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文化

孔雀文化

孔雀是一種吉祥鳥,它和人類有著歷史淵源,從古到今,孔雀在藝術、傳說、文學和宗教上久負盛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雀文化
  • 外文名:The peacock culture
簡介,吉祥寓義,頂戴花翎,孔雀翎,孔雀舞,孔雀補,

簡介

孔雀歷來被譽為“百鳥之王”公為鳳,母為凰,古時就有栽起梧桐樹,引進金鳳凰,鳳凰進誰家,誰家就發達之說。
孔雀在我國又有綠孔雀藍孔雀之分,綠孔雀為國家2級保護動物,不能進行商業經營。藍孔雀不是國家保護動物,可以進行商業經營利用。
在我國,早在宋代以前,已陸續有孔雀入藥的記載。宋代《新修本草》是當時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編著的藥典,其中將孔雀作為藥物正式入藥。到明代,我國藥聖李時珍又在《本草綱目》中盛讚‘孔雀辟惡,能解大毒、百毒、藥毒,服食孔雀後藥必不效,為其解毒也”。據現代醫學解釋,本草綱目中說的解毒即現代抗氧化、消除身體內自由基,增強免疫的意思。
因為孔雀雍榮華貴的外表,和極好的觀賞價值,現在全國各地不僅大小動物園以及野生動物園都有了孔雀園,而且在北京、上海、大連、廣州、福州、成都等大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小區,和高檔一些的幼稚園,亦有相當多的美麗的孔雀觀賞景點,形成了一道道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歡歌笑語的靚麗風景線。
一些上流的人士,逢年過節相互饋贈活孔雀,放到陽台上和門前屋後做為寵物玩賞,閒逛時候和孔雀王子或孔雀公主合張影,給家庭增添了無限樂趣。
另外在一些大賓館、酒樓,因為藍孔雀肉的濃郁野味和“一高三低(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和低膽固醇)的特殊性,也受到了一大部分老闆的青睞,尤其鄂西北神農架山區培育的藍孔雀,因為食百藥草和五穀雜糧長大,用它堡的湯滋陰補腎,祛毒養顏功效顯著,也受到一些白領女士的追捧,使原本稀少珍貴的鄂西北藍孔雀時有脫銷。

吉祥寓義

孔雀是一種吉祥鳥,它和人類有著歷史淵源,從古到今,孔雀在藝術、傳說、文學和宗教上久負盛名。
在希臘神話中,孔雀象徵赫拉女神。在中國和日本,孔雀被視為優美和才華的體現。
對於佛教徒印度教徒來說孔雀是神聖的,它們是神話中“鳳凰”的化身,象徵著陰陽結合以及和諧的女性容貌。經常描述如來佛主騎著開屏的孔雀,正像鳥吞掉小蛇和其他害蟲一樣,佛祖跨著他的仙鳥也給人間消災解難。同時,孔雀的覆羽很早就用作印度教和佛教的裝飾物。
早期基督徒認為孔雀是救世主耶穌復活的象徵,經常把它刻畫在地下墓窟的牆壁上和鑲嵌在早期教學的拼花圖案中。同時在他們的服飾上也使用很多孔雀羽毛。

頂戴花翎

清朝翎子有花翎、藍翎之別。藍翎以曷鳥羽為之,無眼。花翎則用孔雀翎毛,又稱孔雀翎;其制如明制,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所謂“眼”,即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紋。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貴,惟宗室中的貝子可戴。明清兩朝的翎子差別,主要在它的裝法:明朝是將翎子插在帽頂中間,呈直豎狀,而清朝卻將翎子拖至腦後。

孔雀翎


孔雀通身具翡翠般的羽毛,華麗動人,歷來成為十分珍貴的裝飾品。據《續漢書》記載,魏文帝詔朝臣曰:“前于闐王山習,所上孔雀尾萬枚,文彩五色,以為金銀車蓋,遙望躍入眼。”足見其珍貴。明清時以其配製“花翎”,以翎眼多寡區別官階等級。

孔雀舞


傣語稱“嘎洛涌”、“煩洛涌”或“嘎楠洛”,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明《南詔野史》載,“婚取長幼跳舞,吹蘆笙為孔雀舞……,其表演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尋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自由飛翔等。”

孔雀補


明朝二十五年以後,朝庭對宮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後背綴以一方補子,文官用禽,武官用獸,以示差別。孔雀補為三品,清朝延襲此例,尺寸略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