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賴希

威廉·賴希

威廉·賴希 ,父親是一個富裕的農場主,母親是猶太人。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賴希服役於奧地利陸軍,1916-1918 年任陸軍中尉。1918 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但很快就轉到醫學院學習醫學,作為退伍軍人,他被獲準以 4 年時間完成 6 年學業並於 1922 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因心臟病逝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劉易斯堡(,Lewisburg)的監獄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廉·賴希
  • 外文名:Wilhelm Reich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奧地利加里西亞(Galicia)
  • 出生日期:1897.03.24
  • 逝世日期:1957.11.03
  • 職業: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家
  • 畢業院校:維也納大學
生平,出生,學習,發展,理論,學術思想,主要著作,

生平

出生

賴希在農場長大,直到母親去世前,他一直在家中接受教育。1910 年,母親在第二次自殺中身亡,1914 年,他的父親逝於肺炎。當他還是一名醫學學生時,發現了 S.弗洛伊德的著作,從此對弗洛伊德的學說產生了興趣,決心成為一名實踐分析家,獻身於性學研究。賴希在大學畢業以前,就開始進行精神分析學家的實際活動,並在不久之後就在當時的精神分析運動中獲得一個有影響的地位 - 從 1920 年起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會員。1922 年,他幫助建立作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分枝的、精神分析療法維也納研究班,在精神分析運動歷史上第一次試圖設計一種有效而系統的精神分析技術。

學習

在 20 年代初期,賴希是弗洛伊德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之一。弗洛伊德對賴希極為重視,雖然他們兩人相差三十二歲,但弗洛伊德卻把賴希包括進每月一次到他家裡去參加碰頭會的親密友人的核心圈子之內,另一方面,弗洛伊德根據弗洛伊德小組關於如何把精神分析套用於社會問題的討論而寫成發表的《幻想的未來》和《文明及其不滿》二書,又有相當部分是吸收了賴希的觀點的。賴希從其職業生涯一開始,就企圖找到精神分析和政治革命的某種結合。他提出這樣的問題:像在柏林這樣一個城市裡,有幾百萬人在心靈結構上神經失常時,怎么可能施展精神分析技術呢?他說,所以真正的任務不是治療而是預防;但是,在現存的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情況下,特別是在性壓抑的政權下,預防又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中爆發了革命以後,才為預防創造了前提。賴希的這種把精神分析和政治革命結合起來的思想,在他參加工人政黨以後,便付諸實施。

發展

1928 年,賴希加入奧地利共產黨,從此,以精神分析學家和共產黨員的雙重身份從事活動。在理論上企圖把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結合起來,在實踐上企圖把政治革命、社會革命與心理革命、性革命結合起來。他和另外4個激進的精神分析學家和3個產科醫生一起,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衛生和性學研究學會,竭力把社會主義政治和精神分析療法融合在一起,為此,他就以自己的大量金錢在維也納工人區建立了6個指導性衛生的診所。這種性衛生診所的任務,是向民眾提出精神分析的忠告,並喚起民眾對於必然伴隨著革命而到來的性改革的注意。據賴希說,當時有數千名聽眾擁擠著去聽他講課和接受性問題上的忠告。然而奧地利共產黨認為賴希的性衛生診所會影響它的政治和經濟活動,因而在 1930 年就關閉了賴希的這些性衛生診所。賴希本人也被開除出黨。隨後,賴希就由奧地利遷居德國。在柏林,賴希加入了德國共產黨。他在那裡企圖進一步把他作為性顧問的工作融合到更加廣泛的改革運動中去,為此,他就又在德國建立了更多的指導性衛生的診所,並在德國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內開展了他著名的“性-政治”運動,據統計,僅 1932 年一年內,會員就發展到四萬人。賴希所憧憬的性-政治運動認為,革命運動具有兩個方面的性質:它一方面要求外部世界的革命化,另一方面,又要求同時的民眾意識的內部改造。這就意味著克服壓抑性政治和經濟結構而進行的鬥爭,必須同時也創造出為建立非壓抑的組織形式所必須的新人,意味著對人和社會的必要改造,只有在民眾的自覺的革命意向也指向改變日常生活時,才能夠完成。忽視這一點,就會像俄國一樣把保守的乃至反動的習慣勢力帶到革命的勝利中去。但到了 1932 年底,德國共產黨責備賴希強調性,是非馬克思主義的,並禁止發行他在柏林建立的私人印刷廠“性政治出版社”出版的書籍。1933年2月,賴希又被開除出黨。性-政治運動也因此迅速停止了。

