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西沖

婺源西沖

婺源縣思口鎮西沖村位於婺源縣西北部,距今婺源縣城紫陽鎮約20公里,這裡青山聳立,綠水環繞,田園優美,適宜居住。西沖村現有138戶、561人,90%以上的人口均為俞氏。全村現有房屋85幢,其中清代建築40餘幢、且保存完好,此外還有新安第一泉——吳王井、長生泉、石壁井、八隻坎、乙召齋書屋、范相公廟、關帝廟、入雲松等古蹟和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婺源西沖
  • 外文名稱:xichong
  • 行政區類別:婺源縣
  • 所屬地區:贛東北
  • 下轄地區:讀屋泉村 汪村 
  • 政府駐地:西沖村委會
  • 電話區號:0793
  • 人口:現有138戶、561人
  • 著名景點:婺源墅家墨娑
  • 景點:吳王井、長生泉、石壁井
簡介,歷史,風景名勝,

簡介


西沖俞氏宗祠西沖俞氏宗祠
西沖村於南宋瑞平年間(1235)由俞氏十六世祖世崇公遷於此地,至今有770年歷史。《西沖俞氏宗譜》記載,始祖俞世崇遷此時,正是因為“獨愛西谷山環水抱,有田園之美,無市井之嘩,愛築室於斯,聚族於斯焉”。明清時期,受縣內經商風尚的影響,西沖外出經商者眾,80%以上人家都有外出於南京、上海等地經商為營。他們在經商致富後,大多能能憑藉豐厚的資產,大力獻田辦學、捐建橋路、賑饑救災、樂施公益,有力地推動了村莊的發展。
(一)空間布局總體概況
村落山環水繞,四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整個村為“品”字形建築,山取其羅圍,水取其回曲,基取其磅礴,址取其蕩平。山峰環繞,古樹參天,六水朝西,三峰拱北,南屏繞翠,西谷藏煙,左廟傳鐘,甘泉獻醇,花朝鳥語,月夜溪聲。西沖古建築房屋都是清代有200多年以上房屋,現在仍有26幢有人居住,古代房屋建造面積大,分為正屋、余屋、客坐、書院。全村房屋坐北朝南,陽光充足。村頭至村尾全長850米的道路,全為青石板鋪就,溪水從一側流過,梅、柳、桃三樹依岸而立,繪就一道嬌美的風景。
(二)主要古建築及歷史文化
古祠堂——西沖村的古祠堂較多,現保存較好的有職恩堂、耕心堂、敦倫堂。西沖俞氏大宗祠(敦倫堂)是清代嘉慶六年(1799)建築,坐北朝南,建築面積三畝多地,約2000多平方米,是24世祖德宗公祠。敦倫堂的大祠隔牆另有節孝祠、余屋等,其中正梁高達一米多,雕梁、畫柱、石板、門坊、牆腳都整齊美觀,正堂、下堂的大方石柱避面為圓形,正堂下側戲台有四門出入,過去稱北門出城全縣第一個好戲台。以前做戲的戲子自包場,自賣戲票,每次演戲都數天,甚至半月。大祠門口兩旁大旗桿石八隻,全村大旗桿石共有十二隻。大祠餘屋有魚塘,吃、喝、洗、曬概不出門。魚塘有個出口洞,高二米,寬一米多,有幾十米長,可以出洞上山,可見古人在大祠防避工作上構思巧妙。
古民居——村落中,粉牆黛瓦的明清古民居,錯落有致。村民世代居住的房屋,建築形制多數與婺源其他古宅相同;少數幾幢,卻比傳統的三進住宅多出一進,而且在這第四進的屋內砌築精巧的魚池。如此建築形式,在婺源農村稱得上獨一無二。
古廟宇——按《西沖俞氏宗譜·宅基圖》記,村水口原有一座泗洲廟,但早已毀得片瓦無存。村東的相公廟,也已殘破不堪。倒是村中的關帝廟,整幢建築至今較好地保留了下來,就連門前以石柱和大石板卯榫成的護欄,都完整無缺的直立著。關帝廟得以保存,或許是由於古代把關公作為能鎮祛一切禍崇的伏魔大帝;可以保境安民有關,因為這類建築是最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願望,為百姓日常所迫切需要的。
