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縣

威海縣

威海市,在山東省東部。1950年 5月撤銷威海衛市,改置威海縣。屬文登專區。1951年5月撤縣改市。即今威海市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威海市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
  • 所屬地區:中國東部沿海
  •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部
歷史變遷,重大歷史,古代威海,西漢時期,西晉時期,隋代,明代設衛,清代,解放後,

歷史變遷

威海,舊稱威海衛,寓“威震東海”之義為名。明谷景陽《重請威海衛印記》:“衛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於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 
今威海市境原為文登縣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禦倭寇,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置威海衛,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初領左、前二所,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設百尺崖守御千戶所(又稱百尺崖後所)。總部系山東都司兼轄,屬寧海州。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裁左、前二所,歸併威海衛,百尺崖後所(在今百尺所村)系專城,依舊隸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後所亦裁,歸併威海衛。雍正三年(1725年),山東都司缺裁,改屬登州府。十三年(1735年)裁威海衛,設威海巡檢司,復屬文登縣辛汪都。同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

重大歷史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7月1日,英國藉口維持均勢,強迫租占威海衛。租借地包括劉公島及威海灣周圍諸島和海灣沿岸十英里以內的地方。範圍是:東至大嵐頭東北海灘(今屬榮成市港西鎮),西至雙島港內的黃泥島,南至張家疃村南(今屬環翠區草廟子鎮),北至褚島。威海衛城以內仍屬文登縣。租界初由英國海軍總司令兼理,次年移歸英國陸軍部管轄,自1900年起隸屬於英國殖民部,設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租界區內劃為25個總董區(簡稱區,名稱以序數排列)、1個特坊(劉公島)。
1911年後,境內除租界外,文登和榮成二縣相沿未改。
1930年10月1日,威海衛收回,置威海衛行政區,設管理公署,直屬國民政府行政院。從此,威海開始成為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域。行政區內,初設四個區,後改設為八個自治區(簡稱區,名稱以序數排列)和劉公島特坊。
1938年3月,日本軍隊再次侵占威海衛,境內大部分地區亦先後淪為敵占區。
1940年4月,榮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6月,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8月,威海衛行政辦事處成立。
1941年3月,析牟平縣南部452個自然村(第八、第九、第十3個區),海陽縣東部255個自然村(第三區和第二區一部),設立牟海行政公署,簡稱牟海行署。6月,文登縣爬山以南的朱家莊、生家埠等5個自然村劃入牟海行署。12月,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文登縣分為文東、文西兩縣。
1942年5月,將牟平縣上莊口以東,即原牟平縣第四區和第五區、第九區的一部分,共153個自然村劃歸文西縣。8月,文西縣改稱文西行政公署,簡稱文西行署。
1944年8月,文東縣改稱文登縣。
1945年1月,文西行署改建為崑嵛縣;同月,牟海行署改建為乳山縣。同時,將乳山縣崖子區西部的馬石店、西澇口等25個自然村劃歸新成立的牙前縣(駐桃村)。8月16日,威海衛全境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市,屬山東省膠東行政區。是為威海設市之始。同月,石島解放。9月,膠東區行政公署決定設立石島特區,屬東海專區,將榮成縣的龍山區、甲子山區、斥山區,和文登縣的人和區、靖海區劃入石島特區。同年,境內還設有乳山、崑嵛、文登、榮成四縣,屬東海專區。
1946年11月,石島特區改設為石島市。
1948年3月,奉膠東區行政公署命令,威海衛市改屬東海專區。12月,石島市市區縮小,人和區、靖海區復歸文登縣,甲子山區、斥山區復歸榮成縣。

古代威海

威海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威海境內就有人類聚居。古稱"東夷"之地。夏、商時期屬青州地,周時為萊子國地。春秋時期,齊靈公滅萊,此後直到戰國時期為齊國屬地。秦代實行郡縣制,屬齊郡縣地。

西漢時期

漢高祖在今威海境內置昌陽(今文登)、不夜(今榮成)、育犁(今乳山)3縣,屬青州東萊郡。東漢裁撤不夜、育犁兩縣,不夜部分併入昌陽,部分與育犁劃入東牟侯國,昌陽仍屬青州東萊郡。三國時期,為曹魏政權統治,基本沿用東漢郡縣舊制,昌陽改屬青州長廣郡。

