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聽雨

《孤山聽雨》是現代詩人俞平伯於1921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為記游而作,詩人以細緻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夏季清晨西湖雨中朦朧美麗的景色,寫得繪聲繪色,別具風韻。全詩把握著浴雨湖山的變幻姿容,字裡行間都以詩人善感而細膩的感情觸角為支點,嫻熟地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描摹著的一景一物都無不浸潤著多情的雨滴,給人聲色俱佳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孤山聽雨
  • 創作年代:1921年
  • 作品出處:《俞平伯詩全編》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俞平伯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孤山聽雨
題註:游不必有詩,但快游亦不可無詩。記八月一日之游。
雲依依的在我們頭上,
小樺兒卻早懶懶散散地傍著岸了。
小青1喲,和靖2喲,
且不要縈住遊客們底憑弔;
上那放鶴亭3邊,
看葛嶺4底晨妝去罷。
·
蒼蒼可滴的姿容,
少一個初陽些微暈的她。
讓我們都去默著,
幽甜到不可以說了呢。
曉色更沉沉了,
看雲生遠山,
聽雨來遠天。
颯颯的三兩點雨,
先打上了荷葉,
一切都從靜默中叫醒來。
·
皺面的湖紋,
半蹙著眉尖樣的,
偶然間添了——
花喇喇銀珠兒那番迸跳。
是繁弦?是急鼓?
比碎玉聲多幾分清悄?
涼隨雨生了,
悶因著雷破了,
翠疊的屏風煙霧似的朦朧了。
有濕風到我們底衣襟上,
點點滴滴的哨呀!
·
來時的樺子橫在渡頭,
好個風風雨雨,
清冷冷的湖面,
看他一領蓑衣,
把沒篷子的打魚船,
閒閒的劃到藕花外去。
·
雷聲殷殷的送著,
雨絲斷了,近山綠了;
只留戀的莽蒼雲氣,
正盤旋在西泠5以外,
極目的幾點螺黛里。

作品注釋

1.小青:指西湖神話傳說中的青蛇。
2.和靖(967~1028):即林和靖,名逋(bū),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詩人,隱士,隱居孤山二年,喜歡種梅養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遠避官場與市囂。其詠梅詩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流傳至今的名句。
3.放鶴亭:在孤山北麓,為紀念林和靖而建,是西湖賞梅勝地。
4.葛嶺:在寶石山西面,嶺高160米,最高處就是初陽台。據傳1600多年前,晉代葛洪(自號抱朴子)曾在此煉丹。葛嶺與朝陽組合,構成“錢塘十景”之一——葛嶺朝暾(tūn)。
5.西泠(líng):古時稱為西陵、西林、西村,原是一處風景如畫的渡口;從北山一帶到孤山,都要從這裡擺渡。古人詩畫中所謂“西村喚渡處”、“船向西泠佳處尋”。都是指的這裡。後建有西泠橋。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21年8月5日,由題注可知為作者記8月1日之游而作。
孤山在杭州西湖中。作者游孤山時正值清晨。當年岸邊有馮小青和林和靖的墓。葛嶺上有一座初陽台,因其地勢高敞可以最先承受東方升起的朝陽,可是此刻蒼翠可滴的葛嶺沒有初陽的暈染,欲雨未雨的西湖,有著“幽甜到不可說”的韻味。於是詩人雅興大發,而有此記。