古交通標誌——在西沖的村中央,有一塊刻有“大路轉彎”四字的青石,鑲嵌在農屋拐角處,該石長155厘米,寬35厘米,厚17厘米。該農屋建於清康熙年間,表明這古通標誌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古文化——歷史上,西沖對文化教育比較重視。光緒《婺源縣誌》載:清道光丁未(1847),西沖曾與鄰村合建了一座“開文書院”。此外,另設有家熟“乙照齋”和“養余書屋”,嘉慶癸酉科欽賜舉人戴駱曾至書屋,有《嶺前聽讀》詩云“書聲何處韻悠然,靜聽由來在嶺前。志切常書偉略,功深林石誦遺篇。熒燈不厭三更讀,鵬路爭夸萬里連,桃李幸多佳子弟,公門叢立羨翩翩。”在《婺源縣誌》中,記述了幾位西沖的文士,如清人俞恩錫,他工刻竹、石,著有《蘭花詩》、《味腴軒詩稿》、《環溪垂釣》、《論世臆說》數十卷。另有書畫家俞肇基,“能文善畫,工書法,精篆刻。”還有隱士俞朗仙,他“超敏絕俗,耽吟泳,諧音律,樂琴書,吹竹唱歌,悠悠然自得。精製印色,工鐵筆,不慕榮利,……凡鐫器,均署名星江漁隱。
村水口有相公廟水口亭、水口全是千年大古木、水口亭外進上橫匾寫著“六水朝西”四個大字,里向亭上橫匾四個大“三峰拱北”。
還有一個經館,古香院私塾,學到老私塾。都在60年代前破壞。
羅扒嶺有一雲松大古木,高40多米,胸徑7.5米。還有湖田山千年楓樹4株、柏樹1株,這裡如有一座風景亭、面對南山層層綠,桃花、梅柳渡村州。
西沖村一般人家樑上花枋除吉祥圖案外,還雕刻有犁、耙、耖。說明這裡既是書鄉,又是茶鄉,也是魚米之鄉。西沖每年正月十三、十五、十八、十九迎燈四夜、共有4個燈會,花燈、有燈球、花藍、牌坊、鯉魚跳龍門,七層塔等。

歷史

這個偏遠的山區村落,是叱吒一時的徽州木商世家——西沖俞氏故里。明清時期,隨著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木材的需要量也非常巨大。在江南地區,木材最主要的經營者是徽商,木材貿易是徽商貿易的四大主要行當之一,而且徽州木商則多為婺源人。民國時人陳去病的《五石脂》指出:“徽郡商業,鹽、茶、木、質鋪四者為大宗。茶葉六縣皆產,木則婺源最盛”。光緒年間的《婺源地理教科書》也指出,“實業者,交通之勢力也,本境以茶、木、墨三種實業為交通勢力,茶葉運於上海與漢口,木排泛於楊子江上下及浙江一帶,墨銷售於二十三行省,所至皆開行起棧,設店鋪無數,鄉人食其利益矣。”
西沖俞氏正是在此背景下興起的。徽州俞氏在明末刻本《新安名族志》中的排名,僅次於程、鮑、方、柯之後,名列第五,說明在徽州的分布之廣、人數之眾。據稱,俞姓源自姬姓,為周文王后代。公元814年,俞沅為躲黃巢之亂,從宣城遷歙縣篁墩,其孫俞昌又南移至婺源長田。俞昌之後文字輩十八人,分居婺源各地,形成著名的婺源俞氏十八派,西沖俞氏即屬積之長子文遠一脈,原居婺源城南,稱縣市派。南宋末年,16世世崇公(1235-1312),因“獨愛西谷有山水之樂,無車馬之喧,有田野之饒,無囂塵之擾,遂於斯家焉”,從縣市遷徙至此,是為俞氏西沖始祖。因居址處於六水朝西的山谷平地上,故取名西谷。不久,村落逐漸形成,開闢了一條從今思口鎮龍山鄉通往景德鎮的山路,西谷扼守隘口,故改名為西沖。七傳至23世兆友,生有二子,長閨德、次德宗,因居處分別在西沖的村內和村外(以水口為界),遂分為里房和外房,里房逐漸衰弱,且大部在清初外遷至今婺源縣龍山鄉沾港俞村,而外房德宗公世系漸行繁盛:“我族自世崇公,西谷卜居,越九傳而至德宗公,枝茂實遂而熾而昌,八世之後人鹹目蕃衍莫京矣。人文鳳起,瓜瓞蟬聯,前則遙遙可繼,後則繩繩可續”。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成就了清中葉以來西沖俞氏木商的繁榮。
