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國學百家講壇

孝/國學百家講壇

儒學,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建構和影響中國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當今,它們仍然是每位中國人必須承傳發揚的文化要素。《國學百家講壇》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十二大核心命題“仁、義、禮、智、信、誠、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冊《國學百家講壇(彩版):孝》的核心命題是孝。 孝在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之前,已是社會重要的道德規範之一。孝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範之首而備受推崇。在中國古代,很多儒學之士把孝視為最高道德,是諸德的根本。儒學大師所講孝道,拋開其忠君的內容之外,還是十分可取的。孝的確是諸德的基礎。人若不孝,則很難取善於人;與人不善,則不能取信於人,故失去為人的基本道德。 《國學百家講壇(彩版):孝》由宋一夫主編。

基本介紹

  • 書名:孝/國學百家講壇
  • 出版社:現代教育出版社
  • 頁數:187頁
  • 開本:16
  • 作者:宋一夫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0610885, 978751061088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系列叢書《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對中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篩選,汲取儒學的完整性、科學性和精華性,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以直觀和形象的閱讀形式,便於廣大讀者閱讀,也為展示中華博大精深的儒學打開一扇視窗。由宋一夫主編的這本《國學百家講壇(彩版):孝》就是該系列叢書之一。該書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中的核心命題“孝”。

作者簡介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學博士,編審。現任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社長兼黨委書記,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成果有《漢代功曹、五官掾考》(《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社會二重結構論》(《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歷史結構與現實結構的二重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年第5期)等學術論文50餘篇,與人合著及主編著作20餘部。

圖書目錄

國學漫談
《尚書》·說孝
孔子·說孝
孟子·說孝
苟子·說孝
《禮記》·說孝
《孝經》·說孝
揚雄·說孝
王通·說孝
林慎思·說孝
司馬光·說孝
二程·說孝
朱熹·說孝
真德秀·說孝
王廷相·說孝
陳確·說孝