西晉時期

今威海地分屬東萊國牟平和青州長廣郡昌陽兩縣。東晉、十六國時期,撤東萊國,置東萊郡和東牟郡,今威海地分屬青州長廣郡昌陽縣和東牟郡東牟縣。南北朝時期,公元420~479年,歸南朝劉宋政權統治,建置未變。公元480~534年,北魏取代劉宋政權,今威海地分屬光州東牟郡觀陽和牟平兩縣。公元534年,東魏統治後,建置與北魏同。公元550年,北齊取代東魏,後析牟平、觀陽兩縣,置文登縣(縣治在今文登城),屬光州長廣郡。

隋代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長廣郡,在膠東半島置東萊郡(屬青州),今威海地屬之。唐代高祖改郡為州,於膠東半島置登州和萊州。武德元年(618年),在文登縣設登州,今威海地為其屬。貞觀元年(627年)廢登州,今威海地改屬萊州。如意元年(692年)復置登州,州治移至今牟平區,神龍三年(707年)移治蓬萊,今威海地為其屬。又麟德二年(665年)置牟平縣,今乳山地為其屬。五代時期,先後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政權統治,建置沿襲唐制。宋代仍沿唐制,在膠東半島置登州、萊州,屬京東路,今威海地屬京東路登州。熙寧七年(1074年),登州改屬京東東路,今威海地仍屬登州。金元時期,膠東半島置登州、萊州、寧海州,今威海地改屬寧海州,金時屬山東東路,元初屬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寧海州直屬中書省。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在膠東半島置萊州府,今威海地屬萊州府寧海州。洪武六年(1373年)登州為直隸州,洪武九年升為府,今威海地即屬登州府寧海州。

明代設衛

自元代始,威海地區經常受到倭寇侵擾。為加強海防,1398年5月(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朝政府"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 。《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永樂元年建城。"威海衛即涵有"威震海疆"之意,威海地名便由此發展而來。

清代

行政機構分為省、道、府、縣4級。今威海地屬登萊青道登州府寧海州。威海、成山、靖海3衛在雍正三年(1725年)前仍屬山東都司,雍正三年山東都司缺裁後,3衛改屬登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衛所亦裁,且改成山衛為榮成縣,今威海地直屬登萊青道登州府。

