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豐富性理論

媒介豐富性理論(Media Richness Theory)由Daft &Lengel(1984)首先提出信息豐富度的概念(information richness theory),又被稱為資訊豐富度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介豐富性理論
  • 外文名:Media Richness Theory
  • 提出人:Daft &Lengel
  • 提出時間:1984
媒介的豐富度,理論具體闡述,

媒介的豐富度

媒介的豐富度是一個媒介客觀及固定的資產,同時代表一個頻道傳播訊息量及內容的能力。媒介可以根據豐富度來分類,媒介的豐富度會影響用戶對媒介的選擇、傳播的過程及其任務的結果。
傳播媒介豐富性理論指出,媒介的豐富度包括四個方面:
1)實時回饋的能力,即容許問題得到實時回響及作出修改;
2)多渠道溝通提示,如面對面接觸、聲音聲調、身體姿勢、數字、文字以及圖像等;
3)日常用語的使用,這有助於傳遞更多的概念和想法;
4)個人對媒介的關注點,即使用重點。
根據以上媒介豐富度的定義,針對傳統媒介,一些研究(Daft et al., 1987; Rice & Shock, 1990)把媒介進行了等級劃分,面對面傳播是最豐富的媒介,緊接著是電話、電子郵件、指定收件人的書信溝通、無指定收信人的書信溝通和正式的文字溝通。

理論具體闡述

就是將溝通媒介依「信息豐富度」排列,標準是依照溝通媒介潛在的訊息承載量及其能讓溝通者傳達高模糊性的訊息。
信息豐富度探討的是媒介是否具有傳輸豐富信息的能力,因而有媒介豐富性理論的產生(陳儀珊,2003)。媒介豐富性理論又稱為信息豐富度理論(information richness theory),與社會臨場感理論相似,皆偏重在組織溝通媒介選擇在「媒介特徵」取向的論述。
Daft &Lengel(1984:191)指出信息豐富度這個概念是從Weick(1979)與Galbraith(1973)的觀點所發展,將組織工作整合為兩項信息任務類型:
1)模糊性(equivocality)的減少
2)充足信息量的處理
此理論是說明組織如何達到對於信息量及模糊性減少的需求,亦即當組織中的成員在選擇溝通媒介時,會依據媒介所承載的信息量與欲處理之工作特性(模糊性)適當與否作為選擇的依據。
組織成員在處理信息時會受到模糊性(equivocality)與不確定性(uncertainty)兩個因素影響其媒介選擇行為,模糊性是指情境或訊息是模稜兩可的,不確定性是指傳播雙方在訊息上的缺乏所導致(Daft &Lengel,1984;Trevino, Daft &Lengel,1990),因此,人們面對不同的訊息內容與溝通目的,為了減少不確定性與模糊性,會有不同的媒介選擇。Daft &Lengel(1984)將「豐富性」(Richness)定義為媒介潛在的信息承載量,並將溝通媒介依照信息豐富度排列,如下圖3-1所示:
媒介豐富性理論
Daft &Lengel(1984)指出豐富度較高的媒介是利用多重線索(multiple cues)、回饋與多樣化的語言(high variety language),讓人能夠彼此明了並達成共識在有關於困難的、無法分析與衝突性較重的議題上,因此管理者會使用面對面溝通的溝通方式來處理困難、模稜兩可的議題;相對的,豐富度較低的媒介適合在組織例行事務等溝通活動的使用,例如文書工作、規則與計算機輸出檔案等是能夠準確且有效率地傳送非模糊性的訊息,亦即是較明確、容易了解的訊息。
Trevino等人(1990)以為傳播媒介是屬於豐富(rich)或貧瘠(lean)的媒介,是視其利於分享意義的能力,以下四個面向為媒介豐富度層級的衡量標準:
(1)立即回饋能力(the availability of instant feedback)
(2)傳送多重線索(transmit multiple cues)
(3)使用自然語言(use of natural language, rather than numbers),可表達訊息之微妙處
(4)媒介個人化程度(the personality focus of the medium)。從以上的衡量標準並對照下圖3-2,可知面對面溝通被視為是豐富度最高的媒介,其次是電話、電子郵件、個人化紙本檔案(書信、筆記、備忘錄),最後是非個人化紙本檔案(檔案、報告、公告)。
面對面溝通可以有立即回饋、並且傳送多重線索,像是非語文的訊息(表情、聲調、肢體語言等),且使用自然語言,是高個人化的媒介,訊息是能立即地被調整、修正與加強的,因此是豐富度最高的媒介;而電話溝通與面對面溝通最大的差異在於電話傳達的非語文線索是較面對面溝通來的少,像是眼神接觸、肢體語言等視覺線索(visual cues)是無法提供的。電子郵件系統是使用自然語言,雖然回饋訊息的速度很快,但是並非是立即的回饋,且缺乏聲調等非語文線索,雖然有語音信箱系統可供選擇,可傳遞聲音線索,但是仍無法提供直接的互動。個人化紙本檔案雖使用自然語言,但是提供的非語文線索相當有限,回饋的速度也相當慢。非個人化紙本檔案像是公告以及數字性報表,是豐富性最低的媒介,因為其使用非自然語言,是比較制式化的,訊息提供的非語文線索很少且回饋速度緩慢(Trevino等人,1990)。
【圖3-2】媒介豐富度階層圖
媒介豐富性理論
資料來源:Trevino, Daft & Lengel,1990,P.76,Figure 4.1
比較圖3-1與3-2可知Trevino等人把電子郵件這項以計算機為中介的溝通媒介加入媒介豐富度的排序中,其豐富度是僅次於面對面與電話溝通,然而,這樣的排序並非不變,只是提供一個概念,因為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人們所使用的溝通管道也日趨多元,像是透過MSN,傳播雙方可以透過簡便的裝置(網路攝影機、麥克風),就可以達到近似面對面的溝通,或是利用行動簡訊、電子布告欄溝通等。
從媒介特徵取向的觀點,我們可知不同的溝通媒介具有不同的訊息承載量,人們可依溝通事由來選擇溝通媒介。更進一步地說,同樣是從媒介特徵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選擇溝通媒介是會考慮到互動性控制(interactional control),O’Sullivan 根據印象管理模式(impression management model)的概念,指出人們會嘗試控制自己呈現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在使用溝通媒介時,也會藉由媒介來幫助管理自己在他人心中形象的呈現,也就是透過媒介所提供線索並管理自我相關信息的交換(O’Sullivan,2000)。不同的溝通媒介會提供不同信息傳送能力,人們可以依照其媒介特徵來選擇欲透露的線索。因此O’Sullivan (2000)更進一步提到人們會使用豐富度較低的溝通媒介來傳達較為尷尬、難為情的訊息,藉以避免或消除在面對面溝通時預期對方可能會產生的負面反應,透過異步的溝通媒介,溝通者更可以策略性地掌控「在何時回響」或「該如何回響」對方的訊息,亦即人們依媒介屬性選取不同的溝通媒介,來管理自我信息的傳遞與交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