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甲路紙傘製作技藝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婺源甲路紙傘製作技藝
  • 主題詞:傳統技藝,婺源甲路紙傘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南宋時期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婺源紙傘製作歷史悠久,相傳起源於南宋時期。其尤以婺源甲路所產紙傘最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傘”之譽。康熙年間所修《縣誌》即已將甲路傘列入《貨屬篇》。民國二十五年(1936),“甲路紙傘”被選為國際博覽會展品。婺源紙傘製作工序全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獨特,綜合套用了力學、材料學、機構學原理。製作技藝古樸,造型美觀大方,運用活動的節點替代固定的節點結構,鑽孔穿線的連線與竹銷釘連線配合,並套用楔配合自鎖機構來鎖定展開結構。

歷史淵源

婺源制傘歷史悠久,有據可考可追溯到南宋時期,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南宋丞相馬廷鸞(婺源縣甲路村張氏女婿)逸居甲路時,從京城帶回一把油紙傘。從此,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制傘,且做出名氣,成了江南傳統名牌產品,康熙甲戌年(1694年)被列入《婺源縣誌》“貨屬篇”,也隨著徽商的足跡走遍長江流域。1936年在國際產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清末甲路制傘藝人張龍盛最為出名,相傳一直沿用的竹製傘鍵(俗稱:虎尾鍵)系他發明。民國時期傘面畫師張祖漢畫技傳神,形象逼真,民間以收藏其所畫之傘為榮。
附:傳說,康熙年間,婺源(隸屬安徽)徽戲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訪江南,正趕上露天戲台看戲,不巧天下起雨,前排有人撐傘擋住了後排人的視線,性急的頑童就用石子擊打。石子是擊中了雨傘,然反彈出來,打破了旁邊的一把雨傘。康熙皇帝覺得奇怪,即刻叫人打聽。結果:完好無損的是甲路產的,而被擊破的那把產自它地。從此,“甲路傘,甲天下”便傳開了。一時間甲路傘便隨著徽商的足跡走遍了長江流域,漂洋過海,成了歷史名傘。當時,民謠唱道:“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

基本內容

製品與相關作品:婺源紙傘的代表作品有大紅油紙傘、民間龍鳳紙傘(鐵皮刮畫)、民間花紙傘等。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又開發出青花傘,絲綢傘、剪紙花傘等多種品種。婺源紙傘的主要工序有:選材-鋸竹-刨青-劈條-削骨-鋸槽-鑽孔-鋸葫蘆(傘軸)-串葫蘆(組合)-蒸煮-暴曬-裝柄-裝鍵-繞傘圈-裱傘-糊傘邊-繪畫-收卷(整形)-穿飾線-上桐油-套把-結頂等。其中書繪圖案,亦即中國傳統書畫之一,類似扇面書畫。

基本特徵

甲路油紙傘用料純正,精選上等竹木、優質絲綢、皮紙、桐油、柿油等製成。主要工序為削傘骨、鋸葫蘆、組合傘架、煮曬傘架、裝傘鍵、裱皮紙、傘面題畫、修卷傘頁、漆桐油、穿飾線、套柄錘和結傘頂,共有近三十道工序。紙傘傘面畫有精美的花鳥、仕女、風景等圖案,美觀輕便、古樸別致,晴雨相宜,是經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

主要價值

傘麵皮紙吸墨性強,類似書畫宣紙,藝人於其上題詩作畫,寄情寓意,讓婺源紙傘在實用之外更增添了審美情趣,不僅晴雨相宜,經久耐用,而且美觀輕便、古樸別致,甲路紙傘融實用價值、工藝價值與文化價值於一身,既是精緻的工藝品,又是精美藝術品,有較高的欣賞收藏價值。。

瀕危狀況

近代以來,受機械製造雨傘的影響,以及油紙傘做工較繁雜、價格相對較高等原因,油紙傘日益淡出市場。到上世紀90年代,甲路原有的油紙傘作坊幾乎全部消失,傳統油紙傘的製作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保護和傳承。另外,油紙傘所用的原材料多數偏緊缺,其中的油柿樹處於瀕危狀態,搶救保護工作勢在必行。

保護措施

為了搶救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人戴根盛思向鄉書記匯報紙傘,鄉里同意借給戴根盛5000元啟動資金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則組建工廠,恢復這一傳統技藝。拿到啟動資金後,戴根盛立即組織了4名做油紙傘的老藝人,日夜加班加點趕製了500把傘。做完後又輾轉乘車將紙傘運到杭州,並找人代銷。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後,代銷點打電話過來進貨,杭州的市場慢慢打開。此後,他又帶領員工轉戰蘇州,市場越做越大。2003年,戴根盛借了幾十萬錢將傘廠從政府買下來,並按照市場需求不斷改進工藝,豐富產品種類。戴根盛通過創新產品,積極開拓市場,終於使企業走出了危機。2012年,甲路紙傘廠產量達30多萬把,產值超過300萬,工廠的員工達到150多人,很多員工在學得甲路紙傘製作工藝後又自主創業,帶動更多的人學習和傳承油紙傘製作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