在德宗(1445-1477)生活的時代,為後代積累了大量土地、魚塘和房屋等產業。德宗公的曾孫輩從第28世希字輩開始(28-39世排行依次為希廷宗文士俊本光明崇仁日),始分七大房派,即希灝公房、希學(左氵右學)公房、希治公房、希滃公房、希溶公房、希洸公房、希瀚公房,其中以希滃公房人丁最為繁盛,而且該房支也誕生了最多的成功木商。
西沖俞氏可以確認為最早的商人是28世俞希治(1558-1609),活動時期是明代中後期的萬曆年間,此時江南的商品經濟已經獲得極大發展,也正是徽商馳騁商場、服賈江南吳楚的鼎盛時期,因此俞希治“販木游吳越,轉彀所至,樂與諸豪長游雅,以然諾取重,居息日贏,田連阡陌,事父母孝,齎用無所儉,於親居喪,毀瘠竭力以襄大事,卜兆本里張銃之麓。”以經商所得資本,購置田產、為父母營葬。希治之父金瓊的職業是“力農”,從農人向商人的轉化過程,必須付出巨大的艱辛,希治本人曾說:“以田人子起賈豎,中不得比一逢掖,幸而曰喪、曰葬,婚子鞠孫,近而一家次第就近,何必榾榾然遠為殿陛彝鼎物哉?”此言雖為自慰之語、表明其怡然自得的心態,但同時卻也掩飾不住對經營商業、由農轉賈的嚮往。民國丙寅年(1926)續修《星源西沖俞氏宗譜》所收入的活動在明代的俞氏商人,僅止希治一人,究其原因,乃是此時俞氏家族的人口蕃衍尚屬不盛,故而經商之風並未蔚然成風。
繼希治之後,陸續有俞氏子弟外出經商。清代乾隆初年,西沖俞氏湧現了更多的木商,包括31世文志、32世士嵩、士巍、士端、士榮和33世俊字輩多人,均為希滃公房。這幾位木商中,最為成功的是俞士榮(1723-1784)。士榮之祖宗鵾公,出身農作之家,尚未外出營商。士榮之父文誴,一生的主要活動依然是“服田力穡”,“以方寸良田,培植苗裔滋長發榮,雖千萬頃不為易。”這種以力農之家積累原始商業資金,經歷了數代人的奮鬥過程。可是這種保持耕讀持家的狀態,到了第32世士榮一輩,得以徹底扭轉,因為士榮已經轉化為一名成功木商。俞士榮中年游業江湖,取與然諾,較然不欺,而持己接物,樸素自安,人鹹以篤實君子目之,釋爭端、修橋路,不惜解囊,遇事緩急,輒量力而為之經紀,在金陵經商地取得以誠信獲得了廣泛的聲譽。士榮生有六子:俊祠、俊禮、俊襜、俊祹、俊祊、俊裕,分別繼承了父親的家業,均為顯赫一時的金陵大木商。
乾隆年間,西沖俞氏子弟得以奮志經營、展露商業才能,同當時全國範圍內商品經濟大發展的社會氛圍密不可分。道鹹年間的婺源人追憶這個時期的商業繁榮及其帶給婺源人的實惠時,都津津樂道其盛況。婺源東鄉曉起的大木商江鯨(1736—?)之子、增貢生江南春(1788—1856),在追憶其父生平時說:“斯時也,木業正隆,浙閩交遊,鹹為制錦,堂構一新,四壁輝煌。”(鹹豐年間鈔稿本《靜寄軒雜錄》,江南春撰,復旦大學王振忠教授蔵)。西沖所經歷的發展過程,恰好也是婺源一邑的縮影,“乾嘉以來,士奮於學,農勤於野,商賈牽車遍都會,盛哉稱富庶焉。”《西沖俞氏宗譜》卷十四《傳文》收入第33世子孫共22人次,可以確認為木商身份者,竟達20人次之多,他們多經營“吳頭楚尾”,將貴州、湖南等地生產的木材,綑紮成簰,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抵達金陵上新河,然後發售江南各地,從事長途販木生意。第34世本字輩共15人次,均為木商,他們往往“侍父服賈金陵”、“從伯叔昆季服賈金陵”。本字輩以木業為主要行當,乃是因為32、33世兩代人已經打下了經商的基礎,他們繼承發展。