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伯德

威廉姆·伯德

威廉姆·伯德(William Byrd,1543—1623)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傑出的天主教音樂作曲家。他幼年接受教育時正是天主教教義盛行的的瑪麗一世統治時期(1553—1558),之後在伊莉莎白一世統治下,英國又恢復了聖公會的國教地位。在這個時期,很多天主教徒都遭到迫害,作為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的伯德雖然在那時算得上英國頂尖的、也是領袖級的作曲家,也因此過著一種雙重的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姆·伯德
  • 外文名:William Byrd
  • 別名:威廉·伯德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國
  • 出生日期:1543
  • 逝世日期:1623
  • 職業:音樂作曲家
  • 信仰:羅馬天主教
個人簡介,藝術人生,宗教音樂,

個人簡介

威廉姆·伯德
伯德大約出生於1543年,這個年份這是他自己在1622年11月15日立下的遺囑中提到的。他的故鄉也許在林肯郡,1540年代和1550年代曾在皇家小教堂當侍從的托馬斯·伯德(Thomas Byrd)可能是他的父親。威廉姆·伯德自幼聰穎,悟性非凡,未成年就被送往倫敦師從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托馬斯·塔利斯(Thomas Tallis,約1505—1585)學習。1563年,伯德被任命為林肯大教堂的管風琴師,在那裡工作了差不多十年。宗教政治影響了威廉姆·伯德一生的音樂創作。他早期的職業生涯中創作了很多英國教堂音樂作品,不過在那個時候,聖公會教堂並沒有完全禁止使用拉丁文文本。他的早期作品之一的八聲部經文歌Ad Dominum cum tribularer(詩篇120)可能在1560年代創作於林肯郡,這部紀念碑式的作品,其情感表達已經預示了伯德晚期的拉丁文經文歌的風格。威廉姆·伯德(William Byrd)是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伊莉莎白時代最偉大的作曲家。現在,伯德最重要的作品手稿,經過其貴族所有者百年珍藏之後,終於有機會成為英國國家財產。伯德作品(My Ladye Nevells Booke)誕生於1591年,此稿現在的主人阿伯加維尼(Abergavenny)侯爵正準備以最高44.7144萬英鎊的價格把它賣給大英圖書館,以支付所欠稅金。大英圖書館音樂部門主管克里斯·本科斯說:“這裡有42件威廉姆·伯德的作品,其中一些非常特別,幾乎可以肯定是一些作曲家的崇拜者在伯德親自監督下的抄錄之作。”還有專家認為:“這是英格蘭最精華的音樂生產方式的記錄,也是伯德最精彩的作品,這是我們擁有的最好的東西。”書中詳細記述了當時的基礎舞蹈,比如孔雀舞和輕快三拍子舞蹈的舞步,以及一些音樂曲譜片斷,還包括了生動的描述性文字。由於16世紀晚期,印刷術尚未完全發展,無法用雕刻術印出複雜的音樂符號,書稿中的音樂部分是美麗的手寫體,花體和裝飾性的花紋夾雜在筆記中。小音階的改正部分,被認為是作曲家親筆所寫。“我的納維爾女士”究竟是何許人始終是個謎,但專家們在研究了位於書頁前面的族徽和調查了生活在1591年的貴族女士之後,認定“納維爾女士”確有其人———伊莉莎白·納維爾,其三任丈夫中的第二任是波克夏郡主亨利·納維爾。“她帶著濃重的憂鬱氣質,主修藝術,飽覽群書,在音樂方面相當權威,還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專家們這樣描述“納維爾女士”。
威廉姆·伯德

