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賢皇后親蠶禮

孝賢皇后親蠶禮

農耕與蠶桑是中國古代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最主要的生產活動。古人為大多數生產活動都要製造出一尊佑護神,植桑養蠶業也有自己的神靈,即傳說中發明養蠶繅絲的西陵氏嫘祖,被尊稱為“先蠶”。蠶桑關乎國計民生,歷代帝王欲使統治穩定,必會關注養蠶繅絲業。這樣,按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原則,先蠶這尊原為民間的行業神,就成為由皇后主祭的國家中祀的主神。自周朝始,在國家祀典中,就已確立了“天子親耕南郊,皇后親蠶北郊”的祭祀格局。不過,對曾以遊牧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滿族來說,接受先蠶神卻是到了乾隆朝滿族已被漢化的年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賢皇后親蠶禮
  • 產生年代:清初
  • 來源書籍:《春秋·穀梁傳》
  • 性質:古代社會賴以生存的生產活動
典故
《春秋·穀梁傳》載:“天子親耕,王后親蠶”。即言帝王要享先農、親耕藉田;後婦要恭行享先蠶和採桑餵蠶(即“親蠶”)。這種表示統治者重視農業、蠶業的象性儀式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之久。
清初,滿族統治者尚無暇顧及文治與禮治,隨著政治的穩定,親蠶禮這類文飾統治階級的禮制也逐步恢復。康熙年間,僅在中南海豐澤園左側設蠶舍,以示農桑並重。雍正年間,改建先蠶祠於北郊,乾隆初沿用之。直至乾隆七年(1742年),始仿照古制建先蠶壇於苑(今北海、中南海)東北隅。壇方四丈,高四尺,上鋪京磚,周邊圍以白石,南面立有鼎式香爐,東、西、北三面植有桑樹。壇的左近還建有先蠶神殿、親蠶殿、具服殿、浴蠶池、觀桑台、宰牲亭、神廚、神庫、桑園、蠶室、繭館、織室、配殿等,壇殿外環宮牆,遺址至今猶存。同時,還制定了由皇后祭祀、躬桑、獻繭、繅絲及蠶母蠶婦受桑、布繅等內容組成的一整套親蠶禮。其禮始告完備。乾隆九年(1 74 4年)孝賢皇后首旋親蠶禮。乾隆十三年,乾隆命宮廷畫家為記錄孝賢皇后舉行親蠶禮的景況,集體創作了《孝賢皇后親蠶圖》。金昆為親蠶圖畫稿的主持人,他收到一份上諭:“著金昆畫親祭蠶壇四卷,如不明白處問傅恆三和,先起稿呈覽欽此”。大學士公傅恆為孝賢皇后親弟,因此有才“如不明白處問傅恆”之句。
《孝賢皇后親蠶圖》卷共有四卷,均為工筆重彩畫。四卷分別繪孝賢皇后行親蠶禮的“詣壇”、“享祀”、“躬桑”、“獻繭”四個場景,較完整地反映了清代皇后親蠶儀禮的全過程。本文所刊為第四卷,即“獻繭”之圖。該卷縱5l、橫689.7厘米。畫面右起繪太液池畔,春草離離,碧棚l成蔭,梨花泛白,蒼松挺拔。林間雲霧迷濛,殿宇掩映,朱牆隱現;草地上,眾多身穿補服的護駕官員,三五成群地或立談、或坐息,在先蠶壇外待命。如圖左示,有一片朱牆綠瓦的建築群,院內多植桑樹,即為先蠶壇。其中高大的主建築親蠶殿內,正在舉行獻繭儀式。孝賢皇后身著龍袍,坐殿中寶座上,四名蠶母雙手捧繭缽齊眉,向皇后跪獻蠶繭,皇后只手捉繭閱視。殿內外諸妃嬪、福晉、命婦及大臣、侍從等數1 0人列隊肅立。殿牆外,有皇后黃羅乘輿兩駕,儀仗隊及守候的侍衛敬1 0人。殿左為先蠶祭壇,壇旁植桑樹,壇上白雲密布。先蠶壇大門外,又有黃羅步輦5乘,守候的儀仗隊數十人。
畫卷色彩豐富、精麗而不艷俗;建築界畫中規合度,一絲不苟;人物200餘,形象雖小,但神情態度生動有致,服飾儀禮刻劃細微,身份地位使人一望而知。孝賢皇后的面容描寫更具有肖像性質,與其本人殛像頗為相似。顯示出作者嚴謹的創作態度和高超的寫實本領。
幅末題有作者名款:“臣郎世寧、臣金昆、臣程志道、臣李慧林合筆恭畫。”下鈐“合作、“恭畫”二印。又鈐有乾隆帝鑑藏璽“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征耄念之寶”兩方。
後紙乾隆帝親題七言詩一首及跋語,文曰:
農桑並重以身先,創舉崇祠薦吉蠲。
秋葉哀蟬驚一旦,春風浴繭罷三年。
宛看盆手成新卷,益覺椎心憶舊弦。
柘館蕭條液池上,分明過眼閱雲煙。
先蠶壇垂於西苑,乾隆九年,孝賢皇后肇稱懿典,嗣此歲嘗舉行,鞠衣將事,鉤筐具儀,命圖以志之,藏於繭館,辛未長夏載一展閱,念縹素猶新,而音徽遠闕,不勝懷然,爰提是作。御筆。
下鈐“乾”、“隆”璽二方,“辛未”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即孝賢皇后逝世後第三年。乾隆帝的這段詩跋,旨在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懷念之情。其情也深,其詞也切,在其傳世的大量詩文中是一篇難得的佳作。同時,它也為今人了解清代皇后親蠶禮的發展以及《孝賢皇后親蠶圖》的繪製、收藏情況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該圖繪製的主持者郎世寧(1688—1766年)原為義大利米蘭人。康熙末年作為傳教士來到中國,不久便以畫藝供奉宮廷。他的畫技以西法為主,講究構圖比例與遠近透視,並特別適於表現宏大的場景。他的畫風深得皇帝喜愛,因而風靡雍正、乾隆兩朝,金昆、程志道、李慧林也不同程度地學過他的畫法。在他的主持下,當時宮廷中創作了許多以重大事件為題材的記實性繪畫,《孝賢皇后親蠶圖》是其中之一。此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親蠶圖內容雖為政治圖像,但從畫卷題詩及成畫年代來看,紀念孝賢皇后的意涵大於政治性的考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