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連細狹口蛙

孟連細狹口蛙

孟連細狹口蛙(學名:Kalophrynus menglienicus)為姬蛙科細狹口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雲南等地,多棲息於潮濕的枯樹葉下。其生存的海拔為104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孟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孟連細狹口蛙
  • 拉丁學名:Kalophrynus menglienicus
  • :動物界
  • :無尾目
  • :姬蛙科
  • :細狹口蛙屬
  • :孟連細狹口蛙
形態特點,生物學資料,物種保護,棲息與分布,

形態特點

成體:形小較窄長,雄蛙體長19.8—23.4mm。頭部高而小略呈三角形,頭長大於頭寬;吻鈍尖明顯突出於下唇;吻棱不明顯;頰部幾乎垂直;鼻孔近吻端,眼徑與吻長几乎等長;鼓膜隱蔽,顳褶略隆起;舌長橢圓形,後端無缺刻;上、下頜均無齒;無犁骨棱,亦無犁骨齒;上齶後部有兩排膚棱,前排短於後排。
孟連細狹口蛙孟連細狹口蛙
前肢細而長,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端鈍圓,不膨大,指長順序為3、4、2、1;各指關節下瘤和指基下瘤均發達,關節下瘤略小;掌突3個,中央者較大、圓形,內掌突小而圓,外掌突橢圓略大於關節下瘤。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後,左、右跟部僅相遇;足短於脛;趾細長,特別是第四趾尤長,第三趾與第五趾幾乎等長,趾下關節下瘤明顯,並有趾基下瘤;趾端圓;趾間無蹼;內踱突小,圓形,無外踱突。背、腹麵皮膚均勻散布有許多角質細小顆粒,背脊中央有一縱行由疣粒組成的細膚棱;四肢背、腹麵皮膚光滑;肛部周圍和股基部後方有疣粒。
孟連細狹口蛙孟連細狹口蛙
生活時,背面呈紫棕色,有少數若隱若現的黑斑點。自吻側始,沿吻棱下方經體側至胯部有一縱行黑紋;上頜緣黑紋不規則,沿頜緣呈波狀;下頜前半部為棕黑色;體側之黑縱紋下方色淺,有黑點散於其上。腹面灰白色,咽喉部棕褐色,腹部中央有一倒三角形透明區,透明區兩側有棕色雲狀斑。液浸標本體背略呈棕褐色;四肢背面有少數黑色點。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1 040 m左右的地區,成蛙棲息於潮濕的落葉下。解剖該蛙,其胃內有大量的蟻類。此外,該蛙還捕食瓢蟲等。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006年IUCN紅色名錄的受威脅物種

棲息與分布

自然棲息地: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灌木叢,淡水沼澤,小池塘,灌溉土地和季節性洪水淹沒的農田。
生存海拔:1040米。
系統:地面/淡水
分布:孟連細狹口蛙(學名:Kalophrynus menglienicus)為姬蛙科細狹口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雲南等地,多棲息於潮濕的枯樹葉下。其生存的海拔為104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孟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