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羅瓦金剛唐卡

威羅瓦金剛唐卡

威羅瓦金剛唐卡所繪主尊為藍色單身,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左展立於蓮花台上。威羅瓦金剛作為父續本尊之神格意義略為:明了修行成佛之道,徹悟十六空性,自性與空樂無別,成就殊勝與共同兩種悉地,諸障滅盡,般大涅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威羅瓦金剛唐卡
  • 出土地點:北京
  • 所屬年代:18世紀
  • 材質:布本,設色
簡介,象徵,唐卡簡介,工藝製作,分類,藝術特點,內容,唐卡分類,大小,

簡介

通高57cm,寬46cm,畫心縱28cm,橫22cm。清宮舊藏。
威羅瓦金剛唐卡

象徵

其造型為藏傳佛教造像中象徵主義套用之集大成者:如九頭表九部契經。主首為牛面,代表降伏閻王;上生雙角表佛法之真俗二諦;最上一面慈和,為文殊本相,余首猛相,表鎮伏諸魔;赤發上豎表般若涅盤果位。三十四臂,手中各持法器,亦均有宗教象徵意義,如左右第一對手高舉握象皮,喻無明已除;第二對手右持鉞刀,左捧盛血顱器,示無上法喜等等。而三十四臂加上身、口、意三者,則共同表示三十七道品,即八正道、四精進等三十七種成佛之道。十六足,象徵十六空勝,右八腿屈,足下踏男人形、水牛、黃牛、鹿、蛇、狗、綿羊和狐狸,總示八成就;左八腿伸展,足下踏鷲、梟、鴉、鸚鵡、鷹、鴨、雞和雁,表示八自在清淨。在八獸與八禽之下還有梵天、帝釋等諸天神祇,分別象徵善靜、發展、威勢、鎮伏等“四業成就”及四妙樂。畫幅天界中繪黃文殊菩薩,左右畫大威德金剛法諸傳承師;下方所畫三尊皆威羅瓦金剛之異相顯現。
此唐卡之畫風及裝裱均有內地特色,背面有白綾簽,上墨書漢滿蒙藏四體文字題記,漢文為:“乾隆四十三年閏六月初一日,欽命章嘉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利益畫像陽體威羅瓦金剛。右一”。

唐卡簡介

唐卡系藏語,意為用彩緞織物裝裱成的捲軸畫,具有鮮明的藏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西藏繪畫藝術的一朵奇葩。
唐卡是公元9世紀前後,在壁畫的基礎上興起的一種繪畫藝術,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這是西藏繪畫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唐卡畫派大致先出現門當和青孜的兩個不同的派別,後來前藏、後藏和西康地區各有特點的畫派也相繼形成。此外,還有專門模仿內地和尼泊爾畫風的漢風畫派和尼風畫派。這些不同風格的畫派,促進了唐卡藝術的發展,形成了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的局面。

工藝製作

唐卡大多是在布面、絹面和紙面上進行彩繪,先勾勒輪廓,再用各種對比色填充和暈染。在藝術上,畫人物、佛像,筆精而有神韻,形象栩栩如生;畫走獸花鳥,則精於勾勒,注意著色,姿態生動,配奇石山景,峰巒峭拔,氣勢雄偉;畫宮殿樓閣,則多運用界尺,加以襯染,格調穩重,取景布置,視野廣闊,運用鳥瞰全局和散點透視的手法,把遠近景物組織在同一個畫面里,而各組景物又都有它自己的透視關係。此外,還有許多刺繡、織錦、緙絲和貼花唐卡,構圖嚴謹,花紋精緻,色彩絢麗,富有強烈的裝飾性。
唐卡的題材是多方面的,有取材於西藏歷史和生活習俗的歷史畫和風俗畫,也有反映天文曆法和藏醫藥科學的。但西藏唐卡主要內容則是反映宗教這一主題的。即使是描繪歷史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唐卡,也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作為宗教文化的藝術精品,卻為我們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

分類

藏族是中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又是藏族文化中著名的一種宗教(佛教密宗)藝術品。它是用彩緞裝裱而成的捲軸畫,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
布面唐卡:是先將白布繃在木框上,塗上一層膠質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後勾勒作畫。
刺繡唐卡:是用各色絲線繡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樓閣等均可刺繡。
織錦唐卡:是以緞紋為地,用數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
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貼上在織物上,故又稱“堆繡”。
緙絲唐卡: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樓之象,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緙絲是我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質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緻、色彩絢麗,有的還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於其間,珠聯璧合,金彩輝映,燦爛奪目。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地特製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後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刺繡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
印刷著色唐卡: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板,用墨印於薄絹或細布上,然後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設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層次分明,別具一格。
可以用絲綢製作唐卡畫芯,裝裱分:古樸(織錦緞)、中式捲軸、鏡框三中風格所有唐卡均有夜光(嗡阿吽 )咒語裝臧 (白天不顯,有請佛、開光、避邪、吉祥之意)。