比如士榮之孫、俊禮之子俞本仁(1762-1843),“嘗語子孫曰:‘吾祖父艱辛創業,積累數世,使吾與汝得有今日,雖復兢業自持,猶恐隳前人業,而顧枕安樂、縱奢侈,日徵逐於酒食聲色之場,無論玩時溺志,無以自立,又奚以仰對吾祖吾父耶?且不見富家之子,履厚席豐,不數歲而中落,非其人盡不才也,亦好逸好奢之一念,有以取之,是豈不足為吾與汝鑒哉?’”可見,不墜祖先產業、發揚祖先經商的傳統,依然是俞氏34世子孫的重要選擇。第35世光字輩共19人次,明確指名為木商者6人次,加上“服賈經營吳頭楚尾”、“服賈金陵”、“生理金陵”者,從木業者之數當更多,或者本人先在金陵“諳練生計”,未幾“去金陵而改圖粵東茶業”,或者“奉父木業、後由木業轉而業茶粵東”,或者本人“設屯浦茶莊”,或者祖父、父相繼以木業起家,其本人則因為當時“上海初通商埠、諸兄以業茶往來期間”,也投身茶業。收入《宗譜》卷十四《傳文》的第36世明字輩共15人次,明確為木商者僅2人次,茶商3人次,藥商兼醫生3人次,可見西沖俞氏商人從經營木業開始,積累了原始資金,在時代的風雲變幻中不斷把握商機,對經營行當加以適當的靈活變動,獲得了巨大的資金,從而反哺了村落的發育。而且這個經商的過程是從未間斷過,數世相沿。以希滃公房文誴公支為例,從32世士榮起,迄至38世,均有多人從事木業經營,堪稱地道的木商世家。
直至生活於民國時期的第38世,依然有俞氏子弟經營木業,旅滬的俞仁耀(1896-1989)就是一位成功的徽州末代木商。他屬希滃公房文誴公支士榮公次子俊禮公下的世系,33世俊禮子營父業,接管金陵木業,傳給34世本仁和本仲,35世光治經營木業,36世明迢在經商之外又精通文墨、兼習歧黃,明迢生子崇法,崇法本人在西沖村中心的八隻坎開設雜貨鋪,其子仁耀先隨父學習掌店,後隨兄到上海學木。仁耀次子俞昌泰(1933-)先生這樣追憶其父親的經商事跡:“子良我的父親,八歲在鄉下私塾三年,十一歲進雜貨店(八隻坎)學徒六年,十七歲務農四年,二十一歲到上海,在陳家渡(北新涇)達亨昌木行學徒三年,二十四歲於曹家渡裕豐木行和源昌盛木行(婺源人俞子標為老闆)就職,七年後該行虧損歇業,三十一歲同金紹香一股、劉瑞昌與張玉清合一股,各出資一千銀元,合股開設協泰祥木行。經股東們同舟共濟,齊心協力,業務得到了空前發展,擴大了的協泰祥,已不滿足於本地市場,派張玉清去常州與當地李姓經理開設協大祥棉布號,劉瑞昌赴康腦脫路(現康定路)主持協和木行,父親則仍在本行坐鎮,以後又抽資金和別人開設協義木行。十二年後(1939年),完美與和諧的局面,終於出現了裂紋,日本侵略和百業蕭條,加深了裂痕,最後只能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就在這時,父母用拆股的錢,回鄉置了十一畝田,原意是為了養老,卻不料此舉為下代埋下了禍根。三年後抗戰勝利,父親又返回上海,獨資在原地(梵航渡路,抗戰前稱極司非爾路1466-1468號)開了協泰祥良記木行,時年五十一歲。1956年公私合營,1962年退休時已六十七歲了。父親為人誠信,工作踏實,理財清晰,處世嚴謹,受人尊重,投其門下學徒者,先後有孫開濟、王茂林、金鎮中、吳烈華、錢雲清、孫開趣、戴昌龍、王鑑湖、俞開創等不下十人之多。

風景名勝

一代美女西施魂斷婺源西沖
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著沉魚落雁之資,傾國傾城之貌,在勾踐滅吳過程中,越王給吳王送去西施等美女財寶迷惑吳王,最終創造了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蹟。西施,對於吳國是紅顏禍水,對於越國卻是愛國英雄。
