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漁文化

威海漁文化

威海市漁業開發歷史悠久,沿海居民世代以捕漁為生.這裡介於北緯36°41'~37°45'、東經121°11'~122°42'之間,沿海一線屬典型的北溫帶季風型海洋性氣候.所屬海區處黃、渤海的接合部,四季水溫波動範圍1-25℃之間,海洋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山東省三大漁場中的煙威、石島兩大漁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海漁文化
  • 地區:威海市
  • 北緯:36°41'~37°45'、
  • 東經:121°11'~122°42'
簡介,支柱產業,產量,科學養殖,水產規模,

簡介

沿海海域常見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動物有70多種,盛產小黃魚、帶魚、鮁魚、鮐魚、鰳魚、黃姑魚、青魚、比目魚(牙鮃、石鰈、圓斑星鰈等)、對蝦、鷹爪蝦、三疣梭子蟹、墨魚、海蜇等魚類、蝦蟹類、頭足類和腔腸類動物,淺海海底和灘涂廣泛分布有貽貝、扇貝、魁蚶、牡蠣、鮑魚(皺紋盤鮑)、竹蟶、縊蟶、文蛤、雜色蛤、泥蚶、毛蚶、海螺和海參(刺參)、海膽(馬糞海膽)等貝類、棘皮類動物,其中皺紋鮑魚、刺參、文蛤、泥蚶、紅螺、馬糞海膽等堪稱海產珍品,威海刺參、龍鬚島鷹爪蝦、石島黃花魚等馳名中外.沿海一線水生植物資源豐富,其中有經濟價值的常見品種有海帶、裙帶、石蓴、石花菜、邊紫菜、羊棲菜、江籬等.同時,威海市北、東、南三面環海,海岸線總長986公里(占山東省海岸線總長的1/3,全國的1/18),岸線曲折,岬灣交錯,主要岬角20多個,較大海灣30多個.島嶼眾多,大小島嶼104個,面積11.6平方公里,島岸線總長141.7公里.開發海水養殖空間資源廣闊.-15米等深線內淺海面積226.5萬畝,其中可利用的100萬畝;15-20米水深淺海面積約108.5萬畝,其中可利用的約85萬公頃;灘涂總面積43.7萬畝,其中軟質灘(泥沙基底)和硬質灘(岩礁基底)各占88%和12%.淺海和灘涂海況、基質、水質優良,基本未受污染.威海海區可養品種眾多,櫛孔扇貝、褶牡蠣、海帶、泥蚶、文蛤、縊蟶、魁蚶、中國對蝦、皺紋盤鮑、褐牙鮃、真鯛、黑魚君、六線魚、圓斑星鰈、紅旗東方魚屯、假睛東方魚屯、刺參等品種都有著較高的養殖價值。

支柱產業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依靠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威海市漁業經濟突飛猛進,幾項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1993年首次躍居全國第一漁業大市.2003年水產品產量、產值和水產業總產值分別達到243萬噸、145億元和341億元,均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水產品產量是全市同期糧食總產量的2.5倍,產值占同期農業總產值的65%.漁業已成為全市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全市海洋與水產業以“二次創業”為目標,按照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和科技化的要求,拓展養捕空間,調整產業結構,強化市場建設,加強綜合管理,“二次創業”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海洋與水產業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產量

水產品總產量保持基本穩定,水產品產值和水產業總產值分別增長9%和10%.海洋捕撈產量、產值基本與上年持平,養殖產值增長12.8%,達到66.2億元,加工產值增長15%,達到87.5億元,養殖、捕撈、加工產值比由2001年的1∶1.2∶1.3調整到1∶1.3∶1.5.一個以海洋捕撈為基礎、以海水養殖和水產品加工為主要增長點的優質高效的海洋與水產業經濟結構正在形成,海洋與水產業經濟運行的總體質量和素質明顯提高。

科學養殖

努力加大科技投入,科技進步在海洋與水產業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全市漁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家.在星鰈人工育苗技術研究、紫菜人工育苗、蝦池養殖泥蚶、潮間帶養參、網具設計軟體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並承擔了一批國家“863”計畫項目.環翠區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縣級水產病害防治中心,並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組建了水產病害防治威海工作站。

水產規模

2003年底,全市水產養殖面積5.9萬公頃,其中海水養殖5.3萬公頃,內陸養殖6000公頃.水產養殖產量139萬噸,其中海水養殖135萬噸,內陸養殖4萬噸。養殖業實現產值8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6%。新增海水魚養殖1000萬尾,總存養量6000萬尾;新上鮑魚養殖2000萬頭,總存養量達到1.2億頭;新上蝦池養參267公頃,圍池養參133公頃,投石養參40萬立方米,新增海參養殖5000萬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