理論

賴希在其分析中發現,性學分析的關鍵因素是化解患者的阻抗現象。患者在治療中常常有意識地阻止那些使自我過分痛苦或引起焦慮的欲望、情緒和記憶進入意識,拒絕承認實際上影響他的行為和經驗的潛意識動機。這是因為,神經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致病的心理因素,往往被壓抑到潛意識的最底層。這也是患者的心理防禦機制,避免觸動其精神創作而使自我感到痛苦。而且,越是那些患者感到痛苦的東西,壓抑得也越深,越不易暴露;在進行精神分析時,所表現的阻抗也越大。這種阻抗的表現可以多種多樣:例如患者可以抱怨治療環境不好、光線太強或太弱、聲音太嘈雜、座椅不舒服等等;也可以訴說頭腦遲鈍、回憶不起來、不能進行聯想、感到心煩意亂或無聊,甚至向分析者發脾氣,責備分析者干預他的隱私,不願很好地與分析者合作;也可以像孩子看到雙親那樣,認為分析者是無所不知的,應該並能夠從各方面都照顧好他,當分析者在治療時使他感到有些不夠滿意的地方,於是就對分析者大發脾氣。
在賴希看來,這種阻抗現象不只是神經症的症狀,而且是一種性格障礙。為了幫助患者排除阻抗行為,賴希倡導了一種新技術,稱作“性格分析”。在性格分析過程中,賴希通常的做法是誘發患者強烈的情緒,並鼓勵這種情緒表達。由於情緒得到釋放,使得患者的態度和心理發生變化。所以,賴希確信,與精神性性格防禦相伴隨的是軀體性肌肉防禦,而要治療軀體性神經症,首先必須破除精神性防禦。這一發現導致重要的技術革新,即治療軀體性神經症的可能性。
1928年,賴希加入奧地利共產黨後即與弗洛伊德的思想宣告決裂。這一決裂不僅使他進入分析家無法仿效的領域,而且提出了與傳統精神分析不同的病因學理論。賴希認為,情緒是一種外顯的可以證實的生物能,或者說活力。弗洛伊德把這種活力稱作里比多,而賴希卻把它稱之為“性高潮”。性格分析的方法就是把患者引入由情慾高潮潛能所顯示的健康情境,也即鼓勵患者將其潛在的情慾高潮宣洩出來,從而使患者的生物能或活力得到調節,達成平衡,最後克服障礙。為證實這一理論,賴希在與弗洛伊德思想決裂後,創建了一個有關性學的信息和研究學會,並在維也納為工人創辦了好幾家診所,希冀用實踐來證明其理論的正確性。1933 年,因為性 - 政治運動,賴希的精神分析見解同弗洛伊德正統派的精神分析見解發生尖銳矛盾,以致國際精神分析出版社接受和印刷了賴希的《性格分析》一書的第一版而不予發行,德國精神分析學會也秘密開除了賴希的會籍。1934 年,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盧薩那會議上,賴希同弗洛伊德正統派的矛盾公開化,又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所開除,以後則是賴希的觀點遭到一系列的指責和批判。德國詩人臘克納在 1937 年曾經說過,對於這些正統派來說,“把賴希從他們的組織中開除出去還是不夠的”,在反對賴希及其令人煩惱的思想鬥爭中,“任何種類的誹謗和歪曲都是一種可以允許的武器”。
賴希兩次被馬克思主義政黨開除後,對政治逐漸表現出厭惡情緒,說政治活動的效果不很大,政治活動家是社會肌體上的癌,而非政治則成了最高的德行,人類的唯一希望在於結束一切政治而致力於搞生活的實際事務。1934 年夏,賴希接到挪威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施傑特爾普的邀請信,要他去挪威奧斯陸大學講授性格分析。但他在飛離柏林之後,卻先去丹麥逗留了幾個月。在那裡,他讓他的一個追隨者以性政治運動為標榜去參加丹麥議會競選,有一段時間看來似乎可以發起一個新的政治運動了,但丹麥政府卻拒絕更新賴希的簽證,乾是,賴希只得離開丹麥。賴希在離開丹麥之後又去瑞典,但他在瑞典同樣遭到猜忌、敵視和攻擊,於是,他只得又離開瑞典而去挪威。賴希在奧斯陸大學講課時,還作了一系列奇妙的生理學實驗,以測定處在興奮狀態中的性器官是否表明在其生物 - 電負荷方面有所增加,結果證明性興奮和在有機體表面上,特別在性器官上增加電荷一樣,證明性本能就是電,所以他得出結論說,“我們都是一架複雜的電機”。
