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鑄

季鑄

季鑄:男,1959年生,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主任,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遂寧綠色經濟研究院(SAGE)院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安子介國際貿易優秀論文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鑄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9年生
  • 畢業院校北京工商大學
主要研究領域,個人觀點,代表性學術論文,代表性專著,

主要研究領域

世界經濟、世界貿易、中國經濟、城市管理、經濟指數、結構主義哲學及方法論、國際貿易理論體系創新研究、中國經濟成長與軌道經濟研究、國際經濟理論研究。提出不對稱原理、經濟開放原理、結構貿易政策理論、經濟形態理論、經濟成長“四色定理”、服務經濟理論、和平發展理論及結構分析模型、多維統計理論方法。目前,正在進行結構主義的《世界政治導論》、《世界戰爭導論》、《國家經濟學》、《城市管理導論》等思想理論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政策研究。

個人觀點

經濟學家季鑄最近分析,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已經有了結構性增長的成功實驗。自由靈活的經濟制度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創造了良好環境,開放電信領域和鼓勵信息網路的政策,為生產要素流向高效率產業開了綠燈。同時激烈的競爭推動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不斷創新,資本市場推波助瀾,形成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主的信息革命浪潮。進口競爭加速了國內生產要素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移和產業升級,創造出巨大的結構效率和結構性增長,以及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的“新經濟”。 季鑄指出,結構性增長對於我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生產要素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將低效率產業的生產要素轉移到高效率產業就可以獲得結構效率,並以此帶來經濟成長。中國山東省壽光市農民將種糧食的土地改為種蔬菜,年生產各種蔬菜380萬噸,出口到美國、法國、日本等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農場”。壽光經濟在由糧食農業向蔬菜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結構效率,人均GDP從幾百元增加到2001年11153元人民幣,遠遠高於全國平均7379元人民幣的水平,如果全國達到壽光人均GDP的水平,中國經濟總量將再增加4萬億元人民幣。廣東省的東莞市將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顯現出巨大的結構效率,2001年人均GDP達到3850美元,超過馬來西亞,接近波蘭的水平。如果全國人均GDP達到東莞水平,中國經濟總量就會超過日本。實踐表明,生產要素從低效率產業轉移到高效率產業就會使國民收入增長,帶來經濟成長。

代表性學術論文

《進口貿易與經濟成長的動態分析》、《中國經濟結構性增長的經濟選擇》、《非零和博弈的結構貿易的系統分析》、《結構貿易政策是最優的嗎》、《中美貿易的非零和博弈》、《人民幣匯率改革安全機制與政策設計分析》、《經濟成長核心因子、結構與政策研究》、《Cheap Import from China Helps the U.S. Economy》等;
自2005年以來,季鑄教授主持編制《中國經濟分析展望報告》、《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中國300個省市管理效率指數》以及《中國300個省市區綠色GDP指數》,並延續至今。

代表性專著

國際商務》、《世界經濟導論》、《國際貿易規則與政策》、《世界貿易導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