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

劉公島

劉公島,位於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島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國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明、清至解放前諸多海上戰事發生於此,特別是甲午戰爭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跡。

島上峰巒起伏,其北部海蝕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緩綿延,森林覆蓋率達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島內人文景觀豐富獨特,上溯千年的戰國遺址、下至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水師學堂、古炮台等甲午戰爭遺址,還有眾多英租時期遺留下來的歐式建築。1985年由封閉的軍事禁區對外開放以後,已經成為知名的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公島
  • 地理位置:山東省威海市威海灣
  • 面積:3.15平方公里
  • 島岸線長:14.95公里
  • 類型:大陸島
  • 所在海域:黃海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名稱由來,位置境域,島陸環境,地層,地貌,氣候,土壤植被,海域環境,海灣,周邊島礁,海情,經濟發展,漁業,植被,文物保護,歷史,沿革,航運航線,港口碼頭,航運,軍事,旅遊開發,文物勝景,生態保護,旅遊設施,

名稱由來

據出土文物考證,在戰國時,劉公島上就有人居住。 舊傳此島為“海上劉氏別業”,故稱劉島或劉家島、劉公島。《元史》稱劉家島,《登州府志》、《文登縣誌》、《崇明縣誌》或稱劉島,或稱劉家島。一說劉公島又名龍宮島,因島上原有龍宮廟。①劉公系何時人尚無從考證。舊傳劉公為漢朝皇族一支,東漢末年避戰亂來此島,傳說島上曾有魏黃初碑記。另據島上居民傳說:昔年有南船遇風,漂泊該島,幾瀕於危。島鮮人煙,遇老夫老母劉姓者搭救,並以食饋船上人,老人旋而不見。船人以為神仙,因感其救生之恩,遂為之立廟祭祀,稱劉公廟。②《威海衛志》記載:島上有劉公、劉母祠,“瓦屋數楹,泥塑雙像”。英國強租期間,迫島上居民外徙,廟宇亦隨移至碼頭區北溝。

位置境域

劉公島與渤海及山東半島的位置關係劉公島與渤海及山東半島的位置關係
劉公島在威海市的位置及周邊海況劉公島在威海市的位置及周邊海況
劉公島 位於中國東部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距威海商港碼頭2.1海里,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國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島東西長4.08公里,最寬1.5公里,最窄0.06公里,平均寬度0.77公里, 面積3.15平方公里,島岸線長14.95公里。島上峰巒起伏,最高峰旗頂山海拔153.5米, 由下元古代的片麻岩組成。島的北坡陡峭,海蝕崖直立險峻,南坡平緩,並堆積有上更新世的黃土層,其前緣有明顯被海平面淹沒的跡象,島的西端有高出海面10餘米的海蝕階地。
從威海市區遠望劉公島從威海市區遠望劉公島

島陸環境

地層

第三岩段:分布於靖子、合慶、劉公島一帶。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及透鏡狀大理岩。下部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變粒岩,薄層黑雲片岩及透鏡狀斜長角閃岩,大理岩等。上部以黑雲斜長片麻岩夾變粒岩為主。混合岩化作用以機械注入為主,伴以滲透交代,長英質脈體呈不規則團塊狀、腸狀貫入,形成腸狀混合岩或偉晶岩帶。 厚度大於2,175米。

地貌

劉公島地形全貌劉公島地形全貌
劉公島曾名劉家島,亦名劉島。位於城區東4公里,威海灣中央。島東西長4.08公里,近似三角形,西部最寬處1.5公里。屬大陸島,由下元古代荊山岩群片麻岩構成,並堆積有上更新世黃土層,其前緣有被海平面淹沒的跡象,西端有海拔12米的海蝕階地。島上峰巒起伏,海拔多在100米上下,主峰旗頂山海拔153.5米。地勢西高東低,北陡南緩。島岸線長14.77公里。北岸曲折,坡短岸陡,侵蝕特徵明顯,多海蝕崖。東北及西部近岸多明、暗礁石及亂石灘。南岸平直,多沙灘。沿岸有黃花灣、荷花灣、騾子圈、麻井子、貝草嘴、黑魚嘴、東泓等岬灣。
旗頂山 位於境內城區東部,劉公島上,呈東西走向,余脈綿延迄海,主峰海拔153.5米,為島上最高點。

氣候

境內屬於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氣候溫和的特點。境內大陸度為54.1%,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土壤植被

