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裂帛

講述了孟子小時候背誦詩文因分心中途停頓,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母裂帛
  • 外文名:孟母裂帛
  • 選自:《韓詩外傳
  • 也稱:“孟母戒子
出處一,出處二,

出處一

【原文】孟子①少時,誦②,其母方③織。孟子④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諼也,呼而問之:“何為⑤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⑥刀裂其織,以此戒之。自是⑦之後,孟子不復宣⑧矣。
選自《韓詩外傳》。此為原名,民間也稱“孟母戒子”。
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選自《列女傳》
【注釋】
①孟子:孟軻,戰國人。少(sh4o):小時候。②誦:背誦。③方:正,剛好。④輟(chu^)然:突然停止的樣子。輟:中止。⑤何為:即“為何”,為什麼。⑥引:拿起。⑦自是:從此。裂其織:割斷她自己織的布。織:這裡指織的布。戒:警告。⑧宣:通“諼”,忘記,遺忘。【譯文】孟子小時候(的一天),正背誦著詩文,他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突然停止背書,(停了一會,)然後再背誦下去。(發現這種情況,)孟子的母親知道他是因為分心忘記了書中的內容,(於是)把他叫來問道:“為什麼中途停止背書?”孟子回答說:“忘記了書中一些地方,後來又記起來了。”(這時,)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割斷了她織的布,用這種方法來告誡他(讀書不能半途而廢)。從此以後,小孟軻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了書中的內容。

出處二

【原文】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
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
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
於禍患也。……”孟子懼,旦⑧夕⑨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
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⑩矣。——選自《列女傳》
【注釋】
①既:已經。
②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裡指織布。
③以刀:用刀。
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這。
⑥是以:因此。
⑦則:就。
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
⑩道:法則、方法。
【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啟示】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