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楚開南路

威楚開南路

威楚開南路(今楚雄州的一部分):元初分屬威楚萬戶府、羅婺萬戶府和大理萬戶府,後改設路、府、州、縣,分屬中慶路、威楚開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楚開南路
  • 外文名:Wei Chu Kainan Road
  • 位置:楚雄州
  • 始建:元初
歷史文化
楚雄州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祿豐發現了生活在800萬年前的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在元謀縣發現了生活在300萬年前的元謀竹棚人猿超科化石。1965年,在元謀縣發現了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化石,並發現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跡,證明元謀人不但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還掌握了用火的技能。1975年,楚雄萬家壩出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銅鼓,證明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區的先民便創造了以銅鼓為特徵的青銅文化。先秦時期,楚雄地區活動著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至西漢中期,中原王朝相繼在西南地區設定郡縣,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至隋唐時期,州境經長期民族融合,形成以烏蠻、白蠻為主體的居住區域。唐宋時期“南詔三十七部”在州境有白鹿部(楚雄)、羅部(羅次)、羅婺部(武定)、華竹部(元謀)以及抬萼部(牟定)、易裒部(廣通)、摩芻部(雙柏)等以彝族先民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明初大量移民屯墾之後,漢族逐漸成為楚雄地區人口最多的民族。

楚雄州境自古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紀,楚莊?F通滇,楚雄屬滇地。漢代分屬益州郡和越?`郡。蜀漢時分屬建寧郡、越?`郡和雲南郡。西晉時分屬晉寧郡和雲南郡,南北朝時分屬晉寧郡、興寧郡和建寧郡。唐初屬戎州都督府。南詔時屬拓東節度和弄棟節度。大理國時期屬姚府、威楚府。元初分屬威楚萬戶府、羅婺萬戶府和大理萬戶府,後改設路、府、州、縣,分屬中慶路、威楚開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屬雲南府、楚雄府、姚安軍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屬雲南府、武定直隸州、楚雄府。民國時分設楚雄、鎮南、牟定、姚安、大姚、鹽豐、永仁、元謀、武定、羅次、祿豐、廣通、鹽興、雙柏等縣。新中國成立後,分設楚雄、武定兩專區。1953年,兩專區合併為楚雄專區,轄楚雄、鎮南、牟定、姚安、大姚、鹽豐、永仁、元謀、武定、羅次、祿豐、廣通、鹽興、雙柏、祿勸、富民、安寧17縣,1954年改鎮南縣為南華縣。1957年劃安寧縣歸昆明市。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並鹽興縣入廣通縣,合併楚雄、南華、牟定、雙柏4縣為楚雄縣,合併姚安、大姚、鹽豐、永仁4縣為大姚縣,合併羅次、祿豐、廣通3縣為祿豐縣,合併武定、元謀2縣為武定縣,劃富民縣歸昆明市。1959年至1961年間,先後恢復永仁、姚安、南華、雙柏、牟定、元謀6縣。1983年9月改楚雄縣為楚雄市,10月劃祿勸縣歸昆明市。至此,形成了9縣1市的格局。

楚雄州境各族人民具有可貴的抗暴精神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清鹹、同年間,聲勢浩大的彝族、回族、漢族等民族大起義席捲全州,給腐朽的封建王朝以沉重打擊。哀牢山以李文學、杞彩順等為首的彝族農民大起義,堅持鬥爭20餘年。辛亥革命、護國運動、北伐戰爭中,州境湧現出一大批英雄豪傑和志士仁人,有的馳騁疆場,有的運籌帷幄,有的興辦實業,有的致力革新。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批遊學外地的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其中有中共雲南省特委書記趙祚傳和宣傳委員張經辰、組織委員畢昌傑等,他們為人類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1935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經楚雄州境,播下了革命火種。抗日戰爭爆發後,州境萬人從戎,前仆後繼,同雪國恥。解放戰爭後期,州境反蔣浪潮風起雲湧,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建立南山區、東山區、滇北游擊區等革命根據地,配合野戰軍為解放雲南作出了貢獻。

楚雄州的文化,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條件,其發展呈現出豐富性、開放性與單一性、封閉性的雙重特徵。在壩區和交通沿線,由於鄰區文化的影響與歷代中原王朝的開發,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要特徵的地方文化;在山區各少數民族地區,因與外界相對隔絕,保留了彝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但兩種文化又長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體的民族地方傳統文化。

遠古時期文化豐富燦爛。流傳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關於天地萬物、人類起源等各種神話、傳說和史詩,如《梅葛》、《查姆》等,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從流傳至今仍盛行不衰的民族歌舞海洋中,既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對生活的藝術提煉與表現,還可以歸納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彝族遠古十月太陽曆和與此相關的彝族虎宇宙觀、陰陽(雌雄)觀在其後的歷史長河中深深地滲透於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

明代大量江南移民流入州境,漢文化在城鎮、壩區內逐漸普及,本地文人大量湧現,如姚安的二陶(陶?E、陶珙)與稍後的高 映,楚雄的劉聯聲池生春等,於文、史、哲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清末至民國,社會急劇變革,伴隨著近代教育的產生和各種新思想、新文化的傳入,楚雄地區的文化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中發展,並始終和社會的變革與救亡運動結合在一起。一些楚雄籍學生外出留學,投身各種新文化運動,推行社會改良,提倡文明風氣,接受馬列主義,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身。抗戰時期,內地大量文化人涉足境內,電影、攝影、報刊、文藝、戲劇演出等新興文化活動開始出現,民眾性文化活動活躍於一時,醫療、體育、自然科學也相應得到發展。

漢文化在壩區廣泛傳播的同時,山區少數民族亦“漸習漢學”,“間有中科第者”。各少數民族在與漢民族的交往過程中逐漸使用漢族語言,吸收漢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漢文化同時亦受當地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具有了明顯的地方特色。如花燈在壩區廣泛流傳,元謀、祿豐花燈,姚安花燈及蓮花落各有不同的風格,還產生了具有濃郁特色的彝族花燈。各地都有風格不同的山歌、秧歌、民歌,滇劇在州境亦有變異。但由於階級壓迫和民族偏見,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卻始終未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和提倡,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彝文彝書大部分僅在民間流傳,保存於畢摩手中;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則僅由人民世代口耳相傳,有的自生自滅。武定鳳氏土司曾興辦彝學,刊刻彝文典籍。流傳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經典記載了包括歷史、天文、文學藝術、醫學、習俗、政事等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委、政府重視發展各民族文化。教育、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科技等項事業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了全面的繁榮和發展。建國初,對舊的教育文化制度進行根本改造。1953年後,教育事業開始有計畫地發展。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紛紛以各種藝術形式歌頌新中國,文學創作、戲劇演出、民歌採風盛極一時,文化團體、機構相繼建立,圖書、電影、廣播、文博等事業從無到有。醫藥衛生事業不斷發展,一些流行病、地方病得到重視和治療。科學技術事業隨著工農業生產發展逐漸繁榮。“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極“左”思想影響,全州文化事業遭到極大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振興彝州,教育先行”取得明顯成效,民眾文化活動日愈豐富,民族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各種民族節日逐漸恢復。彝族火把節成了全州法定節日,此外還有大姚插花節、牟定三月會、祿豐高峰花會、姚安龍華會、永仁賽裝節等民族節日和民間集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逐漸形成,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中醫、彝醫彝藥為政府所重視。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為國家輸送了一批人才,產生了蔣紹敏、蔣紹玉、陳小紅等全國知名的體壇名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