1937年,挪威一些科學家在自由主義報紙上對賴希的生物物理實驗發動了攻擊,最後還搞到了一個規定一切精神分析學家要經由政府所特許批准的皇家判決。而賴希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則保衛他,例如,在當時,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就此發表公開信說,“通過賴希發表的著作和同他的公開接觸,他給我的印象是一個獨創的和穩妥可靠的思想家,—個真正的人,一個有開放性格和勇敢見解的人”。1939 年,賴希宣布他發現了為生命和性所特有的倭格昂能(自然力,orgone energy)。據賴希說,這是一種可以看見、可以測定和可以套用的能量;呈藍色,可以在紅色球的淺藍色閃光中,或在受性刺激的蛙的藍色中看到,可以用倭格昂能測定表、驗電器或蓋格爾計算器測定它,而如果把它收集在一個特製的倭格昂能的儲存器中,則可用它來醫治從歇斯底里到癌症等許多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疾病。1939 年 5 月,雖然挪威政府允許賴希繼續留在挪威,但是,在挪威一些科學家批評的壓力下,賴希決定接受美國精神病學者和心身病醫藥運動代表華爾夫的邀請,把他的倭格昂能實驗室跟隨他一起搬到美國紐約去。
賴希在1939年去美國以後,先是在紐約市新社會研究學校任醫藥心理學副教授。1941年12月,賴希曾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並被拘禁3周,逮捕的理由至今不明。1942年,賴希在美國緬因森林裡買了二百多英畝土地,建立了一個稱作“倭格昂”的私人研究所。在那裡,他在十二個同事的協助下,繼續進行其生物物理學實驗,同時寫信給美國國會,要求制訂保護兒童和青春期性權利的立法。五十年代初期,賴希積極附和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的指控,認為自由主義者會把美國交給反革命的俄羅斯帝國慣常的密探,並責備美國的盟國、特別是英國向紅色獨裁者作買賣。
然而,從1951年開始,賴希卻懷著推敲出關於倭格昂能的發現在宇宙論和宗教方面的含意的希望,擴大了他對倭格昂能的解釋。原來,賴希把倭格昂能說成是為生命所獨有的一種能量;現在,他卻把它說成是一切實在都從中發展而來的原始材料。賴希還進一步認為,他的科學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頂點,因為在西方存在著兩種互相對抗的思想傳統:自然科學用僵硬的機械法則去解釋世界,從而使宇宙耗盡了它的生命力,而把有生命的東西的一切意識、宇宙的洶湧而來的力量交給了宗教,但宗教卻以一種歪曲的神秘化形式去解釋這些能量。賴希說,只有他的關於倭格昂能的理論才超越出科學和宗教的兩分法,對子宗數只能含糊地、印象主義地加以把握的力量,給出科學的理解。後來,賴希的思想又一步步地滑向了宗教,甚至用他的倭格昂能理論去重新解釋基督教教義。