藝術人生

威廉姆·伯德
1570年開始,他在倫敦的皇家小教堂擔任歌手,並有幸和老師塔利斯共同擔任那裡的管風琴師。他甚至曾經在新建的英國聖公會教堂服務。另一方面,伯德也屬於當時英國的天主教徒群體,他的很多同伴和贊助人都是信仰天主教的貴族,他們深受壓迫,特別是在1580年代的宗教迫害期間。不過,伯德卓越的音樂才華、傑出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為他獲得了來自女王的保護,使他免受宗教迫害的直接侵擾。1575年,伊莉莎白一世授予伯德和他的老師塔利斯音樂樂譜印刷和銷售的專有權,這一年他們出版了一部五至八聲部的經文歌集——(Cantiones sacrae)獻給女王。這套唱片中收錄的Dillges Dominum就是其中之一,在這首作品中,伯德運用了一首八聲部的卡農。1580年代政治風向的改變似乎使得伯德創作了大量具有政治背景的懺悔式的經文歌。不過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卻是他與歐洲大陸作曲家菲利普·德·蒙特(Philipp de Monte,1521—1603)“交換”創作的作品。1583年,德·蒙特寄給伯德一部八聲部經文歌Super flumina Babylonis,根據詩篇136的開頭部分寫成。次年,伯德回之以一部根據詩篇136的剩餘部分寫成的經文歌Quomodo cantabimuscanticumDomini。1583年,伯德從埃克塞斯郡的哈林頓搬到了斯通登梅西(Stondon Massey),那裡靠近伯德最忠實的天主教支持人John Petre爵士的府邸。他的“安全的天堂”催生了伯德最雄心勃勃的計畫——為天主教儀式創作一套完整的音樂。第一個成果就是分別為四、三和五聲部而作的彌撒曲,出版於大約1592—1595年。這些作品十分簡潔,與當時歐洲大陸的天主教彌撒曲繁複宏大的形式很不相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作品是為英國的天主教徒私設的秘密小教堂而創作的,為此伯德使用了精巧的四或五聲部織體,在它們精煉的形式中,幾乎沒有重複或者其他多餘的地方。所有這些彌撒曲中都在的歌詞Donanobispacem(“求你賜給我們平安”)上有特別富有表情的配樂,顯然是與那個時代宗教迫害給作曲家的心靈帶來的巨大痛苦有關。1623年,威廉姆·伯德在斯通登梅西的住所中去世。他留下了大約100首經文歌、3首彌撒曲和一些英文的復調歌曲。這套雙CD中的錄音由Harry Christophers指揮The Sixteen合唱團在1988和1989年錄製,2002年以雙張的形式再版,其中收錄了伯德各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經文歌作品和2首彌撒曲。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德·蒙特那首伯德與之應答的經文歌Super flumina Babylonis,也收錄到這其中了。
威廉姆·伯德

宗教音樂

威廉姆·伯德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讚美、信靠和祈求。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在18世紀以前,歐洲音樂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而教會音樂則以聖詠為主。聖詠是指單聲調,沒有固定節拍的基督教歌曲,分東方聖詠和西方聖詠,前者例如亞美尼亞聖詠,拜占庭聖詠等,後者例如安布羅西聖詠,格里高利聖詠等。18世紀啟蒙時期以後,音樂開始向世俗化發展,進入蓬勃發展的時期。但教會音樂仍然占據著中心地位。從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到浪漫時期,眾多的音樂大師們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宗教音樂遺產。16世紀後期,英國宗教界出現了一股清教主義運動潮流(清教主義者認為應當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餘影響而得名)。清教思潮反對人文主義思想,排斥塵世的娛樂,認為音樂舞蹈等藝術是有罪的。17世紀前半期,清教徒在政治上逐漸得勢。他們多代表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骨幹。宗教、政治的紛爭,清教主義的興起使得18世紀前半期的英國音樂呈現出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主要由清教徒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教儀式上的音樂,封閉了所有的歌劇院,英國的音樂界沉默了。 1658年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辟。這一歷史的倒退卻成了英國音樂得以發展的轉機。17世紀後期英國最重要的音樂家是普賽爾。普賽爾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宗教音樂、歌曲、話劇配樂,最重要的貢獻是晚年的歌劇,帶有明顯的英國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普賽爾去世後,英國歌劇發展再度陷於停頓,義大利正歌劇充斥英國劇院。1714年,亨德爾定居英國,為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活力。他的正歌劇等在英國大受歡迎。18世紀二十年代末,傳統的義大利正歌劇因為其沉悶的腳本、空洞的內容和雷同的劇情不能適應市民階層的口味,逐漸 失去了市場。這時一部針砭時弊的(約翰·蓋伊詞,佩普什曲)在倫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採用通俗幽默的對白和流行的曲調,贏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劇中對以亨德爾為代表的義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使義大利歌劇在英國受到了沉重打擊,亨德爾經營的歌劇院最後因虧損而關閉。這時亨德爾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大型宗教性聲樂形式,內容多取材於聖經,所謂“清唱”是指沒有舞台動作和服裝布景的變換。亨德爾把這種形式推向了頂峰。他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都大獲成功,1641年他的成了這一體裁的巔峰之作,其中的堪與巴赫的並稱為巴羅克聲樂藝術的最高成就。威廉姆·伯德就是一名典型的宗教音樂藝術家,他的一生為宗教音樂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