劉公島屬大陸島,其地理特徵和附近大陸相同。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坡度較大,地表徑流強,土壤受到嚴重地剝蝕和沖刷,水土流失嚴重,土層淺,質地粗糙,養分含量低,土壤發育時間短,多為薄層、中層的粗骨棕壤。丘陵的中下部,坡度逐漸減緩,地表徑流減小,下滲作用逐漸加強,土體內部出現淋溶澱積過程,土壤物理性粘粒和可溶性物質,隨下滲水的移動,上部發生淋溶,下部出現澱積層次,棕壤成土過程明顯,多發育成中層、厚層普通棕壤。溝谷地帶和山間泊地,由於流水搬運作用的不斷進行,產生了分選性沉積,土壤細粒多流入大海,在山間泊地,形成了質地粗糙並具有不同排列層次的河潮土。近海處,由於海積作用和河流的沖積、洪積作用,多形成質地粗糙的濱海潮土和濱海潮鹽土。從而構成了從低山丘陵到濱海平原,由棕壤性土—典型棕壤、白漿化棕壤、潮棕壤—河潮土—濱海潮土—鹽化潮土—濱海潮鹽土的垂直分布規律。
植被以木本植物為主。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生長著赤松和日本黑松等喬木林,以麻櫟為主的灌木林,郁蔽度0.4—0.7,草本植物主要為羊胡草,是土層淺薄的粗骨棕壤的形成地帶。 丘陵中下部為針葉闊葉林相間,生長著刺槐、麻櫟、果樹和荊條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主要為貝草、狗尾草等,是粗骨棕壤與普通棕壤形成的過渡區。山前(間)平原、山間泊地主要為闊葉喬木,有楊樹、刺槐、泡桐、楸樹等;草本植物主要為貝草、白茅、蒿草等,是普通棕壤的形成地帶。 濱海平地、河流沿岸,是柳樹、楊樹、梧桐、泡桐、刺槐、榆樹、黑松、棉槐及蘆葦、茅草、三棱草等植被生長發育地帶,與河潮土、鹽土、風沙土的形成有關。 不同類型的土壤生長著不同的植物群落,它們直接影響著土壤的發育和形成。木本植物的殘落物質腐爛,產生有機酸,能促進礦物質的風化和礦物質養分的轉化,同時由於礦物質溶解度的增大,使淋溶和淋失作用增強;草本植物則有利於養分的積累和培肥土壤。

海域環境

海灣

威海灣位於市區東部,趙北嘴和北山嘴兩岬角之間,三面環山,海岸近似半圓形,海岸線長30多公里。南北兩岸,山勢險峻,岸線曲折。威海商港位於海灣北部,冬季很少結冰, 航道可常年通行。威海灣口闊7公里,著名的劉公島靜臥灣口,將威海灣口分為南北兩口:從劉公島的貝草嘴至牙石島為北口,口闊1600米,最深處34.5米,是威海通外的主要航道; 劉公島東端至南岸趙北嘴為南口, 口闊4500米,最深處為19.8米。威海灣水色碧藍,岸邊花木茂盛,是遊人觀光、休閒的好去處。威海港 位於市區東部,趙北嘴和北山嘴兩岬角之間,西岸即威海市區所在地,故稱威海灣。海岸近似半圓形,三面環山,劉公島橫列於東,為天然屏障。威海商港位於海灣北部。冬季灣內很少結冰,航道可常年通行。從南岸趙北嘴到北岸北山嘴, 海岸線長30餘公里,海灣口闊7公里。劉公島將其分為南北兩口:從劉公島貝草嘴至牙石島為北口,口闊1,600米,最深處34.5米,無暗礁,萬噸輪可暢通無阻,是威海港的主要航道,來往船隻多從北口航行;劉公島東端至南岸趙北嘴為南口,口闊4,500米,最深處19.8米,也可通行萬噸輪船。
倒水灣,屬威海灣一部分。位於城區東北5公里,劉公島西岸。灣口介於黃島與貝草嘴之間,向西北敞開,寬1.8公里。水域面積約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公里,縱深0.5公里。沿岸多石質海岸,岸外有礁石分布,岸坡較陡,無沙灘。
荷花灣,位於城區東北6公里,劉公島東北岸。灣口介於貝草嘴與黑魚嘴之間,向東北敞開,寬1.5公里,水域面積約0.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5公里,縱深0.5公里。軟泥底質。沿岸多海蝕崖,嶙峋高峻,近岸處多礁石,該灣水深岸陡。
騾子圈灣,位於城區東部8公里,劉公島東海岸。灣口介於黑魚嘴與大泓島之間,向東北敞開,寬2.7公里。水域面積約0.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公里,縱深0.6公里。底質為軟泥。沿岸多海蝕崖,近岸處多礁石。

周邊島礁

黑魚嶼 位於劉公島東北, 黑魚嘴以東,島岸線長0.29公里,島高8.8米。其形如黑魚頭,故名黑魚嶼。 黃島 位於威海灣北口南側,為一圓形小島,與劉公島相連,島岸線長0.84公里,島高12.0米。在甲午戰爭期間,黃島炮台對封鎖威海港北口、抗擊日軍入侵起很大作用。 小泓島、大泓島 位於劉公島東部,附近海水深廣,故又稱“東泓”。小泓島島岸線長1.3公里,島高8.3米;大泓島島岸線長1.28公里,島高5.5米。 日島 位於劉公島南2公里, 島岸線長0.88公里,島高13.8米。原為露出水面的一片礁石,遠望似衣漂浮水面,故稱衣島。清朝初年,以其位於東海日出的方向,改名日島。

海情

潮汐
威海港的潮汐類型為不正規半日潮。大潮升2.03米,小潮升1.78米,平均海面1.20米,平均潮差1.33米,平均漲潮時間5小時54分,平均落潮時間6小時32分,平均高潮間隙10小時44分,平均低潮間隙17小時15分。累年最高高潮的平均值為2.74米, 最低低潮的平均值為-0.55米, 累年最高高潮為2.94米,最低低潮為-0.88米。
海浪
冬季:是季風最強的季節,沿岸因多北風,所以,北向浪為主,頻率為22%;西北浪為次,頻率為18%;偏北向浪的總頻率(指西北至東北向浪的頻率和)為65%,冬季大浪(指波高≥2.0米,波級≥5級)較多,平均波高1.7米。春季:沿岸風向不穩定,浪向分布雜亂,仍有較多的偏北向浪。平均波高等於或稍大於1.0米。夏季:沿岸浪向分散,各方向的浪向頻率不超過10%,偏南向浪總頻率在25%以下。平均波高在0.5米以下。秋季:沿岸浪向分布與春季相似,平均波高在1.0—1.3米之間。威海灣主要浪向為NE(頻率23.02%) , 其次為向E(頻率8.78%)。
冰情
威海港  通常年份不結冰,但歷史上個別寒冷的冬季,港池及其附近海域曾多次出現封 凍。1877年冬,威海衛凍海,冰聯劉公島,人自劉公島踏冰出走。1936年1~2月, 威海港封凍,海冰凍至諸島附近,港內冰厚15厘米左右。1968年2月、1977年1~2 月以及1980年2月,均出現過大面積結冰甚至短時間封凍現象。

