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堤

子路堤

春秋戰國時期,村名原稱堤上,仲由孝母負米曾路經此地,後從師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仲由字子路,故以此更村名為子路村,因該村原名堤上,後又將村名易為子路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路堤
  • 外文名:zi LUdi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山東聊城陽穀
  • 人口:約7000人(2012.05)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地理位置:縣城西南約45華里處
  • 淵源:和孔聖人的弟子--子路淵源頗深
介紹,村政區劃,子路堤淵源,

介紹

陽穀縣金斗營鄉所轄子路堤村始建於秦朝,為陽穀縣最早村。在陽穀縣西南23千米處,該村南北較長約3千米,東西約1,5千米。人口約7000人。金堤河在駐地南部東西流過,金堤在該村中間穿過。屬東部季風區域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氣候溫暖,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形成“冬季乾冷、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易旱”的氣候特點。

村政區劃

子路堤是陽穀縣金斗營鄉所轄13個自然村之一,有五個建制行政村劃。
1、子路堤南一村,2、子路堤南二村,3、子路堤中村,4、子路堤北一村,5、子路堤北二村。

子路堤淵源

“子路堤”與“子路”的故事
在陽穀河務局所轄的北金堤上游,有一段堤防叫“子路堤”。探其名稱的來歷,和孔聖人的弟子——子路淵源頗深。
據說子路生長在非常貧窮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加上當時天旱無收,他怕父母挨餓,營養不良,就涉河到百里之外買米奉養父母。雖然這樣很辛苦,但子路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由於子路經常背米在堤上過往,人們為子路的孝心所感動,就將這一段堤防稱之為“子路堤”,緊挨堤防的村莊“堤上”也改名為“子路堤村”。
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賢人之一。以政事見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於進取。孔子對他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子路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
《壽張縣誌》中王兆鴻,關於壽張縣中遺蹟記載中對子路堤的記載是:
"壽張遺蹟訪城西,先賢子路竟名堤。慨想當年勤負米,碑存鴻爪印雪泥。君不見世俗惰肢不顧養,百里荷擔孰能往。金斗營(在堤東二里許)右訊賢從,千秋不朽名堪仰。南趨范邑界相通,堤南堤北回不同。惟此家家隆孝養,至今猶有古人風。我為居稽來此地,拂讀殘碑感軼事。壯哉結縲孝做忠,道接尼山昭大義。"
《壽張縣誌》載有這樣的詩文:“前賢貧注氣縱橫,信步登臨勢不平,洪水汪洋堤作岸,綠蔭圍繞柳為城,累朝共賴金湯固,環海新瞻玉境清。”讚嘆了子路盡孝,也描述了當時子路堤的景象。
賢人已逝,金堤猶存。歷經千年滄桑的北金堤,經過加固維修,如今成為抵禦金堤河洪水的堅固屏障,景色更加迷人。“子路堤”不但在延續著歷史的傳說,也在見證著歷史的發展、防洪工程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