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山

孝文山,別名南陽山,古名關華山,位於山西呂梁境內,北緯3753′,東經11129′,是關帝山的主峰,也是呂梁山脈的最高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孝文山
  • 地理位置:山西呂梁境內
  • 海拔:2830.7米
  • 別名:南陽山、關華山
簡介,歷史,走近孝文山,

簡介

山周長30公里,海拔2830.7米,走向東西,呈鋸齒狀山脊,南坡陡峭,北坡和緩,是北台期夷平面上的一座殘山,山正南直線相距交城縣橫尖鎮11公里,西北境與方山縣為界。
孝文山

歷史

孝文山古為魏道武牧馬之處。魏孝文帝丁母憂,曾避於此山“不食者三日”,人思其德,立廟于山巔,故名孝文山。相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五歲登基,由祖父成帝的皇后馮氏撫養教育,並代他主持朝政,馮氏頗有政治才能用歷史上賢明皇主的手段治理朝政,使少年的孝文帝得益不少,馮氏病故之後,孝文帝萬分悲痛,五日不進水米,後來他又進入呂梁山的幽靜之處,隱居哀思,他居幽避政之處,後人稱之為孝文山。。民國初年,因山系東西走向,西南向陽,得名南陽山。主要植被為油松林、雲杉及高山草甸。
孝文山,也稱南陽山,海拔2830米,是山西僅次於五台山的山西第二高峰。關於孝文山,明萬曆《汾州府志》曰:“孝文山,頂無林薄,每雨山半雲嶷,堅冰盛夏不解,千崖萬壑,泉源勝瀑,誠奇觀也。有魏孝文廟碑一通,長丈余,寬五尺,字跡剝落,不能辯”。
孝文山的遠近聞名,不僅在於它是呂梁主峰山西第二,而且它和北魏孝文帝有著一段魂牽夢縈的歷史淵源。除了山頂的“孝文古碑”、“孝文廟”,當地還流傳著孝文帝感動天地的一段千古佳話。《山西通志》:孝文帝“曾避暑於此,”又曰:“居馮太后喪,避此山不食者三日,群臣固請還宮,帝泣,群臣皆泣,因以名山”。古書記載的文字不多,但讀來令人盪氣迴腸,黯然淚下,這就夠了。這大抵就是孝文山名的來歷。孝文帝不僅是一個文治武功、很有作為的皇帝,他還是一個大孝子,這在中國帝王的孝順口碑中並不多見。
孝文山

走近孝文山

其實,孝文山距呂梁市並不遠。順209國道北去約20公里,在方山縣峪口鎮折而向東,順峪(口)——米(峪)鄉村公路就進入了蒼松翠柏群峰聳峙的大山之中。公路盤旋逶迤綠樹成蔭,群山似大海的波浪盡收眼底。沿途你會發現,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呂梁歷史文化的“寶庫”。來堡(當地人稱“龍堡”)村,這是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兩江總督于成龍的故鄉;北面高聳入雲的山峰,就是道教聖地——北武當山;東面一座雲霧纏繞的大山就是骨脊山,它的名氣很大,“舊稱呂梁山,山上有漢劉耽碑,上書大禹治水事”(清光緒《永寧州志》)。
翻過分水嶺,就到了關帝山國家森林公園龐泉溝了,這裡山高林深風景秀麗,會使你覺得誤入張家界、神龍架,峰巒疊嶂中若要有片片清澈見底的海子(天湖)鑲嵌其間,那簡直可與人間天堂九寨溝媲美了。
山頂是一塊長滿雜草和矮小灌木的平地,風很大,直往臉上撲,四周是無邊無際的山巒,雲蒸霞蔚,喧染出一派莽莽蒼蒼的氣韻,山的背陰處有終年不融的積雪,方山、交城、樓煩三縣交匯地盡收眼底。真是一塊好地方。
在離主峰不遠有一孝文古碑。古碑就躺在附近的荒野上,周圍是石塊和瓦礫,大概是當年孝文廟的遺址。1300多年了,古碑不知在哪一年倒坍了,倒坍在風雨浸泡雷電交加的歷史中。古碑長150公分,寬70公分,厚30公分。碑上依稀可見碑文,但已年久脫落,辨別不清了。古碑石材呈漢白玉色,顯然是它山之石,古人是怎么把這塊重千斤的石碑運上海拔2800多米的高峰來的呢?簡直不可思議。
孝文古碑體積之大,石質之堅,立於高山之顛遠離紅塵,應該說是能“萬古流芳”了吧,但它卻抵禦不了千年風雨,說不定再過千年將消亡得面目全非。但在山下、在民間、在老百姓心中,孝文帝“絕食三日”的佳話卻代代相傳,越傳越神,千年不衰,只要有人類萬年也不會衰,其間的道理是什麼,恐怕不僅僅值得老百姓們去思索。
北魏孝文帝的年代已過去了1300多年,但那段感動天地的大孝之舉,有如來自雨夜太空的一道閃電,劃破茫茫蒼穹洗滌著世間塵埃。“百善孝為先”,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里,崇孝敬孝當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是的,孝文山是值得祭奠的,在這裡任何一個有良知的華夏兒女都會感到一種魂靈的震撼和道德的洗禮。說起來,呂梁山和北魏孝文帝的緣分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而又值得探討的話題。這種緣分體現在聳入雲霄的孝文山,體現在荒草萋萋間掩隱著的那塊孝文古碑,體現在連殘垣斷壁也說不上的孝文廟。
孝文山
但不限如此,稍稍翻一下史料,就會看到更多的呂梁山和孝文帝有關的許多本事來。孝文山南去約百里是著名的古驛站吳城鎮,吳城順晉商古道東去就是呂梁山的東大門“薛公嶺”了,這裡自古便是汾州府到永寧州的必經之地,是一個飛鳥絕蹤、寒風凜冽的地方。嶺上“永寧州”界碑的東北方向,便是拓跋嶺(順便說一下,“拓跋”即北魏的皇家姓氏),嶺下有泉名“馬跑泉”,傳說是當年孝文帝領兵打仗之地,山上有一大土丘,傳說為北魏孝文帝陵。有古詩為證:
拓跋原頭鎖暮雲,行看蹤跡看孤墳,
英雄千古今何在,贏得人來說孝文。
孝文帝陵還有一說是在河南洛陽以北孟津縣的邙山,這似乎為當今所公認。至於馮太后墓,在大同以北五十里的方山,這座陵墓前後修了八年,太和十四年馮太后葬於此,名“永固陵”。《水經注》曰:“方山嶺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東北有高祖陵”。溫廷筠也有詩云:
雲中北顧是方山,永固名陵閉玉顏,
艷骨已消黃壤下,荒墳猶在微草間。
孝文山以西約六十里是古“方山堡”所在(今方山縣積翠鄉方山村),金貞祐中,方山縣治曾設於此。當然,我們不必去牽強附會,此方山也非彼方山。但兩個方山相隔千里之遙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和拓跋族皇家有關。關於方山城,明萬曆25年巡檢魏允貞上奏朱栩鈞:“方山乃三晉要害之地,五縣不接之所”,請設縣衙,後來在修築城牆時挖出太和八年縣印一顆,後來便在此建察院和府署等。
那么,孝文山、孝文古碑、孝文廟、永固陵、拓跋嶺、孝文帝陵、馬跑泉、方山,這些地名有沒有內在某種的關聯呢?那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的事,不便妄加猜測。
孝文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