經濟發展

漁業

劉公島島岸線14.9公里,島陸面積3.2平方公里,可養殖水域面積2700畝,到1990年代已養殖水域面積1260畝。 
威海漁港 此港三面環山,前有劉公島作屏障,是天然良港。清朝末年,始建漁商兩用碼頭。在近代,此港漁業地位僅次於青島、煙臺。1976-1979年,國家和地區總投資371萬元,在北竹島金南咀附近始建威海漁港,其中建防浪堤120米、護岸300米、岸壁式碼頭342米,港池水深4~5米,避風水域13萬平方米。港向座北朝南,可避8級以上偏北風。港岸有水產冷庫、水產品加工廠、漁輪修造廠及供油、供水設施。1992年,連續在劉公島、皂埠、雙島等外海水域開發海帶筏式養殖取得成功,使全區海帶養殖面積驟然增至1170公頃,淡乾海帶產量達到4萬噸。

植被

劉公島有國有林場森林覆蓋率達59%,
1987年9月國營劉公島林場1992.11,威海市劉公島林場建成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占地面積247.53公頃)。英帝國主義強占威海後,也曾從日本引入黑松苗10萬株植於劉公島外碼頭區。一時刺槐、加拿大楊成為全省各國營苗圃重點推廣的樹種。

文物保護

1977年12月23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北洋水師提督署 │清 │威海市劉公島,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1888年-1895年 │威海市,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至1987年10月前,境內文物管理工作由威海市文化館文物組負責。1984年冬季,駐軍將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移交地方。1985年3月成立了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文物管理所。1987年10月1日文化館整建制升為藝術館,不再設文物組。1988年成立威海市文物所,負責全市文物管理工作。1992年4月劉公島北洋海軍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歷史

劉公島橫踞威海港出口中央, 距市區碼頭約2.1海里。據傳,東漢末年,劉氏皇族一支因避難遷居島上,故島有劉島、劉家島、劉公島之謂。島東西長4.08公里,南北平均寬度為0.77公里, 面積為3.15平方公里。 島上峰巒起伏, 主峰旗頂山海拔153.5米。清光緒七年(1881年) 北洋水師在島上設工程局、機器廠、屯煤所等,後又在此島設電報局,建提督署,修鐵碼頭,築炮台,辦水師學堂等。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劉公島遂被日軍侵占。1898年劉公島被英國強迫租借,期間,島上修建了飯店、酒吧、俱樂部、球場等。1930年被中國政府收回。1948年12月,劉公島獲得解放。 新中國成立以來,劉公島一直是軍事禁區。1985年4月,劉公島正式對外開放,政府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修復和修建了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龍王廟、北洋水師學堂、古炮台、兵器館、劉公廟、水族館、甲午海戰展覽館和北洋海軍忠魂碑等。島上實現了水、電、路、通訊四通,海上運輸船達19艘,2400個客位。投資6 00萬元新建的旅遊碼頭於1993年投入使用。1988年劉公島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劉公島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和遊覽勝地。每年4月至10月為旅遊高峰季節,1993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 朱基、喬石、李鐵映、宋健等先後到劉公島觀光遊覽。為紀念甲午戰爭100周年, 江澤民為“甲午戰爭博物館” 題寫館名,李鵬題詞“以史為鑑”,喬石題詞“銘記歷史教訓,加強四化建設,使祖國巍然屹立於東方,成為和平和穩定的堅實支柱”,劉華清題詞“甲午志士不朽,捍疆衛國光榮”,田紀雲題詞“精忠保國,義薄雲天”,李嵐清題詞“永記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教訓,發憤圖強,艱苦奮鬥,振興中華”。《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明初為防倭寇,徐輝祖“移島中居民於近郭”。嘉靖年間,王憲武率眾占據此島,造房53間,後遭明軍鎮壓而失敗。萬曆末年,登州知府陶朗先招人墾地納稅,並在山頂設墩台,派兵屯守。1881年(清光緒七年),北洋海軍在島上設工程局、機器廠、屯煤所等,③後又以此島為基地,設電報局、建提督府、修大欠碼頭和築炮台(西炮台石門上刻有“威鎮東海”四個大字)。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劉公島遂為日軍占據。1898年被英國強迫租占。1938年日軍再度侵占, 1945年8月23日解放此島。1947年,國民黨軍隊占領。1948年12月,人民解放軍重新解放此島。

