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村

孔丘村

孔丘村位於臨海東北部匯溪鎮西北,四周青山環繞,山嶺重疊,峭拔峻絕,山川秀麗,別有洞天。村落深藏山中,整體古風猶存。

有章氏宗祠、助經堂、半耕堂等清代至民國的山地院落和廊屋民居,極具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孔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臨海市匯溪鎮
  • 著名景點:章氏宗祠、助經堂、半耕堂
歷史沿革,人文古蹟,古石拱橋,助經堂,章氏祠堂,一心齋,五世同堂石碑,今昔,

歷史沿革

孔丘村,是明代的古村。據《臨海隴洲章氏宗譜》載:明宗禎間,“天下大亂,為避戰亂,寧海處士海遊人章廷可攜六子入山惟恐不深,尋至臨海隴洲結廬而居”。
從此,章廷可“舉世不聞,以耕以稼,克勤克儉,秉承遺訓,教子育後”,世居於此。清初,該村便開始出現私塾,其中,育英家塾和登祥家塾曾在臨海東鄉一帶名噪一時,培養出不少文人。

人文古蹟

孔丘村位於山岙間。從遠處看,很難發現高山上隱藏著的古村,在山腳下極目遠望,看到的只是十幾株參天古樟,這就是孔丘村的風水樹,樹齡都有好幾百年。

古石拱橋

村內有兩座古石拱橋。東泰橋,建於清道光年間,橋間嵌字;另一座為中和橋,為亂石拱橋。村中的古院落多為四合院結構,基本保存了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

助經堂

村中有士紳章克定(1888-1983)建造的三層樓閣助經堂,一透三進大院半耕堂,為清朝太學士章業培所建,大門面對小溪,顯得很有氣派。在幾百年前的山區,三層結構助經堂,堪稱奇蹟,村中古屋依山順勢而築,透透相連,保存很好。

章氏祠堂

村中的章氏祠堂為禮制建築,台門高懸同治二年鄞縣章鋆所題“章氏宗祠”匾。章鋆(1820-1875),字酡芝,號采南,寧波鄞縣人。清鹹豐二年壬子科狀元。
祠堂東邊是“寶新學校”舊址。清道光年間村里出了第一個文人太學士章業培(1814-1898),與台州知府劉璈友善,致力文教。同治八年(1869),章業培偕史秉義廣設義塾,次年二月於鄉里創辦“寶書義塾”,借村祠堂為舍,並籌集學田(地)七十餘畝,當時,該村所有耕田僅六百餘畝,可見該村一開始就對教育的重視。同年,章業培又在離該村十來里的箬笠山(今箬坑村)設立“鼎新義塾”,籌學田四十五餘畝。
當時為臨海鄉村32所義塾之列。後由於發展需要,兩塾合併,改名為“寶書鼎新日新義塾”。章業培以自己的聲望,聘名士任教,文化興盛,附近天台、寧海等地前來求學的學子不斷。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新式學堂,更名“寶新初等國小堂”,民國二十二年(1933)新建校舍七間,依附宗祠邊,因“歷年來頗有得法,為教育界讚許”,相關部門頒發匾額。
“文革”期間,匾額全部遺失。寶新學校培養了不少人才,民國期間,在各地任要職的就有10餘人。其中有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抗戰時期後任29軍、98軍、10軍等軍法處處長的章昇平,以及陸軍少將章宏戌、章宏量等人,都曾是“寶新國小”的學生。

一心齋

一心齋為清光緒年間建造,英國一名傳教士居此傳教,使孔丘村成為臨海天主教最早傳入點。村里百步路在民國時期商貿繁榮,有南貨店、雜貨店、中藥鋪等,是臨海東北山區的商貿中心。

五世同堂石碑

村中還有一塊民國十五年(1926)為村中百歲老人章謀卿(1798-1854)一家而立的“五世同堂”石碑。碑高一米餘,寬約50厘米。碑陰鐫刻,上面刻著浙江省公署批第1435號檔案:“原具呈人舊台屬公民何奏簧等呈一件,為章謀卿壽屆百齡,堂稱五代,請給建坊賜額,由呈悉準。題給耆民章謀卿‘碩德耆年’四字,匾額一方,純陽褒章一顆,仰即轉給縣領此批”。簡任職內務府張志純、陸軍少將章亮元、臨海縣誌總纂何奏簧、前浙江議長周繼瀠、臨海縣議長李惠人、清優附生章藻、前浙江法政學校校長張翅、任用知事李群芳、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章鐘渭、浙江法政學士章育等10人題名,款署民國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浙江省長陳儀,下押印鑑。當年陳儀並手書題贈“碩德耆年”匾及頒發純陽褒章以紀念,但今已不存。村中老人協會前五十餘步,踏上二十餘級石階,呈現面前的四合院,是清章業培舊宅。大門口“門當戶對”均在,門檻幾與膝同高,可見當年初建時的規格甚高。門檔上壁書“東壁圖書”四字。

今昔

孔丘村環山傍峰,隱於山坳之間,宛如一塊碧玉,1962年村中人口260戶,上世紀80年代有300餘戶。如今由於村民出外打工,遷徙寧波、大田、臨海城區,現如今村里不到百餘戶。眷戀的老人和孩子們日常居住,安閒自得,過著別樣的生活。
孔丘村中還保留著民國二十七年(1938)重修《臨海隴洲章氏宗譜》38卷32冊,記載古“隴洲八景”,這或許是章氏後人對家鄉的熱愛,對山村悠然自得生活的一種知足與欣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