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君子

孔子論君子

《孔子論君子》是儒家孔子寫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子論君子
  • 出處論語
  • 君子之意:有道德修養的人
  • 思想:儒家思想
  • 君子修養:修己、治人
原文,說學,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rǔ)畫。〔1〕”
子謂子夏曰: “女(rǔ)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2〕”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rǔ)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tán tái)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3〕”

說學

〔1〕 冉求: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說,通“悅”,喜歡。中道:中途。女,通“汝”,你。畫,停止。
冉求說:並非不喜歡老師的大道,因為能力不足,所以才做不到。孔子說:能力不足的人,必將中途而廢棄。你說你力不足,是你自己停止了對大道的追求,而並非真的是因為能力不足。
孔子認為,只要好學樂道,沒有能力不足的人。也就是說是學不學的問題,是從內心深處想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但是這種學習,不是一時,是要用人的一生來學習的。做人是自己的選擇,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權在於自己。
〔2〕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儒,古代從巫、史、祝等分化出來的一類人,也稱術士,以後泛指學者。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君子之儒,學道以修身,道明而身修,言談舉止無不合於正道。君子之儒體於仁,用於行,不僅明道理,而且知權變;立身於世,無所不通。君子之儒,進可以為官治民,退可以獨善其身。小人之儒則不然,學道不能用於身,不知用於行,只知空守一言,而不知權變。進則迂腐不能治民,退則怨天尤人。君子之儒道在心中,小人之儒道在口中。
〔3〕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武城:魯國的城邑。宰:春秋時,治理城邑的長官稱宰。焉耳乎:都是語氣詞。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徑:小路。
子游為武城邑宰。孔子問子游:你可得到賢人相助?子游回答說: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平時走在田野時,必依正道而行,絕不走便捷的小路;不是公事,從不到我的住處來。
農村的道路大多順著田地的邊緣,但也有一些小路穿越田地。澹臺滅明行不由徑,說明他做事能從於道、為人端正;不是公事,不找子游,說明他能守志達節,不屈己以事人。子游所舉澹臺滅明之行事,雖為小事,但行之卻難,足以明澹臺滅明的為人。細細思索,可以知道做人的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