無論後人如何評說,但大家最為感興趣的是,越王滅吳後西施的命運又將如何呢?傳說有數種版本,有傳言吳王自殺後,西施發現自己深深愛上吳王,就跳河殉了情。另一種版本是,越王想納西施為妃,被范蠡看穿,而范蠡本就對西施有情,且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鳥獸盡,良弓藏”的道理,他深知越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共享樂,就悄悄帶著西施乘一條小船離去,四處週遊。
但范蠡和西施最終的歸宿在哪呢?傳說,范蠡帶著西施想找一片世外桃園,與青山為伴,臨水而居。終於,在遊歷了許多國家後,他們發現了當時的吳楚分源地是一塊寶地,也就是現在的婺源,山清水秀,秀美之至。范蠡心想,這仙境也不辱沒了西施的絕代芳華,就落了腳,還給此地取名“西谷”,其後人因覺得地名中無水,就改名稱“西沖”。也就是現在的婺源縣思口鎮西沖村。
村中有一座“相公祠”,傳說就是當時范蠡改名陶朱公,出門經商,西施因思念相公,盼其歸來,就修建了這座“相公祠”。只可惜一直到最後西施香消玉殞,都沒有等到范蠡歸來,但西施和范蠡的後人就世世代代居住於此。
村中還有幾口泉,相傳也是當年范蠡和西施開鑿的,極有靈性,比較有名的一口叫“開竅泉”,一口叫“不老泉”。傳說村中有一個讀書人想考功名,可不管他如何懸樑刺股地苦讀,就是考不上,有一次,他考試前,口渴了,就飲了路旁的泉水,結果考中了進士。村里人都說是范蠡顯靈,助其高中,最後這口泉就被叫作“開竅泉”。村里許多考生考試前都要喝“開竅泉”的泉水,所以村里出了很多名進士。
村里除了有多名進士外,還有許多百歲老人,依然是鶴髮童顏,健步如飛。傳說他們是常年飲“不老泉”,也就是當年西施飲用和洗漱的泉水,村里人都說是西施顯靈,所以凡飲此泉水者,皆可遠離百病,青春永駐。
無論西施和范蠡的傳說是真是假,但西沖村的村民至今都保存著逢年過節到相公祠朝拜兩位先人的習俗,他們都過著富足幸福的生活,並且將這個傳說一直流傳下去!(張詩童)
墅家墨娑西沖院
墅家墨娑西沖院,始於1822年的古徽州民居(“正和堂”)墅家墨娑西沖院文化度假別院,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斑駁的牆面,搭配著青山綠水,碧天白雲,剎那間如置身山水畫中;木製的長廊,精美的木雕,古舊的窗欞又仿佛回到了那些舊舊的年代,讓人沉浸不知自拔……
古舊的祠堂處處散發著歲月的味道,殘留著年代的印記,卻不必擔心條件簡陋。紅色的掛燈,明亮的光線,碧綠的植物,現代化的硬體設施,被巧妙的安排在舊宅之中,讓人既可以感受古風,古韻,體驗古老文化,又能夠舒適生活,盡情放鬆。
每一間房都有著自己的味道和主題,色彩的變化讓人忍不住想到每一間流連,來自希臘有“睡眠之王”美譽的床品鬆軟如雲;房內獨立的衛生間設施齊全,乾濕分區,電動按摩馬桶,實木的浴缸為您打造最舒適的生活環境。電動的天窗簾,讓人在夜晚觀星,與午間享受陽光。
門外,舒適的躺椅,吊床隨處可見,碧綠的荷花池畔,荷韻無限,閒暇時,撐一隻竹排,支一垂釣桿,置身清雅荷旁,微風習習,荷香浮動。心靈,剎那間安靜,靈魂,瞬時與林間飛舞。
在這裡,享受免費的咖啡、酒水,品嘗當地最天然的綠色農家小菜,享受最熱情的服務,體驗最地道的鄉村生活。墅家墨娑,婺源西沖院子,為所有喜歡安靜,渴望溫暖的你提供最愜意、最舒適、最輕鬆的“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