沿革

劉公島位於威海灣內,東西長4.08千米,最寬處1.5千米,全島面積3.15平方公里,鐵碼頭距市區旅遊碼頭2.1海里,最高點旗頂山海拔153.5米。此島歷史悠久,古有“東隅屏藩”之稱。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人在島上繁衍生息;漢代石落村劉氏在島上墾荒居留,故有“海上劉氏別業”之稱。劉公島在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名稱。漢時稱“劉氏別業”,元代稱劉島、劉家島,明中後期一度稱劉島山。明隆慶六年,在官方奏章和皇帝詔令中始正式出現劉公島這一名稱,沿襲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劉公島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是民間傳說劉公、劉母樂善好施,經常救助遇難船民,船民為感劉公、劉母搭救之恩,在島上建劉公、劉母祠,故稱劉公島。另一說是東漢末年,劉氏皇族一支因不堪曹魏政權迫害,避難遷至島上定居,後稱劉公島。還有一說認為劉氏指的就是漢代石落村之劉姓,入島定居而得名。
明朝初期,為避倭寇侵擾,魏國公徐輝祖將島上居民遷至陸城城郊。嘉靖年間王憲武率農民軍占據劉公島,墾土種田,威震朝廷,後遭官軍鎮壓而撤走。萬曆末年,登州知府陶朗先又招人進島居住,墾田種糧納稅。並於島上高峰設墩台,派兵戍守。在此期間,中國發展海運,劉公島成為中轉站,至劉公島停泊的船隻日益增多,使島上居民也隨之增加。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設立威海衛,屯兵駐守。自此,劉公島及威海衛港便成為海防重地。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劉公島成為其重要基地。島上先後設立了工程局、機器廠、屯煤所,興建了北洋海軍提督署、威海海軍學校,海軍官邸、營房、鐵碼頭、炮台等一大批軍事設施。
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除割地、賠款、增開通商口岸外,還允許日本軍隊駐紮威海衛。劉公島被日軍強占達3年之久。1898年7月英國強租威海衛,劉公島成為其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的避暑療養之地。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開始,至1938年3月,日軍第二次占領劉公島,在島上設華北要港司令部,駐偽海軍。
1940年11月1日,英軍撤離劉公島,至此英國租借劉公島達42年之久。1945年威海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劉公島。1947年10月6日,國民黨軍進犯威海,占領劉公島,至1948年12月18日撤逃青島,人民解放軍再次進駐。1977年12月,北洋海軍提督署被列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重新整修提督署。1985年4月1日,劉公島正式對外開放。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公島野球場 1910年,英國人在劉公島修建,占地面積216,100平方米。
足球 英國強租威海衛後,在東門外大操場設足球和高爾夫球場,在劉公島設四個足球場和一個高爾夫球場。特別是足球,很快在威海一部分民眾中自發開展起來。“震威”足球隊應運而生,經常同英人比賽,並多次獲勝。國民政府直轄期間,足球活動方興未艾,重要的足球隊有育華中學、公立一中、報關行、海軍教導隊及航聯足球隊。1936年,威海衛管理公署要求威海衛體育協進會組織機關、商行、學校等足球隊,每逢一、三、六日及星期天,在公共體育場進行友誼賽。建國後,足球運動開展更廣泛,小足球在小學生中也很活躍。威海市足球隊曾多次參加山東省和煙臺地區比賽,威海市也多次承辦國家和省、地區的足球比賽和表演。

航運航線

港口碼頭

威海港位於北緯37゜29′,東經122゜10′。因受太平洋暖流影響,氣溫溫和,冬不結冰,為我國北方著名良港,可泊大小輪船數百艘。
港區分內港和外港。內港,北自東山嘴,南至金線頂旗桿嘴燈塔以西。外港,由北岸江古嘴向南,延伸至劉公島貝草嘴、大泓、日島、旗桿嘴。劉公島偏北橫列于海面, 將海口分為南北兩口。北口,自江古嘴到劉公島北端,口闊約1,600米,水深6至28米, 無暗礁,為主航道,方位向東90゜,向西270゜,長約2,350米,寬60米,水深負6. 5米。進出港船隻多從此經過,萬噸輪暢通無阻。南口,自劉公島南端至趙北嘴,口闊4,500米,分北水道和南水道,水深均為負5至15米。北水道長約9,250 米, 寬1,388米,泥及軟泥底。南水道,長約10,000米,寬1,850 米,泥底,系養殖區,禁止商船通行。
碼頭建設 《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明萬曆四十六年海運復興,劉公島、 三官營、廟前口俱為泊船之所。清光緒年間,開始修築碼頭,港區原有7座。除東大樓碼頭拆除外,其餘6座經過改修,仍可使用。
建國後, 新建碼頭7座。到1982年,港區內共有新舊碼頭13座,其中工、商、漁用8座。
劉公島鐵碼,頭於1889年由道員龔照 (正文329頁) 主持籌備建築,1891年竣工。用厚鐵板釘成方柱,徑四至五尺,長五至六丈,中灌塞門德土(即水泥),凝結如石, 直入海底。1915年重建,上部改換成鐵架,長205米,寬6.9米,水深負7米。1935年全部鏽蝕。是年,威海衛管理公署會同中國海軍、地方紳士及英國海軍,成立修理劉公島鐵碼頭工程委員會。9月,在上海、天津、青島及本埠各報登廣告,招標施工。建成後,滿潮時在丁字處可停靠萬噸輪。後專為修理軍艦和裝卸煤炭之用。1953年,將年久鏽蝕的鐵板、墩樁框等換掉,用進口鋼材重修。1971年,建造突堤丁字形引橋。丁字棧橋碼頭長224米,寬10米。
康來碼頭,位於劉公島中部,建於1903年。長46米,寬7. 7 米,水深負4米。兩邊及頂層均用大塊石砌成,內以混凝土填實,周圍護以木樁。專供裝卸貨物和降乘搭客之用。1932年重修。
劉公島石碼頭,
旅遊碼頭,

