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洞組

四川南江地層組(1960,未刊稿)命名孔明洞組的原含義是指閻王碥組碎屑岩以上的灰岩至中奧陶統寶塔組之下的一大套地層,時代歸於早寒武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明洞組
  • 外文名:Kongmingdong Fm
  • 階代碼:∈1.3,∈1.4
  • 命名時間:1960年
命名,沿革,特徵,

命名

四川南江地層組1960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南江縣沙灘。

沿革

四川南江地層組(1960,未刊稿)命名孔明洞組的原含義是指閻王碥組碎屑岩以上的灰岩至中奧陶統寶塔組之下的一大套地層,時代歸於早寒武世。盧衍豪(1962)正式發表此組名,將其底界向下擴至含礫砂岩層之底。1965年四川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將孔明洞組分為中下部產 Paokannia,Palaeolenus 的灰岩和砂岩層稱孔明洞組,上部紫紅色泥岩層及其以上含 Kunmingaspis,Chittidilla 等三葉蟲的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層稱陡坡寺組。張文堂等(1974)在南江沙灘早、中寒武世地層柱狀圖中,將中統部分稱小關子組,其下碳酸鹽岩部分稱龍王廟組,底界置於鮞狀灰岩層之底,再往下砂岩、礫岩層統歸於閻王碥組內。李耀西等(1975)所稱的孔明洞組和陡坡寺組的含義與張氏等的龍王廟組和小關子組相對應,但又提到在西鄉縣三郎鋪剖面,孔明洞組白雲岩下部有? Megapalaeolenus,Redlichia,說明了孔明洞組下部還很可能有一段地層仍為滄浪鋪期的沉積。《四川省區域地層表》(1978)、地層總結(1978)和地質志(1991)中孔明洞組的含義亦僅指碳酸鹽岩部分。

特徵

下部為深灰色鮞狀灰岩、中厚層粉砂岩、矽質白雲岩夾砂頁岩;中上部為厚層塊狀砂質白雲岩,白雲質矽質灰岩夾砂頁岩。與下伏閻王碥組和上覆中寒武統陡坡寺組均為整合接觸,厚102 m。命名剖面未採到化石,在米倉山區可建兩個化石帶? Megapalaeolenus 帶(下帶),Hoffetella 帶(上帶),時代為早寒武世滄浪鋪晚期至龍王廟期。孔明洞組分布於米倉山區,厚度一般83~146 m,下部普遍含有鮞、豆狀、腎狀的白雲質灰岩或白雲岩。沙灘剖面往北以白雲岩為主,厚度增至150 m以上,西鄉縣三郎鋪最厚,達218 m。東部南鄭縣福成掛寶岩一帶厚146 m,下部有腎狀灰岩;上部白雲岩、白雲質灰岩中含石鹽假晶。孔明洞組為由高能淺灘沉積環境過渡到後期低能幹燥甚至暴露的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