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負米

子路負米

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粗陋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後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路負米
  • 性質:典故
  • 源於:說苑
  • 原因:家境貧寒
典源,示例,故事,感想,

典源

漢劉向《說苑·建本》:“子路(亦稱仲由)曰:‘負重道遠者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者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指粗陋的飯菜),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食藜藿為親負米之時,不可復得也。’”

示例

【負米】枉甫《八哀詩·故秘書少監武功蘇公源明》:“負米晚為身,每食臉必泫。”李商隱《崔處士》詩:“未肯投竿起,惟歡負米歸。”黃庭堅《薛樂道自南陽來入都留宿會飲作詩餞行》:“相憐負米勤,同力采蘭供。”
【負米百里】顧炎武《吳興行贈歸高士祚明》詩:“三年干戈暗鄉國,有兄不得歸塋域,高堂有母兒一人,負米百里傷哉貧。”

故事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係,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颳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感想

從「子路負米」這則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孝無分貴賤,上自天子下至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你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
人在一生當中,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一天一天的減短。尤其在現代社會裡,有人十三、四歲就離家,負笈在外,一直讀到高中、大學、研究所,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我們能跟父母相聚的時間是這么的短暫,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們呢?現代的父母經常很感慨的說,他不奢求子女會孝順他,只要不讓他擔憂掛心,他就非常的幸運了。
當今社會,有很多父母在晚年的時候孤獨無依,被送進養老院,子女很少去過問、探望,所以他們非常的孤苦,尤其是內心更為難過。一個人,從組成家庭之後,他就把一生的青春奉獻給了孩子、社會和工作,不辭辛勞付出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照理講應該是安養天年的時候。可是我們看到,當前有許多老人晚年的處境非常悽慘,無人過問,孤獨無依,有的甚至三餐不繼,並不是因為他窮,而是他沒有能力自己來料理。人一旦步入老年,兒女不在身邊,眼看親人、左鄰右舍一個一個離他而去,他就會失去鬥志,對人生燃不起希望,百病也就更容易侵蝕了。
我們讀到,子路為了讓父母吃到較好的食物,都能不計勞苦,到千里、百里之外負米、背著米回來,奉養父母。古人孝順父母之心,確實是我們沒有辦法體會的,感動之餘,我們真的應該要向古人學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