學術思想

賴希的理論以 1934 年為界,分為前期和後期。他的理論的主要特點是,綜合“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提出“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體系。
賴希認為,精神分析學與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結合的必要,是由於它們兩者各有其套用的範圍和界限,各有局限性。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實質上是一種社會理論,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於社會情境之上;在研究人的精神時,馬克思也把注意力投向人的理性方面。與馬克思主義相反,精神分析學的研究範圍主要限於個人,限於個人的"無意識"。精神分析學與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有結合的可能,首先在於兩者的長處與短處互補,其次在於兩者有若干共同點,這些共同點構成了兩者結合的基礎。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無疑是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而精神分析學基本上也是一門唯物主義科學,因為弗洛伊德和馬克思一樣,把焦點集中在真正的人類需求上,他的理論出發點是愛和飢餓這樣的具體的物質事實;馬克思主義無疑是一種辯證的理論,而精神分析學的本質也是辯證的,因為弗洛伊德研究人的心理結構時,把心理結構看作是動態的,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活生生的運動變化;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在本質上都是批判的、革命的,正象馬克思主義代表了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批判那樣,精神分析學代表了對資產階級道德的批判。
構成賴希的“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體系主要是“性高潮”、“性格結構”和“性革命”理論。他認為三者都體現了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綜合"以及兩者的相互改造。
“性高潮”理論主要是用馬克思主義改造弗洛伊德主義。他認為,弗洛伊德理論後期不再把人的幸福與健康歸結為“里比多”能的釋放,而是把注意力投向了新創立的自我心理學,這一轉向實際上是把原來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理論"唯心主義"化。為了阻止這一轉變,他說,他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學說的精神指導下,重新確立了生殖功能作為生理功能、生物功能的性質,並提出了“情慾亢進力”這一概念來指“有形的性能量”。賴希的性高潮理論主要內容可歸結為:
認為所有的精神病都是由於生殖功能的紊亂,或者說沒有達到性高潮所引起的。他還強調,性高潮的功能不僅在於決定是精神正常還是精神失常,而且在於決定人是否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性高潮從來不只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交接處的一種行為,更主要的,這是被稱為這種封閉能量體系的核心調節機制。假如人不能獲得恰當的性滿足,那么他不是在肉體方面就是在心理方面患病,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認為生殖功能紊亂,主要是指性慾沒有實現,這裡的性是狹義的而不是廣義的。他說,人的“動欲區”主要是指人的生殖器,並不是指人的其它什麼部份和器官。為了不至於漫無邊際地理解性的含義,賴希主張用生殖器的(genital)代替性的(sexual)。賴希不否認存在著性感的非生殖器表現,但是他認為,只有生殖器所產生的性感才具有重大的意義,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認為人的性慾是一種生理能,即情慾亢進力是用經濟學上的術語來表述人的這樣一種能力透過肉體的自願和幸福的接觸,把所有受抑制的性刺激全部釋放出來。這樣,他就得出結論:性高潮的實質是被壓抑的性能量的釋放。用這一標準衡量,他認為,不是所有的性夜都能達到性高潮,只那種不帶有絲毫幻想成份的,有著一定時間保證的異性之間的生殖器接觸才符合性的性高潮的標準。
賴希認為,他的性高潮理論提出,是對佛洛伊德的學說作重大改造的結果。“性格結構”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的相互改造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對弗洛伊德主義的改造主要體現在:推倒了弗洛伊德把人類文明與本能壓抑必然聯繫在一起的結論,使弗洛伊德主義從悲觀主義變成一種樂觀主義。賴希改造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提出了自己的“三層次人格論”。根據他的這一理論,在弗洛伊德所說的最原始的“本我”背後,還有一個更原始、更根本的“我”。這裡蘊藏著與人類文明並不衝突的性衝動和自然的社會性衝動,只是由於受了外部社會條件的壓抑,形成了人的“性格結構”,性能量才轉變成了破壞能量,形成了人的“破壞性衝動”。在他看來,這裡強調了外部社會條件對人性的扭曲,正是把馬克思主義引進弗洛伊德主義的結果。弗洛伊德主義對馬克思主義改造主要體現在:通過論述性格結構的形成,彌補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學說原先的兩個明顯的缺陷:一是不能正確地解釋經濟發展過程是怎樣轉化為意識的;二是不能正確地說明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隨著性格結構理論的創立,這兩個缺陷終於被彌補了。一定的社會制度總是要按照它的需要,使人們形成一定的性格結構。宗教、學校、教會教育兒童的實質是代表社會,按照特定的經濟發展過程的要求,強使兒童形成與這一經濟發展過程相一致的性格結構。性格結構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和人的意識形態之間的中心環節,經濟發展過程是藉助於這箇中心環節變成意識形態的。又因為意識形態是“被拋進個人的性格之中的”,而性格結構又具有穩定性、自主性、獨立性的特點,所以意識形態也具有了相對獨立性。他強調,性格結構的概念“架橋溝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於社會情況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鴻溝。
“性革命”理論貫穿著用弗洛伊德主義“改造”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學說這根主線。歸結起來,這種改造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改造了用社會革命代替一切的觀點。他認為,馬克思的社會革命學說是一種巨觀革命論,這種革命把革命的目標僅僅說成是使無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得解放。他說,馬克思的社會革命學說"不管具有多么重大意義,尚不能解決人類奴役和自我征服問題"。馬克思的巨觀革命論必須用微觀革命論,即"性革命"論加以補充。性革命論旨在把無產階級反對統治階級的權力和制度的鬥爭,同為改變人的性格結構,爭取性解放的鬥爭結合在一起。
改造了把一切革命鬥爭都說成是階級鬥爭的觀點。他認為,不能把革命鬥爭與階級鬥爭等量齊觀,階級處境與性格結構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性危機並不產生於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衝突,而產生於自然的、永恆的本能需求與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所以,真正的革命鬥爭應該是社會全體人員同壓抑人們的本能需求的社會制度之間的鬥爭。

主要著作

《聽著,渺小的人》:Listen, Little Man - Only you yourself can be your liberator! 1948.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精神分析》:1929
《情慾高潮的功能》:1927
《性革命》:Die Sexualitat im Kulturkampf, 1930
《性成熟、節慾、婚姻道德》:1930
《青年的性鬥爭》:1932
《性道德的突破》:1932
《性格分析》:1933
《法西斯主義的民眾心理學》:1933
《文化鬥爭中的性行為》:1936
乙醚、神和魔鬼:1937
《性高潮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the Orgasm, 1942
《賴克論弗洛伊德》:197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