航運

元興海運後,船舶往來尚稱便利。《元史》記載:“浙西抵京,從成山過劉公島至芝罘等地。”1415年(明永樂十三年)會通河成海,運始廢。1572年(明隆慶六年),王宗沐督漕,請行海運,“自淮入海。東北轉成山衛、劉公島、威海衛,西曆寧海衛”。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海運復興,劉公島、三官營(金線頂下)、廟前口(東碼頭東),俱為泊船之所, 避風守凍, 多時約數百艘。行至二年,利害參半,仍專由漕運。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再行海運。 清代,威海至高麗、日本、琉球、遼東、天津等地均有航線。劉公島為江浙七省通商要路,過往船舶多在此停泊。
英國強租期間,有英商太古、怡和兩輪船公司客貨兼營輪船,往來於威海至天津、煙臺、香港、青島、上海等五條航線。日商共同會社和中國的仁合東、政記公司客貨兼輪船,往來於威海至大連、煙臺、仁川、安東四條航線。 收回威海衛後, 威海輪船招商局4艘客貨兼營輪船,定期往來於上海、煙臺、天津、大連等港。 解放初期, 有民船客貨兼營,往來於威海至上海、大連港。1950年,有200噸客輪往來於威海至大連港。1961至1962年,恢復開闢威海至青島、石島、俚島、煙臺航線, 客貨兼營,6天一班期。至1982年,客運有威海至大連航線,兩天一班,雙日由大連開往威海,單日由威海開往大連。貨運有威海至煙臺、大連、青島、龍口、上海、丹東、天津、張家埠、石島、羊角溝等11條航線,總噸位在5,000至12,000噸之間。

軍事

1888年又調派護軍兩營駐劉公島,總兵張文宣為統領。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以後,山東巡撫李秉衡,調派福字前、右兩營抵威海港北岸。南岸鞏軍增募後、新右兩營。劉公島護軍增募前、後兩營。駐威陸軍共16個營,近萬人。
光緒年間,隨著北洋海軍的建立,陸軍防務設施逐漸加強,在劉公島和威海港南北兩岸築多座炮台。1888年正式成軍,駐泊威海衛。指揮機構北洋海軍(亦稱北洋水師)提督署設在劉公島。海軍第三艦隊 1933年駐威海,司令謝剛哲,司令部設在劉公島,轄炮艇兩艘。1938年日寇侵威前,奉命調往南方。 海軍陸戰隊 1930年10月1日接收威海衛, 大隊部設在後營,大隊長李潤青,全隊約600餘人,分別駐在城區和柳林村等地。1932年調去青島。 海軍教導隊 1933年駐威,總隊長張楚材,總隊部設在後營。下屬兩個大隊,第一大隊駐劉公島,大隊長金蔭民;第二大隊駐後營,大隊長任鴻裁。每個大隊有三個中隊, 每箇中隊有三個小隊。軍械庫在劉公島。1938年3月日寇侵威時,由副中隊長安廷賡率領撤至農村。
軍事設施 英國殖民軍接收了甲午戰後日軍在金線頂、竹島、王家莊、寨子及威海城左右前綏軍的營房、馬場、醫院及南北幫、劉公島各炮台。1905年,在後營修建兵營,在谷家疃北和劉公島修建打靶場,修復劉公島旗頂山炮台。1915年,維修劉公島軍用鐵碼頭,在島上設有海軍、陸軍司令部和軍人俱樂部、兵營等。

旅遊開發

劉公島自然風光優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之美譽。島上峰巒疊起,植物茂密,遠望松林蔽海,鬱鬱蔥蔥,近觀鹿群結隊,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達85%。有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甲午海戰紀念館、劉公廟、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設施和景點,成為威海旅遊業的龍頭景區。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公布為“國家森林公園”;1999年劉公島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文明風景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全國首批AAAA旅遊區。2002年進島遊客達138萬人次。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文物勝景

