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大饑荒

孟加拉大饑荒發生在1943年,未分開時的孟加拉(現在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西孟加拉邦)。估計有超過300萬人死於飢餓營養不良和饑荒期間有關的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加拉大饑荒
  • 外文名:Bangladesh famine
  • 地區:孟加拉
  • 時間:1943年
  • 遇難人數:超300萬人
  • 發生原因:飢餓、營養不良、疾病
災難過程,災後救援,災難影響,

災難過程

第一種說法是日本的糧食禁運導致糧食短缺。英國在1942年於新加坡戰役遭到日軍災難性的打擊,同年日軍開始入侵及征服英屬緬甸。緬甸當時為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1940年時,整個英屬印度15%的稻米是來自於緬甸。
第二種說法是英國政府為了戰爭需求,將孟加拉生產的糧食大量運往中東及錫蘭,供應駐紮當地的軍隊,導致糧食短缺。另一種說法是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歉收。1942年10月16日,整個孟加拉東岸及奧里薩邦被熱帶氣旋襲擊。導致稻作生產區被淹沒,最遠深及內陸40英里,導致秋收產量下降。還有一種說法是流行性的稻作傳染病導致稻米減產。然而,1943年孟加拉地區的稻米較往年並沒有明顯的減產。1941年的稻米生產量還少於1943年,但1941年卻沒有發生饑荒。最後一種說法是糧食短缺的謠言所造成的預期心理、人為炒作哄抬糧價、投機商人囤積稻米、加上殖民官僚的遲緩反應及無能,導致災難一發不可收拾。

災後救援

不論災難發生的原因為何,後續的處理是失敗的。孟加拉當局沒去阻止稻米出口,也沒盡力自印度其他地方進口糧食,或是買下投機商人屯積的存貨,來緩解饑荒。這場饑荒最後由倫敦政府進口一百萬噸穀物,降低孟加拉地區的糧食價格,才得以結束。

災難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認為:在一個有機能的民主社會,不會發生這樣的饑荒。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發生了大約25次大規模饑荒。1947年印度獨立後,建立了民主政府,雖然許多印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線以下,但是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饑荒。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糧食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屬印度當局將糧食輸出給其他地方的盟軍士兵。稻米短缺使得米價上漲,戰爭期間的通貨膨脹惡化了情況。民政單位沒有介入控制米價,所以米價超過了一般人所能負擔的價格。民眾湧入城市尋找食物和就業機會,但糧食有錢也買不到,於是便造成大規模饑荒。阿馬蒂亞·森懷疑稻米短缺是由於歉收所造成。他引用官方記錄,孟加拉地區的稻米生產如右表;1943年的稻米產量雖然較低,但還是在往年生產的平均範圍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