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江風光

《婺江風光》是趙松庭創作於1959年的一首笛子曲。樂曲以浙江金華地區民歌為素材,描寫婺江兩岸欣欣向榮的景象,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曲調富有鄉土風味,該曲演奏時一般採用“排笛”的方法,通過廣闊的音域效果達到情景交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婺江風光
  • 作者趙松庭
  • 時間:1959年
  • 性質:笛子曲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社會評價,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該曲創作於1959年,定稿於1963年,1964年首次登台表演。 1957年,趙松庭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以他的樂曲和具有創新技巧的演奏,令140多個國家的青年代表為之傾倒,人們驚嘆:“這箇中國人一根笛子就頂一個交響樂隊。”可是,從莫斯科回來,他被加上“笛子指揮黨”的罪名,被錯劃為“右派”,送到農村勞動。這期間,趙松庭每天堅持練笛,並寫出了《歡樂的山谷》、《婺江風光》等名曲。全曲感情積極向上,描繪了婺江兩岸恬靜、秀麗的江南風光,寄寓了趙松庭先生對家鄉山水的讚美之情,表達了對生活、對家鄉一往情深的摯愛。

樂曲賞析

全曲由引子、慢板、快板、散板組成。樂曲開始是17小節由曲演奏的引子。它自由、遼闊、明亮,猶如一幅秀麗多姿的婺江水墨畫,充滿了寧靜、甜美的氣氛。演奏時應注意引子中漸強、漸弱的處理。另外,循環換氣及打營、顫音的運用也很有特色。其矮的慢板段落幾乎沒有使用任何技巧,抒情、柔婉的旋律,描寫了恬靜、水波粼粼、江天小舟的婺江風光。當樂曲進行到8小節後,突然換用了高八度的小梆笛演奏,猶如從遠處飄來的陣陣山歌聲,顯得格外清新、悠揚。隨後又換回曲笛演奏。音色的對比,給人無限的遐想。用小梆笛演奏的快板旋律,歡快、活潑,抒發了愉悅、興奮的情緒。轉調、緊伴慢吹的手法,節奏的多變,都使得音樂更富有撰次,表達了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最後,樂曲進入了用曲笛演奏的散板段落,它是引了的再現,令人回味無窮。
婺江風光曲譜婺江風光曲譜

社會評價

1964年。趙松庭先生在上海之春演奏此曲時,曾引起了轟動。音樂家李凌先生還在《文匯報》上發表了 題為《吹情》的評論文章,對該曲予以高度評價。
該曲採用了“排笛”進行演奏,豐富了笛子曲演奏技巧。六十年代,為豐窩竹笛的表現隧力,趙先生設計了“排笛”這一新的演奏形式,即將短笛(G調梆笛)、梆笛(F調梆笛)、曲笛(C調曲笛)捆綁在~起演奏。它的好處是音域可擴展到三個八度以上;音色可有更多的選擇,並可根據樂曲需要更換笛予;簡便易行。不需要改變琢竹笛的演奏指法及構造,等等。

作者簡介

趙松庭(1924~2001),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東陽人,曾任浙江藝術學校(現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名譽校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南派笛藝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藝創始人,被譽為“江南笛王”。九歲學吹竹笛,上海法學院肄業,曾任東陽中學縉雲師範學校音樂教師。建國後,歷任解放軍第二十一軍文工團團員,浙江省歌舞團演奏員,浙江省藝術學校教員、藝術指導。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風光》等。著有《橫笛的頻率計算與套用》、《溫度與樂器間準問題》等。趙松庭先生的笛藝雖然來自民間,未進過音樂院校,但他的文學修養與科技知識相當淵博,因而教學的系統性,科學性較強,教材的編寫也相當簡明扼要,結構嚴謹,門下弟子成才率甚高。趙松庭為了弘揚民族音樂,不辭辛勞,四處奔波,是一位踏踏實實耕耘於民族樂壇的實幹家。
趙松庭先生趙松庭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