劉公島戰國遺址 在劉公島東村東溝,1978年發現。出土器物有陶豆、陶罐、陶盆等殘片,距今二千二百年左右。下層尚未發掘,遺址範圍2,000平方米。劉公廟 │ 劉公島 │ 明末海龍王廟 │ 劉公島 │ --
威海龍王戲樓 位於威海劉公島丁公祠之南,始建於1887年(光緒十三年)。總建築面積69平方米,使用面積53平方米。分前後台2部分。前台高1.76米,寬5.8米,深5.6米。舞台4角4根石柱,柱高3.33米。台口2根石柱雕刻對聯一副:“龍袍烏紗帽如花石斑爛輝光照耀皇閣;吹響管弦聲似波濤洶湧音韻聞望海樓”。後台石柱里側,東西各有一門,為演員和樂隊上下台門道。正面石牆上立鏤花窗隔,分隔前台後台。窗隔兩旁立紅漆柱,柱旁各開一門,為演出時出將入相的門道。戲樓台口原有3面護板,放下可做地板舞台。後台3間,間寬4.6米,間長7.8米。後牆中間向南有一大格窗,屋山上各有一圓形圖案窗。前台內以木椽方磚攢頂,外是單檐卷棚歇山,四面斗拱挑鳳,雕花擋檐。擋檐板內畫八仙、山水花草,外雕吉祥圖案,後台為重檐歇山。
劉公島位於威海市威海灣內。東西約4公里,南北1.5公里。主峰旗頂山海拔153.5米。地處黃海北端,“疏峰拱秀,砥柱中流”,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共扼渤海咽喉。清光緒十年(1884年),北洋水師進駐。十三年,清政府確定在威海衛建設海軍基地。翌年,北洋艦隊編成,丁汝昌為提督,擁有戰艦22艘,另有練艦、魚雷艇等20餘艘。同時開始修建北洋海軍的指揮機關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鐵碼頭、船塢、彈藥庫等軍事設施,至光緒十七年(1891年),相繼竣工。 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翌年1月,日軍分水陸兩路圍攻威海衛。北洋水師在劉公島外海面與日軍激戰數日,損失慘重,退守港灣。陸戰清軍再敗,劉公島遂成孤島。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港灣內北洋艦隊發動8次進攻,均被擊退。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師拚死抗爭25個晝夜,最後在艦隊洋員和主降將領脅迫下拒降自殺,劉公島落入敵手。 經過日軍占領時期(1895~1898),英國租借時期(1898~1930),日軍第二次占領時期(1937~1945)及國人自管時期(1945至今),北洋水師的設施雖有部分改變,但多數保存了下來。
主要遺蹟有:
北洋海軍提督署北洋海軍提督署
北洋海軍提督署, 亦稱水師提督衙門。在劉公島中部偏西,依山臨海,坐北朝南。建築為清式單層舉架,磚木結構。沿中軸線建廳堂三進,周築圍牆,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大門居中,額題“海軍公所”,李鴻章手書。門前構築左右角樓和東西轅門,為大典會操、鳴金奏樂場所(圖5-1)。西南建二層小樓式 望台。院內廳堂均以正廳為中心,兩側為配房和廂房,共68間。正廳自南向北分別為禮儀廳、提督廳和祭祀廳。配房和廂房分別為總兵、副將、洋員教習辦公室及提調室、文武值班室等。正房與廂房之前,皆出檐構成前廊,三進之間,又分別在正廳東西兩側以南北走廊相貫通。二進院內建有地下儲水池,容積約300立方米,設兩個明井口,上覆鐵蓋。在日、英占據時,建築物遭破壞,部分被改建,英國人還在一進院東側新建水兵俱樂部。新中國建立後,提督署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使用,1978~1984年進行大修。1985年4月移交地方文物部門,並設劉公島文物管理所,在正廳內舉辦甲午海戰陳列。至2002年底,開放禮儀、威海清軍防務設備沙盤、北洋海軍、北洋海軍將領群像、軍艦模型、威海之戰、文物展、丁汝昌殉難處、甲午戰爭研究成果等11個展廳。
丁公祠, 在提督署西約200米處。原為龍王廟,甲午戰後置丁汝昌靈位,遂改為丁公祠。建築面積380平方米。門南向,兩側設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正殿3間,檐前接卷棚式前廊。祠內置石碑兩通:一鐫“柔遠安邇”,表彰提督丁汝昌;一鐫“治軍愛民”,表彰駐島護軍統領張文宣。皆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劉公島紳商所立。大門前建戲樓1座。
丁公府, 在丁公祠西北約400米處,為丁汝昌及其將佐的寓所。建築面積1295平方米,經多次改建,已非原貌。現存大門和院內檐架廊柱等,尚可辨識當初規模。大門外的廣場,原為寓所前花園。院內紫藤1株,傳為丁汝昌手植。
水師學堂, 在丁公府西北約300米處。光緒十六年(1890年)建,是繼天津水師學堂、北京昆明湖水師學堂之後,北洋海軍興辦的第三所水師學堂。原有大小房屋63間,戰爭中被毀,現存東西轅門、馬廳、照壁、堞牆和小戲台等。
鐵碼頭, 在提督署西500米處。長橋形,長200米,寬10米,水泥墩共40對,鋼架之上鋪設水泥預製板面。新中國建立後,在南端增建水泥碼頭一段,形成現在的曲尺形。北端東側,有石築二層樓房1座,高約20米,似方形碉堡,原為北洋海軍指揮塔。
麻井船塢, 在劉公島西部南岸,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水面2萬多平方米,設水泥船台和水下鋼軌。 所後炮台 在水師學堂堞牆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地下掩體與炮位兩部分。掩體部分建於山陽坡,辟有南北向坑道,東西成一排,開7個洞門,坑道內壁以方石料兩面起券被覆。築地面炮位兩座,呈圓坑形,直徑皆13.4米,保存基本完好。坑道與炮位相通。
島內其它炮台形制與所後炮台近似,保存較差。黃島炮台在島西端,東泓炮台在島東端。島中部的兩座山頂上,西為旗頂山炮台,東為東風炮台。旗頂山炮台兩炮位間,尚留有一對高1.6米的夾桿石,當年其間立有旗桿,用以升懸軍旗。
黃島炮台,位於劉公島最西端的黃島上,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設有口徑24厘米平射炮4門, 速射炮3門,6厘米口徑,行營炮2門,地下通道全長260米,炮台尚存,地道完好。
公所後炮台,位於劉公島海軍公所後面,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設有24厘米口徑地阱炮2門,7.5厘米口逕行營炮6門,速射炮8門,建兵舍14間。1987年修復了地阱炮位,供遊人觀賞。 旗頂山炮台,位於劉公島最高點旗頂山,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分地下掩蔽體和地上炮位兩部分,設有24厘米口徑平射炮4門,建有5公里護牆及彈藥庫。
東泓炮台東泓炮台
東泓炮台,位於劉公島東端,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設有24厘米和12厘米口徑平射炮各2門,7.5厘米口逕行營炮6門,速射炮4門,地道為磚石結構,兵舍依山而建,隱蔽堅固,甲午戰爭炮台毀於戰火,現地道、兵舍保存完好。
北洋海軍鐵碼頭北洋海軍鐵碼頭