藝術特點

斑斕的藏文化藝術中,唐卡可當之無愧地稱作一株奇麗的瑰葩。
唐卡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諾文化遺址中,我們從簡單的彩繪紋飾上,可以窺視到當今唐卡藝術的先河。那黑彩繪成的三角折線紋和三角圖案,看似原始,卻顯得粗放豪邁,它與今日尤其是藏東地區的唐卡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人們現今所見到的唐卡,也稱之為布畫,她濫觴於佛教傳人西藏之後,伴隨著佛教在西藏高原的弘傳,外來文化藝術滲透,唐卡藝術猶注人新鮮血液,她一方面發揚更新原有藝術特色,一方面吸取漢地或印度、尼泊爾等異域之藝術精華,久而久之,成為獨具一格的藝術流派。
唐卡,是以亞麻布或粗布作為底布,較為珍貴者是以絲綢作為底布,可見與漢地有著直接的關係,當年文成公主人藏時,帶有紡織及繹絲等生產技術,這些底布從歷史上來看,當是這些生產技術在西藏被套用而後推廣各地。它的製作過程是藝術家首先作一木製木框,將底布四邊縫在四條細木棍上,然後用繩穿上細木棍再張撐在木框上;用一種動物膠與滑石粉調合而成的糊狀物均勻地塗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勻平滑無洞,光潔明亮,塗完後用一薄質工具將底布上的糊狀物刮平,刮勻;待底布乾後,用炭條起紋,繪製圖像之輪廓,一般是先里後外,將中間主圖像畫成後再繪四周的附屬部分,最後上色。
繪製唐卡所用的顏料都是不透明的礦物及植物顏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及牛膽汁。這種原料的配方科學,加之西藏高原氣候於燥,所繪就的唐卡即使過上數百年之久,依然色澤鮮艷,猶如新繪製的藝術佳品。
唐卡至此並不算完工,還有類似漢地的張裱之工序。畫成後,底布四周鑲以各色的綿緞,與圖像色調合諧相配,上下兩端貫以木軸,便於張掛;再在其上覆一與唐卡大小相同的絲綢,到此,一副裝裱的捲軸畫——唐卡才算完工。

內容

是一部社會史的風俗畫,題材廣泛,內容無所不包,尤以宗教題材冠首。它概括起來,可分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經變畫、風土人情、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建築布局等等,可謂一部西藏社會綜合的歷史文化大辭典,縱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等各方面,無以計數的大小唐卡,為藏學研究的諸領域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唐卡分類

除繪畫外,還有刺繡、貼花、織綿、繹絲、堆繡等各種藝術技巧,用這些方法製作的唐卡,富有立體感與質感,動感也強,將它懸掛於殿堂之內,微風拂來,畫面上的佛像躍然布上,栩栩如生,在信徒的幻覺中,宛如置身於天界之內,禁不住飄飄然。
現就有關宗教題材的唐卡,加以介紹。一般來講,每幅唐卡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地與地下。此故然說明了佛教的教義,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說,只是變遷而已。中央部位一般繪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養膜拜的對象,諸如釋迦牟尼、五部金剛**、諸祖師等;上部即為空界,亦稱聖界,繪有諸佛菩薩;下部即為地界,也稱凡界,繪有護法神及憎侶。但聖凡之界並不如此嚴格區分,常常有不依此制編排的唐卡。居於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稱之為“頂嚴”。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屬。
繪於唐卡之上的各種圖案,如諸佛菩薩的造型以所佩帶的飾物項冠、瓔珞、念珠等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義,不一的造型,並非藝術家隨心所欲而製作,單就手的姿勢與放置的部位,就有無數,或雙手合十置於胸前,或一手豎立置於跏跌座上,等等不一而足。

大小

並不規則,大小相異,一般的為七人十厘米長寬,小者有如巴掌般大小,巨者長度達數10米。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最大的唐卡,為布達拉宮所珍藏的長達50餘米的二幅巨型唐卡,外地的遊人若有可能來到西藏,可在藏曆年2月30日舉行的賽寶法會上,目睹布達拉宮賽佛台上懸掛的稀世珍品唐卡,那壯觀的場景將使你終生難忘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