出師正義,下帥就是吉利。貞:同“正”,正義。丈人:大人,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這裡指主帥。
  6. 《詩》:中國古書名,《詩經》的簡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引自《大雅·皇矣》。王:指周文王。赫(hè):勃然大怒的樣子。斯:而。爰(yuán):於是。
  7. 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湯:商湯,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河南商丘人 ,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武:周武王,姬發,姬姓,名發,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 ,西周王朝開國君主。鹹:者。乾戚:盾牌和斧,古代兵器。濟:救助。
  8. 《司馬法》:古代兵書,先秦時期軍事著作之一。
  9. 人故殺人,殺之可也:如果殺人(戰爭)能夠安定社會、解救庶民,那就應該去殺人(戰爭)。
  10. 恃(shì):依靠。
  11. 夫(fú)差: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偃(yǎn)王: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國統轄今淮、泗一帶。建都徐城。
  12. 戢(jí):收藏,這裡指平時作好戰爭準備。
  13. 闔閭(hé lǘ):吳王闔閭,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
  14. 試之婦人:指吳王闔閭命孫武用他的部分試著操練宮女。
  15. 卒:終於。
  16. 郢(yǐng):古代中國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
  17. 威:威脅。齊、晉:春秋時期的兩個大國,齊今在山東省一帶,晉今在山西省一帶。
  18. 孫臏:孫臏,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19. 審計:周密的思考。審:詳盡,細密。重舉:謂舉動慎重。
  20. 畫:籌劃,謀劃。圖:謀劃。
  21. 誣:誣衊,這裡指隨意曲解。
  22. 亮:明亮,透徹。訓說:解釋。
  23. 旨要:主要意指,精神實質。
  24. 撰(zhuàn):著述,編著。略解:簡單的解說。

白話譯文

我聽說遠古時候就有弓箭的利用,《論語》上說過治理國家需要“充足的兵力”,《尚書》所說的八種政事中有一種就叫“軍事”,《易事》上說“出兵正義就會使主帥吉利”,《詩經》上說“周王赫然大怒,於是整頓他的軍隊出戰”,軒轅黃帝、商湯王、周武王都使用過武力拯救社會。《司馬法》說:“誰故意殺害別人,別人就可以把他殺掉。”只依靠武力的要滅亡,只依靠仁義的要滅亡,吳王夫差和徐偃王就是這樣的例子。聖智的人用兵,平時作好準備,必要時才出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作戰。
我讀過的兵書和戰策很多,覺得孫武所著的兵法論述深刻。
孫子是齊國人,名武,他為吳王闔閭作《兵法》十三篇,吳王闔閭命他按照兵法操練婦女,後來終於用他為將軍,結果吳國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攻入楚國的國都——郢,並對北方的齊國和晉國造成很大的威脅。一百多年以後,齊國又出了個著名軍事家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孫子兵法》中表現了孫子周密地思考,慎重地採取軍事行動,謀劃明確而深刻,這是不容曲解的。但是,世人對《孫子兵法》沒有作深入、透徹的解說,況且該書文字煩多,在社會上流行的失去了原作的主要精神,所以我為它撰寫了簡略的解說。

作品欣賞

文字欣賞

雖是為孫子兵法作序,但曹操本人的戰爭觀亦躍然紙上。戰爭,此乃人類社會有史以來之大主題也,至今未見其稍減也。“用乾戚以濟世”。“人故殺人,殺之可也。恃武者滅,恃文者亡”。“聖人之用兵,輯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 這些在今天,仍然是真理。
其行文的條理又是何等清晰。可謂由大而小,由遠及近。第一段引經據典,可謂從巨觀言軍事之重要。論語、尚書、周易經傳、詩經等重要經典盡在其引述之中。似是信手拈來,舉重若輕。第二段用歷史上用干戈的正反兩個方面的重大歷史經驗舉出例證,而得出用兵應當追求的最高境界:“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第三段切入到對孫子兵法和孫子本人的精闢敘述和評價。第四段再次高度評價孫子兵法,並說明自己為為孫子兵法作注 解的緣由。

名家評論

其子曹丕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此文可謂是也。
魯迅說,曹操“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由此文也可見一斑。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作者簡介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 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統一北方,形成與吳、蜀相峙的三國鼎立局面,並為日後晉朝進一步統一全國創造條件。此外,他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對於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諸如打擊豪強、抑制兼併和廣行屯田等。作為文學家,曹操的創作體現了亂世之中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慷慨悲壯,思想積極。他的詩今存二十首,都是採用樂府古題,鮮明地表現了對漢代樂府的繼承。他的文章以“清峻通說”著稱,顯示出他崇尚刑名,反對儒學傳統的突出特點。魯迅先生曾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的著作今有輯本《曹操集》,詩歌注本以黃節的《魏武帝詩注》較為詳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