北洋海軍鐵碼頭位於劉公島西南,為北洋海軍停泊戰艦之用,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鐵碼頭墩樁用厚鐵板釘成方柱,徑四五尺,長五六丈,中灌水泥,凝結如石, 直入海底。1915年重建,上部改接鐵架,長205米,寬6.9米,水深負7米。1935年鐵板鏽蝕,威海衛管理公署會同中國海軍、地方紳商、英國海軍聯合成立了修理鐵碼頭工程委員會,重修後的鐵碼頭,漲潮時可停泊萬噸輪船。1953年,威海市政府將已鏽蝕的鐵板、墩樁、鐵框等拆除,用優質鋼材進行重修。1971年,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建了實堤“丁”字形引橋。至今仍為人民海軍使用。
日島炮台 ,在劉公島南1海里處。原為礁石灘,清軍自南岸搬土填築。建地阱炮台1座,內置平射炮6門,地阱炮2門,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炮台地下室與炮位相通。炮台地阱深2米,徑11米,阱壁築有掩體和儲彈孔,保存較好。
甲午海戰陳列 威海市劉公島文物管理所主辦。1985年底在劉公島北洋水師提督署內展出。陳列以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和部分甲午海戰的遺物再現了戰爭的全過程,歌頌了愛國將領丁汝昌、鄧世昌等抵禦外侮、視死如歸的精神。1987年後,又增加了反映北洋水師將領召開軍事會議的蠟像陳列及打撈出水的原“濟遠艦”殘件。
甲午海戰紀念館 甲午海戰紀念館位於劉公島旅遊碼頭東約300米處,是一處以建築、雕塑、繪畫等綜合藝術展示甲午戰爭悲壯歷史的紀念館。館高18米,造型奇特,猶如數艘相互撞擊的艦船懸浮在海面上,並有一尊高15米的北洋水師將領塑像與整體建築融為一體。占地1.42公頃,建築面積8900平方米。1993年由劉公島管委會與廣東河源華冠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總投資6000餘萬元,1995年6月開業。海戰館內設序廳、北洋海軍成軍、頤和園水師學堂、豐島海戰、平壤之戰、黃海大海戰、旅順基地陷落、血戰威海、尾聲廳9個展廳,採用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和聲光電技術,再現了北洋水師成軍到覆沒的歷史過程。
甲午戰爭博物館甲午戰爭博物館
一、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是甲午戰爭紀念地專門的管理、保護機構。該館是以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為主題的紀念遺址性博物館,館址設在劉公島原北洋海軍提督署內。從1985年建館到2002年共接待110多個國家的1000餘萬觀眾,其中包括10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9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一百周年)江澤民為甲午戰爭博物館題寫館名,李鵬、喬石、劉華清、田紀雲、李嵐清、周谷城等領導人分別題詞。博物館管理保護著28處甲午戰爭紀念地文物舊址。至2002年底,該館開放的景點有北洋海軍提督署、龍王廟、丁汝昌寓所、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水師學堂、東泓炮台、公所後炮台、旗頂山炮台,總面積達10餘公頃。館內藏有歷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文物資料200多件,打撈艦船文物300多件;其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中的北洋海軍將士名錄牆長達18.88米,寓意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牆正面鐫刻著北洋海軍有籍可查的400多位將士和外籍雇員的姓名、職銜;牆背面刻著劉華清上將題寫的十二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甲午志士不朽,捍疆衛國光榮。其中水師學堂是清末四所近代海軍學堂中惟一一座規模完整、有跡可尋的學堂。
劉公廟,位於劉公島旅遊碼頭東約300米處的丁公路北側。傳說在漢代劉公、劉母曾多次搭救海上遇險船民,漁人為感其恩,在島上中部陽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廟,內塑劉公劉母像,後稱劉公廟。此後,南來北往的船隻經過此地,船民常登岸進廟祈禱,以求平安。188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劉公島護軍統領張文宣捐款重修了劉公廟。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和劉公島後,劉公劉母神像被遷往島外北溝村。1994年為開發旅遊業,劉公島管理委員會投資400多萬元在島上重建,占地6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為仿清式四合院布局,包括正殿、側殿、鐘鼓樓和山門。2002年,投資686萬元對劉公廟進行了彩繪、地面鋪裝和正殿改造。遊人至此,可全面了解劉公劉母的傳說、祠廟變遷和劉公島的歷史沿革。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 1992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成立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面積269公頃,占劉公島總面積的74%,林地面積222.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5%。園中有60多種植物競相生長,樹木以黑松為主,植被茂盛,流翠滴綠,棲息著梅花鹿等數十種野生動物。有6座清代炮台、北洋海軍忠魂碑、劉公泉、動物園、觀海樓、五花石、梅花鹿園、釣魚台、聽濤亭等10多處景觀分布其中。屬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地。
劉公島博覽園劉公島博覽園
劉公島博覽園
劉公島基督教堂劉公島基督教堂
劉公島基督聯合教堂,位於劉公島鄧公路,於二十世紀初由基督教兄弟會所建。加上附屬建築共八間,占地二百多平米,主要為外僑以及駐島英軍使用,教堂為石砌建築,歐式風格,從窗戶的形狀看略帶有哥德式建築的影子,與其他英租建築相比較,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該建築為威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高爾夫博物館,
劉公島鯨館
黃島兵器館,
潛水艇景區,
水兵俱樂部,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威海水師學堂
共濟會會館舊址,
弟兄會傳教士住宅舊址,
英國海軍劉公島基地司令部

