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舞

媽祖舞

媽祖舞指湄洲島媽祖元宵活動中“耍刀轎”、“擺棕轎”舞蹈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故被當地民眾稱之為“媽祖舞”。從一般意義上看,媽祖元宵節與媽祖舞“耍刀轎”、“擺棕轎”屬於傳統文化及民俗文化範疇,是民俗學、文化人類學、及民族舞蹈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本文是在筆者的歷次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撰寫,著眼點正在於藉助以上學科的研究方法,力圖以媽祖元宵節的媽祖舞蹈為門徑,揭示出此類舞蹈具有的特殊文化內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媽祖舞
  • 別稱:擺棕舞
  • 節日時間: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舞蹈
  • 流行地區:福建、台灣等地
  • 節日起源:媽祖顯靈護船,拯救海灘,宋代以後神化,得享立廟燒香祈拜。
  • 節日活動:人們邊走邊舞,圍著火堆起舞,叫做“擺棕舞”。
  • 節日飲食:媽祖宴
  • 節日意義:紀念媽祖海神
  • 設定地點:沿海地區,及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民俗介紹,表現形式,

民俗介紹

媽祖舞“耍刀轎”、“擺棕轎”是湄洲祖廟及湄洲島各行宮元宵節日初六至十八之間鬧媽祖時表演的。舞蹈表演者均系當地男性民眾。
媽祖舞

表現形式

1、耍刀轎
“耍刀轎”是在抬媽祖神像出宮的過程中表演表演隊伍由抬媽祖神像、各種陪神像的青年後生和男童,以及由驅妖避邪職能作用的“乩童”和鑼鼓隊組成。舞蹈大約表現的是“媽祖賦予陪神斬妖除惡的舉動”。
舞蹈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乩童”在沿途過程中坐在刀轎上表演。“乩童”代表神,頭戴古代將軍冠帽,身著紅色戰袍、一手拿令旗、一手持寶劍,坐在靠背、扶手、腳蹬各安三把利刀的轎上,待其坐定,由四個精悍的青年後生抬起向村子游去時,”乩童”舞蹈開始.其動作主要為:”前俯後下板腰”、“左右擰身揮動令旗寶劍”、“上起和重坐下揮旗。”無論做哪一個動作,都有一個特點,即用後背、腳、屁股用力碰撞轎上的利刀,以至於身上各處被刀割出一道道血印,表演給人以肅穆、威嚴之感,使人敬畏。
到了村子的廣場之後,由“乩童”和抬陪神的各組青年後生共同表演舞蹈第二部分。在激烈的鑼鼓聲中“乩童”與兩位持福燈籠的長老位於廣場中間,與抬各陪神的各組青年輪流面對面的舞蹈。六人一組的抬陪神的備組青年後生,以一手叉腰.一手抬轎的舞姿輪流下場,均以蹲襠步面對中央的乩童和福燈籠快速向逆時針的方向連續繞場數圈,並伴之做每二拍向上舉一次抬轎動作,繞圈的次數少則四圈、多則五、六圈,全看你的力氣和興致。舞到興奮時,場上場下一致高喊,舞蹈場面氣勢宏大,動作雄壯有力.營造出一種撼人心魄的氛圍,給人以強大的感召力。整個活動,體現出祭事性和娛樂性的融合。
2、擺棕轎
該舞亦是用來祈求媽祖賜福、驅邪。據有關資料說“該舞借用道士奉行法事時禮儀規矩的基本法步一一“禹步“(即所謂的“步罡踏斗”)”(注)。
(1)表演形式
該舞由9位執三角小旗的9—15歲之間的男童和18位抬轎的青年表演:在燃燒火堆的宮廟前,先由9位男童各執一支三角小旗,穿著便裝,在鑼鼓聲中,在前面做走、跳左右揮旗的動作,後面緊跟18位男青年,兩人一組抬著有棕絲的轎子做抬轎走步和擺轎跳步。男童揮旗和青年擺轎隊任意重複以上動作,均按照傳統規定的圖譜(注)程式進行,直至把篝火熄滅,舞止樂停。
(2)動作形態特點
男童左右走跳、左右擺旗動作分解:
第一動作:向左橫走、跳步、上弧線擺旗。
下肢動作:
節奏:3/4,稍快,3拍完成。
準備:正步位
1一:右腳向左旁走一步。
2一:左腳向左旁走一步。
3一:右腳向左旁前跳躍~大步,右腳隨即跟上。
上肢動作:雙手從左肩至右肩經上弧線擺旗。
節奏:3/4,稍快,3拍完成。
準備:雙手握旗置左肩準備。
1一:雙手執旗舉過頭,經上弧線落至右肩。
2—3:雙手執旗停右肩位。
第二動作:向右橫走.跳步.小弧線擺旗。
下肢動作:
準備:正步位
節奏:3/4,稍快,3拍完成。
1—3:左腳起做第一動作1-3拍反面動作。
上肢動作雙手從右肩至左肩徑臉前小弧線擺旗。
1一:雙手執旗從右肩起經臉前走小弧線,落至左肩。
2—3雙手執旗停在左肩位。
②男青年抬轎動作
下肢動作、節奏同男童動作。
上肢動作:雙手為抬轎動作,運動線路亦同於男童,不同之處只是在於雙手為抬轎。
從以上動作形態分解可以看出,流動作顯著特點為第一,雙手擺旗(轎)的運動走勢為弧線。第二,腳行進的斜橫線、路線於雙手擺旗的路線相反。表現出左右交錯、上下起伏、連綿不斷的運動走勢、給人一種無始無終無休止的感覺。
(3)構圖特點(圖略)
據該宮廟老藝人介紹:擺棕轎的圖譜共有16幅,形成了36朵花開,一般全舞跳下來要2個小時,傳說“這是媽祖特別喜歡觀賞而託夢生人舉辦的舞蹈” (注)。筆者在採風時看到的“擺棕轎舞”的圖形已沒有嚴格按照傳統的圖譜線路來跳,簡化多了現在表演的圖式多為橫、豎、斜線的走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