文學賞析

此詩是一首優美的自由體景物詩。詩人以細緻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夏季清晨西湖雨中朦朧美麗的景色,寫得繪聲繪色,別具風韻。
古代詩人寫西湖雨的詩不少,蘇軾出守杭州時更留下寫西湖雨景的名句,如“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更為人熟知的是:“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孤山聽雨》在意境創造上顯然有前人詩詞的影響,但詩人大概覺察到前人名篇一般都只寫視覺中的雨,所以特別在詩題中突出“聽”,由視而聽,由聽而觀,西湖雨景便聲色俱佳了。
詩詩人早起意欲觀賞但又不得,也因此沒有在馮小青和林和靖的墓前憑弔,但曉色更沉,欲雨未雨的西子湖給他帶來了“幽甜”的甘味。因為雨滴由小到大,西湖與葛山也隨之幻現其色相,蕃變情境。先是“雲生遠山”,雨滴點點荷葉的輕搖出夢,到蕩漾湖紋的“繁弦”,“急鼓”的活潑跳躍,大珠小珠落玉盤,再到打破悶熱的雷雨給湖山罩上煙雨朦朧的鮮翠欲滴的曼妙,詩人對這風雨舟擺弱淺漪瀾的贊喜之情油然而生,雅興大發,再見那漁夫悠悠然劃舟過荷花,自己也生出一番閒適之意。及至雲消雨霽,天朗山青,山前橫一抹濃青的嬋娟秀黛,全詩在一派清新明爽的意境中悄然收束,足見俞平伯為詩的“凝鍊、幽深、綿密”,“有不可把捉的風韻”,行筆“奇峭而有情趣”,“曲折跳動,像是有意求奇求文”。人早起意欲觀賞但又不得,也因此沒有在馮小青和林和靖的墓前憑弔,但曉色更沉,欲雨未雨的西子湖給他帶來了“幽甜”的甘味。因為雨滴由小到大,西湖與葛山也隨之幻現其色相,蕃變情境。先是“雲生遠山”,雨滴點點荷葉的輕搖出夢,到蕩漾湖紋的“繁弦”,“急鼓”的活潑跳躍,大珠小珠落玉盤,再到打破悶熱的雷雨給湖山罩上煙雨朦朧的鮮翠欲滴的曼妙,詩人對這風雨舟擺弱淺漪瀾的贊喜之情油然而生,雅興大發,再見那漁夫悠悠然劃舟過荷花,自己也生出一番閒適之意。及至雲消雨霽,天朗山青,山前橫一抹濃青的嬋娟秀黛,全詩在一派清新明爽的意境中悄然收束,足見俞平伯為詩的“凝鍊、幽深、綿密”,“有不可把捉的風韻”,行筆“奇峭而有情趣”,“曲折跳動,像是有意求奇求文”。
全詩共分五節,主要寫了三個片斷,雨前西湖,雨中西湖和雨後西湖。
雨前,朝陽被雲遮擋,西湖,葛嶺姿容“蒼蒼可滴”。雨中,先是三兩點雨,將“一切都從靜默中”叫醒。雨越下越大,“翠疊的屏風煙霧似的朦朧了”。湖上遊船散盡,湖面冷冷清清。雨後,近水更綠了,莽蒼的雲氣,正盤旋在西湖遠處幾點螺黛般的山峰上。此詩在意境創造上雖然有前人詩詞的影響,但又有自己獨到之處,那就是“聽”雨。由視而聽,由聽再觀。西湖雨景聲色俱佳,更美麗動人了。
《孤山聽雨》在語言運用上也相當凝鍊精當,一些詩句頗有詞曲語言的韻味。如“看雲來遠山,/聽雨來遠天”句,使全詩意境頓開。另外象“涼隨著雨生了,/悶因著雷破了”句,“生”、“破”二字的運用,將兩種感覺的變化以動態呈現出來,妙不可言。

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作家朱自清《我是揚州人》:“俞平伯氏能融舊詩的音節入白話,……寫景也以清新著,如《孤山聽雨》。”
當代作家、詩歌評論家周良沛《中國現代新詩序集》:“這裡,以詞曲中常用的排比、對稱,語言有節奏的運動,自有一種韻味。‘悶因著雷破了’這樣的詩句,其中雷破、悶消的對比對襯構成的意喻,確實是‘凝練’、‘綿密’的。但是,這兩者的句法是完全相似的,又不是意境的雷同,卻又不能不說這樣很容易使自己的抒情方式也成一種模式,同時,聞一多曾將詩人‘香只悠悠著只渺渺著’與前人‘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的詩句比高低,而新舊兩種完全不同的詩體,各自追求的藝術興味也完全不同,自然無法作絕對的類比。”
福建師範大學特聘教授陳良運《新詩鑑賞辭典》:“這首《孤山聽雨》語言相當凝鍊,有些詩句頗有詞曲語言的韻味,如“看雲來遠山,聽雨來遠天”,兩個短句使全詩境界頓開。有的詩句寫得相當傳神,如‘皺面的湖紋,半蹙著眉尖樣的’,將西湖擬人化了,似乎是西子不耐雨沐的情態。再如‘涼隨著雨生了,悶因著雷破了’,一個‘生’字,一個‘破’字將兩種感覺的變化以動態呈現出來。”

作者簡介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銘衡。生於浙江德清。現代詩人、散文家、學者。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1952年起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詩作有《冬夜》、《西還》,散文集《雜拌兒》、《古槐夢遇》、《燕知草》等。
孤山聽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