生態保護

淺海藻類種質資源保護區,東端

旅遊設施

交通
1、旅遊船
負責威海至劉公島輪渡任務的旅遊船共有22艘,全部為鋼殼或玻璃鋼結構,客位100-200人不等,單程航行時間平均為15分鐘,該航線於2001年被交通部授予“文明航線”稱號。此外,還開設了海上環繞劉公島遊覽航線,乘旅遊船環繞劉公島一周約40分鐘。
2、索道站
從劉公島丁公路前往旗頂山炮台參觀可以乘坐旅遊索道。索道採用單線循環固定抱索器雙人吊籃式設計,線路全長708米,運行速度每分鐘60米,運量每小時300人,共有9座支架,60個吊籃,線路最高處達22米。操縱平台採用先進的液壓技術,保障了索道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乘坐索道上山,可以免費進入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遊覽。
3、遊覽車
在景區主幹道丁公路和鄧公路遊覽可以乘坐開放式遊覽車,沿途主要有:旅遊碼頭—水師廣場—文化廣場—劉公島博覽園—索道站—劉公島東村—國家森林公園—丁汝昌紀念館—水師學堂—黃島兵器館—軍威展覽館—鐵碼頭—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汽車站(火車站)——→劉公島客運中心
公車:乘坐公車K1,K2,K3,1,12,52,53,101等在北竹島站下車東行一公里到達;
市區威高廣場(華聯)站乘坐32路車在劉公島旅遊碼頭下車;
市區威高廣場(華聯)站乘坐10路車在威海二中北校區下車東行600米到達。
導遊
劉公島遊客中心
位於劉公島島內碼頭候船廳東北角,占地約100平方米,設施配備齊全,可為廣大進島遊客提供導遊、休息、問詢、就診等服務。現中心配備專業導遊人員30多名,擁有良好個人素質和綜合能力,能為散客及團體提供全面準確、周到溫馨的導遊講解服務;配備值班醫生1名,並備有一些常用急救藥物。
餐飲
1、劉公島賓館
位於劉公島島內碼頭東部約1千米處,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乘坐島上遊覽車5分鐘即可到達。賓館南向大海,背靠青山,西側毗鄰島上主要景點劉公島博覽園及索道站,環境優雅。賓館擁有普通標準間、豪華標準間、經濟間和套間等各類客房共19間,房內設施設備齊全。配有閉路電視、高速寬頻上網。餐廳配備正宗魯菜廚師打理,豐儉由人,使您身在外卻平添回家的感覺,是您理想的小住之所。入住劉公島賓館會讓您倍感親切、方便、舒適、安全、衛生、周到。
2、劉公島人家
位於劉公島旅遊主幹道丁公路中部,交通便利。酒店以生猛海鮮為主打菜品,可以提供各種具有膠東特色的海鮮佳肴。酒店裝修獨具特色,為半露天式環境,遊客在品嘗海鮮的同時,還可欣賞海邊美景。自開業以來,酒店的美食與優美的環境每每贏得來往遊客的稱讚。
劉公島的美食以烹製海味而著稱,特別是海鮮貨、小海貨的製作更具特色。菜餚特別講究刀工、拼擺花樣、火候和味道,以清鮮、脆嫩、原湯原味見長。烹調方法多採用扒、溜、炸、炒、煎、蒸、烤等,主要風味菜有紅燒海參、手扒對蝦、芙蓉干貝、紅燒海螺、油爆“天鵝蛋”、薑汁螃蟹、清蒸加吉魚、油炸萬壽菜、威海清湯等。
購物
劉公街
位於劉公島水師廣場北側,是一條半地下式、長達190米的購物一條街,主要商品有韓國服飾、韓國工藝品、韓國食品、威海特色海產品及漁具等。
娛樂
劉公島文化廣場位於劉公島水師廣場東側,配有舞台、供遊客休息用長椅、音樂噴泉等設施,每逢旅遊旺季,劉公島藝術團就會在音樂噴泉的映襯下,為廣大遊客進行歌舞表演。
票價
1、劉公島景區進島票價格確定為130元/人次,索道60元/人(往返),環島游60元/人,坐遊覽車20元/人;劉公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及各歷史遺址不再收費。
2、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免費開放。
3、劉公島景區進島票價格與劉公島博覽園門票價格整合後為138元/人次。
4、其他優惠政策
(1)身高1.2米以下兒童免所有票;
(2)殘疾軍人免景點門票,船票半價15元/人次;
(3)身高1.2-1.4米兒童進島票和景點門票均實行半價,85元/人次;
(4)60周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免景點門票,31元/人次;
(5)現役軍人、本市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人員、1.4以上未成年人(含18周歲)、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景點門票實行半價,85元/人次[31元+(69+38) 元/2。
劉公島輪渡遊船時刻:
旺季進島班船 :7:00-16:30 出島班船:10:00-17:30 ;
淡季進島班船: 7:30-15:00 出島班船: 10:00-15:30(具體時刻會因天氣原因而變化)
劉公島博覽園:含門票內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含門票內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含門票內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含門票內
森林公園索道(往返):60元
遊覽車:20元
海上環島游:6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