文摘

孟子提倡李悌
孟軻,戰國時思想家,他提倡孝悌。
在一個秋雨連綿的夜晚,孟子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討論孝悌和修養的關係問題,好問的公孫丑首先提問:“老師,您為什麼那么重視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為要實行堯舜的仁政,必須立足於孝悌。”
公孫丑接著問:“那么,什麼是孝悌呢?”
孟子解釋說:“孝順父母為孝,尊敬兄長為悌。孝和悌是仁義的基礎,只要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兄長,天下就可以太平。”
孟子譴責不孝順父母的人,認為不孝有五種。
學生公都子問他有哪五種。孟子說:“世俗一般所謂不孝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一不孝;好賭博喝酒,不管贍養父母,二不孝;好錢財,偏愛妻室兒女,不管贍養父母,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蒙蒙羞受辱,四不孝;逞勇好鬥,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還認為,父母死後,應當厚葬久喪。孟子老母死了,他隆重地送葬,棺和槨都選用上等的木料,還專門派學生充虞監督工匠的活兒。事後,學生充虞覺得選用的棺木太好了,便疑慮地對孟子說:“前幾天,大家都很悲傷,事情也急迫,我不敢向您請教。今天想私下請問:用的棺木是不是太好了呢?”
孟子解釋說:“對於棺槨的尺寸,上古時沒有固定的尺寸;到了中古,才規定棺厚七寸,槨要與棺相稱。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講究棺槨,不只是為了美觀,而是只有這樣才能盡孝子之心。禮制規定可以用,古人都這樣用,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我聽說過,君子不會因為天下的緣故而在父母身上節儉。”
公元前325年,滕國的國君滕定公死了,太子(即滕文公)派然友去請教孟子怎樣辦喪事。孟子對然友說:“父母的喪事盡心竭力去辦就是了。曾子說過:‘當父母在世時,應按照禮節去侍奉;他們去世了,應按照禮節去埋葬和祭禮,這就是盡孝。’諸侯的喪禮,我雖然不曾研究過。但我也聽說過,就是實行三年的喪禮。三年守喪,穿粗布縫邊的喪服,吃稀粥,從天子到平民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的。”
然友回到滕國,把孟子的話向太子匯報了,太子覺得孟子說得有道理,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但是,命令下達後,滕國的百姓和官吏都不願意,有人說: “三年喪禮,連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歷代國君都沒有實行過,我們何必去實行呢?”還有人說:“這樣做,耗費太大了。”
當時議論紛紛,眾說不一。
太子也覺得難辦,又把然友找來,對他說:“我過去不曾搞過學問,只喜歡跑馬舞劍。今天,我要實行三年之喪,百姓和官吏都不同意,恐怕這一喪禮我難以實行,請您再去替我問問老夫子吧!”
然友受太子的委託,又匆忙坐上馬車去請教孟子。孟子聽瞭然友的介紹後,嚴肅地說:“唉,這么一件事,太子何必老問別人呢?孔子說過:‘國君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交給相國,在孝子之位痛哭就是了。這樣,大小官吏沒有人敢不悲哀的,因為太子親身帶頭的緣故啊!’國君的作風好比風,百姓的作風好比草,風向哪裡吹,草自然向哪邊倒。這件事,太子的態度一定要堅決。”太子聽瞭然友的匯報後,堅定地說:“對,這應當取決於我。”
於是,太子在喪棚里住了五個月,不曾親自頒布過任何命令和禁令,這樣一來,官吏們和同宗族的人都很贊成,認為太子知禮。五個月過去了,到舉行殯葬的那天,各國都派使者來弔喪,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禮,太子面容悲哀,哭泣哀痛,參加弔喪的人也都哀之。
孟子宣揚的厚葬久喪,已沒有人遵奉了,但他提倡的尊敬父母兄長,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已成為美好的道德風尚。 閔子騫保擴繼母
春秋年間,魯國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南郊,住有閔姓一家人。一家三口人,父親經營小本生意,母親料理家務,有一個小男孩才三歲,長得天真可愛,名叫閔損,字子騫。
在子騫四歲時,母親得肺癆(結核傳染病)後,經常夜間發燒,身出盜汗,咳嗽吐血。父親怕被傳染,以外出經商為由很少回家,而子騫不顧這些,天天給母親端水送飯,夜夜與母親相伴。
這年秋天,母親在彌留之際,對子騫說:“我死後,你可別忘了做人的根本一與人為善;也別忘了成人的志向——學而時習。”母親臨終的囑託刻骨銘心,在子騫幼小的心靈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轉眼間又過了一年。父親娶妻閔李氏。開始時,繼母對子騫還說得過去,可是,等到繼母生了兩個兒子以後,逐漸虐待起子騫來了。剩飯殘湯讓他吃喝,舊布破衣讓他穿,一來二去引起街坊鄰居議論紛紛:“幼怕喪母喲,後娘多偏心!”
小子騫心裡十分難過,背地裡哭過好多次。但他哭過後又想起生身母親的教誨,就打起精神到私塾窗外偷聽先生講經布道。天長日久,子騫也能背詠:“天下為公,講信修睦”,“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等等傳頌天下的名句。
春去冬來,子騫長大成人了。
在他十五歲那年的冬天,狂風咆哮,雪花被颳得滿天飛舞。此時子騫身穿的是用蘆花做的棉衣,風一吹就渾身冷冰凍的。而兩個弟弟卻都穿著新棉絮衣,又厚又暖。
有一天,父親外出,他們兄弟三人拉車,車過小橋,行進在土路上。他的兩個弟弟面色紅潤,臉上不斷地有熱汗流淌。而他卻渾身上下抖顫,面色灰白。他父親一看很氣憤,怒聲罵道:“你身為兄長,推車偷懶,這么冷的天,走了這么長的道,你竟然一點熱汗也沒出!”
子騫滿目委屈地望著父親,心裡說:“粗心的父親呵,你哪知道我的苦衷。如果我說出來,不僅弟弟要挨罵,而且繼母……”想到這裡,他低下頭又使勁拉起車來。
“好啊!你小子翅膀硬了,敢用眼睛瞪我。”父親怒火中燒,揚起手中的鞭子朝著子騫的後背抽去,鞭子才抽打兩下,棉衣便被抽破了,一團團蘆花飛了出來,像天女散花似的飄落在地上。父親非常奇怪,拾起來一看,才恍然大悟:“兒子穿的竟是……錯怪他了。”內疚使他丟掉了手中的鞭子,摟著兒子久久說不出話來。
“子騫,快和弟弟一起把車掉過來,回家!找你繼母說理。我一定要把她休掉。”
“父親!這可使不得。”子騫一邊說一邊跪在地上哀求,繼續說道:“如果母親在,只有我一個人受寒挨凍;如果母親離去,那我們兄弟三人都要孤苦冷寂。”
站在車旁的兩個弟弟也跪在地上,流著眼淚哀求道:“哥哥所言極是,乞望父親寬恕母親吧!”
父親見他們說的話婉轉而近情理,就把休妻的念頭打消了。
這位繼母聽說了子騫勸父的一番話後,非常慚愧,便決心痛改前非。她待閔子騫越來越好,勝過了親生兒子。
閔子騫後來成為孔子的弟子,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孔子曾稱讚他說:“孝哉閔子騫,人不問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是說閔子騫上事父母,下順兄弟,言行舉止,莫不求善追美,因此旁人決不會講他閒話的。
P40-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