嬪姬

嬪姬

嬪姬(讀音:pín ji) 帝王妻妾。古代皇宮裡的女官。 嬪,原意為宮廷女官;多指皇帝的妾,侍從。亦可作動詞,帝王女兒出嫁之意。嬪姬與妃嬪通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嬪姬
  • 存在時期:封建時期
  • 拼音:pín ji
  • 釋義:多指皇帝的妾
一、皇宮嬪御製度
古人把為皇帝提供性服務的制度叫做嬪御製度。把嬪御所居之處叫做六宮。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位居中宮、並統率六宮,皇后便是六宮之長。嬪御製度和六宮制度是同一個意義。
周代,內宰(國君的內廷事務官)的職責之一是,用陰禮(女性應遵循的禮節規範)教導六宮女御、掌進御於五所。秦代,取六國的美女列六宮。幫助漢高祖建立制度的儒生叔孫通,揉合古禮和秦制,把六宮制度延續和確定下來,以後歷代大同小異。
六宮嬪御成為制度,就需要給那些為皇帝提供性服務的女性定立名號。《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天為乾地為坤,皇天配后土。因此,各代皇后只有一個(有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例外)。皇后以外,嬪御的名號、數量各代都有不同的規定。除了有名號的嬪御以外,還有數不清的宮女。
我們先不厭其煩地看看各個朝代的嬪御製度:
西漢,經漢初、武帝、元帝的訂立和增修,嬪御名號有十四等。昭儀、
婕妤、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宮、
順常、無消(這一等還有:共和、娛靈、保材、良使、夜者)。
東漢僅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四等。
曹魏的皇帝對嬪妃名號甚感興趣。也許是出於喜好文學的緣故,每個皇帝在位時都要把嬪妃名號作番調整。至魏末定為十二等: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晉代,雅興祖法《周禮》中的嬪御製度,其影響及於南朝、隋唐和金代。晉制: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允華為九嬪;下有美人、才士、中才人。
南朝宋,各個皇帝在晉制上有所增刪,至宋明帝時規定:貴嬪、貴妃、貴姬為二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散役。
南齊規定:貴妃、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儀、淑媛、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
南梁及南陳,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
北魏有左右昭儀、三夫人、三嬪、六嬪、世婦、御女。
隋朝,隋文帝在獨孤皇后死後,按《周禮》修訂嬪御製度。煬帝雅好此事,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規定: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婕妤十二員及美人、才人十五員為世婦;寶林二十四員,御女二十四員,采女三十七員,共為女御。
唐代,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女嬪;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唐中後期有些改動,姑不計。
宋代的嬪妃名號沒有準則,紛紜雜亂。一女子初入宮名號有:侍御、紅霞帔,再進一步,封君,如永嘉郡君、始平郡君;南宋改君為夫人,如齊安郡夫人、鹹安郡夫人、平樂郡夫人,人數及郡名不定,再由此升為才人,由才人進為美人,再上是捷妤、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等眾名號。妃一級是: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宋代的特色是人無定位,先由初級開始,隨著寵遇的增長,不停地晉級。
遼代,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這之間沒有級次。
金代,貴妃、賢妃、德妃為三夫人,其下與唐代相同。
元代對後宮女子定立名號,並無多大興趣,除皇后外,僅有妃這個名號。
明代,受元代影響,後宮女子雖多,名號僅妃一級。宮女被“御幸”後可獲得妃的名號。有貴妃、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宸妃、康妃、莊妃、裕妃等,貴妃位最高。
清代,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五級。下有答應、常在,不算正式名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