解放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今市境屬膠東行政區(駐萊陽縣)東海專區(駐文登城),設威海衛、石島兩市和榮成、文登(駐大水泊)、崑嵛(駐汪疃)、乳山四縣。12月,牙前縣撤銷,馬石店、西澇口等25個自然村復歸乳山縣,原屬海陽縣的松樹夼、柳樹等8個自然村也同時劃歸乳山縣,設立為馬石區。
1950年3月,威海衛市的草廟子、崮山、鳳林3區劃歸文登縣,羊亭區和里口區南半部劃歸崑嵛縣,橋頭和港西兩區劃歸榮成縣。5月9日,經政務院批准,撤銷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組建文登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城。同時,撤銷威海衛市,改設為威海縣;撤銷石島市,所轄區域劃歸榮成縣,設立為石島區。同年底,境內有威海、榮成、文登、崑嵛、乳山五縣,屬文登專區。
1951年3月2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指示,撤銷威海縣,恢復為威海衛市;5月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威海衛市改稱為威海市。12月,乳山縣第十五區所轄松樹夼鄉、後夼鄉8個自然村劃歸海陽縣。
1952年3月24日,崑嵛縣駐地由汪疃遷文登城。
1954年2月,文登縣的黃家莊劃歸榮成縣。4月3日,經政務院批准,增設石島縣。將榮成縣第十一區、十二區和石島區的33個鄉,文登縣第十區(人和)和第十一區(靖海)22個鄉,總計55個鄉劃歸石島縣,縣政府駐石島鎮。
1955年10月,小青島由海陽縣劃入乳山縣。
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文登專區,所屬縣市併入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萊陽。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崑嵛縣,所轄區域除酒館區和龍泉區所屬117個自然村劃歸牟平縣外,其餘併入文登縣;撤銷石島縣,所轄區域全部併入榮成縣;同時,將文登縣黃山、章村兩區全部和鄒山區南部共42鄉劃歸榮成縣。4月,乳山縣將東西浪暖、紫草泊、稻地灣等6鄉劃歸文登縣。5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文登縣駐地由大水泊遷文登城。6月,文登縣羊亭、崮山、鳳林等18鄉劃歸威海市。9月,文登縣竹園、宋家窪兩鄉又劃入威海市。同年底,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屬萊陽專區。
1957年8月,西浪暖村由文登縣劃入乳山縣南黃鄉。
1958年7月,文登縣的小城鄉和溫泉鄉的南虎口等4村劃入威海市,埠前鄉(17村)劃歸牟平縣。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萊陽專區更名為煙臺專區,專員公署遷煙臺市。同月,文登縣石嶺、草廟子、溫泉3鄉(人民公社)和榮成縣橋頭、泊於兩鄉(人民公社)劃入威海市。12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乳山縣建制撤銷,南黃、洋村(後併入南黃)兩人民公社劃入文登縣;夏村、乳山寨、白沙灘、海陽所、唐家(後併入夏村)等5處人民公社劃入海陽縣;育黎、崖頭、午極、馮家、諸往、上冊、石頭圈(後併入上冊)、下初(後併入馮家)等8處人民公社劃入煙臺市。同年底,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和威海市,屬煙臺專區。
1960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牟平縣後,育黎、崖頭、午極等6處人民公社由煙臺市改隸牟平縣。
1961年10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重設乳山縣。育黎、崖子、午極、馮家、諸往、上冊、夏村、乳山寨、白沙灘、海陽所等10處人民公社分別由牟平縣、海陽縣劃入;東部南黃人民公社以黃壘河為界,河東15村留屬文登縣,其餘劃回乳山縣,仍名南黃人民公社。同年底,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屬煙臺專區。
1965年6月,威海市的初村、蔄山、草廟子3處人民公社劃歸文登縣,橋頭、臥龍、泊於3處人民公社劃歸榮成縣。
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設為環翠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
1988年10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1991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由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
1992年1月16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環翠區田村鎮的畢家疃、後峰西、東澇台、西澇台4村劃歸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月21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街道辦事處,轄畢家疃等4村。10月21日,由國務院批准設立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也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12月24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環翠區蒿泊鎮,成立蒿泊街道辦事處。
1993年1月18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決定,蒿泊街道辦事處由環翠區劃歸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7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乳山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1994年6月23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榮成市泊於鎮、橋頭鎮,文登市初村鎮、草廟子鎮劃歸環翠區。
1996年8月12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環翠區田村鎮,成立田村街道辦事處。同月,威海市人民政府決定,田村街道辦事處由環翠區劃歸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並決定,劉公島街道辦事處與劉公島管理委員會成立後合署辦公。
2000年6月30日,經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蒿泊街道辦事處分設為皇冠、鳳林、西苑三個街道辦事處。
2001年2月6日,經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田村街道辦事處分設為田和、臥龍、萬欣三個街道辦事處,原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怡園街道辦事處。
2003年5月12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環翠區的初村鎮劃歸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將環翠區的崮山鎮、泊於鎮劃歸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6月27日,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劉公島街道辦事處。
2005年1月5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榮成市石島鎮、寧津鎮,設立港灣、斥山、東山、王連、桃園和寧津6個街道辦事處。5月27日,經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萬欣街道辦事處,所屬區域併入田和街道辦事處;撤銷臥龍街道辦事處,所屬區域併入怡園街道辦事處。
2007年7月8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文登市龍山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龍山街道辦事處,將天福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天福街道辦事處,將環山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環山街道辦事處。
2010年7月1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乳山市乳山口鎮的小青島村劃歸海陽所鎮管轄。
2011年12月31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榮成市崖頭鎮,設立崖頭、城西、嶗山、尋山4個街道辦事處。
2013年5月22日,經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調整皇冠、西苑、鳳林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設立嵩山街道辦事處。
2013年12月2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孫家疃鎮設立孫家疃街道辦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