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的故事

孟家的故事

《孟家的故事》以傳記形式,描寫了孟森、孟昭常、孟鑫、孟心如、孟鞠如、孟昭常、孟韞佳、孟復、孟憲承以及作者孟蔚彥等孟家人,在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中生動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孟家的故事
  • 頁數:272頁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裝幀: 平裝
基本信息,商品描述,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平裝: 272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7561774559, 9787561774557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孟家的故事》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首任校長、中國著名教育家孟憲承之孫。《孟家的故事》以傳記形式,描寫了孟森孟昭常孟鑫、孟鞠,孟心如、如、孟昭常、孟韞佳、孟復孟憲承以及作者孟蔚彥等孟家人,在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中生動的故事。

作者簡介

孟蔚彥,生於上海,“文革”期間下鄉,返城後在原上海機械學院執教英語、德語。1982年去德國慕尼黑大學,五年後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旋即回國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文學,發表著述譯作四十餘萬字。1989年赴美,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和普萊特學院圖書館學和信息學碩士學位,現供職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圖書館。1996年出版《在天堂和地獄間倘佯——美國夢尋》,次年上海電視台“閱讀長廊”節目曾有專門介紹。1999年在德國出版德文著作《孟家的故事》,次年被選為德國 Chamisso文學獎入圍作品。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三兄弟
第二部 兄妹們
第三部 父與子
參考文獻

序言

我用德文寫了一本書:Die Familie Meng(似可直譯為《孟家》),1999年在德國出版。問世不久,出版社告訴我,書已入圍沙米索文學獎(德國為獎勵外國人用德文創作而設立的文學獎)。但是這本書最終並沒有得獎。
因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鼓勵,我決定把書再“譯”為中文。因為讀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兩種文本之間必然存在差距。原稿中德文編輯刪去的部分,我沒有再作補充,保留了德文本的基本框架。
整本書完全基於歷史的真實,所有的故事,如果不是我的親身經歷,一定是孟家人的口述歷史。我唯一添加的只是細節。所有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孟森(1868—1938),字純蓀,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著名清史專家。二弟昭常(1871—1919),字庸生,晚清北京法政學堂校長,中國短暫的立憲運動的重要人物。三弟鑫(1875—1895),字潮生,光緒甲午科副榜貢生,他的範文曾經洛陽紙貴。森長子心如(1903—1947),留德博士,國立藥學專科學校(現中國藥科大學)校長。次子鞠如(1910—1996,法國國家法學博士,北京外交學院教授。昭常二女韞佳(1905—1993),上海中西女中教師,重慶中農國小校長,北京師範大學俄文編譯。她的弟弟孟復(1916—1974),北京外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系主任。鑫的獨子孟憲承(1895—1967),華東師範大學首任校長,我的祖父。當時為照顧德文版讀者的方便,我從各自人名中抽取一字代替全名,在中文版中沿襲這一做法。於是,同一人物,活動於歷史的大舞台,則是歷史上的人物,如孟森、孟昭常、孟心如和孟鞠如;同一人物,躍動於筆者營造的小天地,則是故事中的人物,如森、昭、心和菊。寫歷史的真實,必然受制於歷史文獻的局限,寫故事或可遊走於真實與想像之間。但我在每一章節的末尾,添加歷史背景的交代和解釋,補充歷史資料,用不同字型以示區別,前為故事的正文,後為故事的歷史依據,後者或可有助於讀者將前者的場景串聯起來。
我將整部故事納入歷史的框架:第一部“三兄弟”,寫森、昭和鑫,時間跨度為1867到1939年;第二部“兄妹們”,寫他們的子女心、菊和佳,時間跨度為1925到1951年;第三部“父與子”,則寫兩層意義上的父與子:我的祖父和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和我。時間跨度為1949到1998年我父親去世。
但我寫的不是一部編年史,我只是從歷史裡擷取鬆散而跳躍的片段,拌和我的想像而連線成故事。還請讀者把真實的故事當做虛構的小說(fiction)來讀,因為小說的虛構往往表達出另一層次的真實,而且只有在虛構的小說中,讀者和作者才能相互期許——想像的自由。
2009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