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蕨(姬蕨科姬蕨屬植物)

姬蕨(姬蕨科姬蕨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姬蕨(學名:Hypolepis punctata (Thunb.) Mett.)是姬蕨科,姬蕨屬陸生大形蕨類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棕色節狀長毛。葉疏生,柄暗褐色,葉片長卵狀三角形,三至四回羽狀深裂,頂部為一回羽狀;羽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密生灰色腺毛,近互生,一回小羽片披針形或闊披針形,先端漸尖,二回羽片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先端圓而有齒,基部近圓形,末回裂片長圓形,鈍頭,邊緣有鈍鋸齒,下面中脈隆起,第三對羽片長圓披針形或披針形。葉堅草質或紙質,孢子囊群圓形,囊群蓋由鋸齒多少反卷而成,棕綠色或灰綠色。

分布於中國福建、台灣、廣東、貴州、雲南南部及中部、四川、江西、浙江、安徽。日本、印度、印度支那、菲律賓、馬來亞、澳洲、紐西蘭、夏威夷群島及熱帶美洲均有分布。生長在海拔500-2300米的溪邊陰處。

姬蕨葉色翠綠,葉姿優美,是觀賞蕨類植物。姬蕨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和收斂止血的功能。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陸生大形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3毫米,密被棕色節狀長毛。葉疏生,柄長22-25厘米,基部直徑3毫米,暗褐色,向上為棕禾稈色,粗糙有毛。葉片長35-70厘米,寬20-28厘米,長卵狀三角形,三至四回羽狀深裂,頂部為一回羽狀;羽片8-16對,下部1-2對,一般長20-30厘米,寬8-20厘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柄長7-25毫米,密生灰色腺毛,尤以腋間為多,近互生,斜向上,第一對距第二對約10-16厘米,第二對距第三對約7-8厘米,2-3回羽裂;一回小羽片14-20對,長6-10厘米,2.5-4厘米,披針形或闊披針形,先端漸尖,柄長2-4毫米,有狹翅,上先出,彼此接近或遠離,1-2回羽狀深裂;二回羽片10-14對,基部的長1-2.5厘米,寬5-11毫米,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先端圓而有齒,基部近圓形,下延,和小羽軸的狹翅相連,羽狀深裂達中脈1/2-2/3處;末回裂片長5毫米左右,長圓形,鈍頭,邊緣有鈍鋸齒,下面中脈隆起,側脈羽狀分枝,直達鋸齒。第三對羽片向上漸短,長10-13厘米,寬4-5厘米,長圓披針形或披針形。葉堅草質或紙質,乾後黃綠色或草綠色,兩面沿葉脈有短剛毛;葉軸、羽軸及小羽軸和葉柄同色,上面有狹溝,粗糙,有透明的灰色節狀毛。
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裂片基部兩側或上側近缺刻處,中脈兩側1-4對;囊群蓋由鋸齒多少反卷而成,棕綠色或灰綠色,不變質,無毛。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福建、台灣、廣東、貴州、雲南南部及中部、四川、江西、浙江、安徽。日本、印度、印度支那、菲律賓、馬來亞、澳洲、紐西蘭、夏威夷群島及熱帶美洲均有分布。生長在海拔500-2300米的溪邊陰處。

繁殖方法

姬蕨可採用孢子繁殖。
孢子採收與保存:培養所用的孢子可來自野外種群。採集成熟且尚未開裂的孢子葉,去除葉面雜質,置於乾淨的硫酸紙袋中,放置在乾燥、無風的環境中,待孢子自然脫落,即可用於培養,或將其收集到離心管中置於-20℃冰櫃保存。
播種方法及培養過程:孢子製成懸浮液,均勻噴灑在組培瓶中的水苔上。水苔基質經清水浸泡、剪碎。均勻鋪於組培瓶的底部。厚度2-3厘米。保持培養微環境溫度20-25℃。白熾燈光光照12小時/天,光強1500勒克斯。濕度大於90%。孢子約5-10天后萌髮長出原絲體,原絲體不斷發育,形成多細胞原葉體,一個月後發育成熟配子體。將配子體移植到約1厘米厚的經滅菌處理過的腐殖土上,成熟配子體上精子器在播種後50天左右成熟,頸卵器55天左右成熟,卵細胞在播種後2-3個月左右完成受精,形成受精卵,後者發育成胚胎,隨後長出幼孢子體。

栽培技術

分盆:孢子播種4個月後幼孢子體長到3-5厘米時進行分盆,移栽盆口直徑5厘米左右(草炭土和蛭石5:1體積比),待孢子體繼續長到10厘米以上,可換口徑10厘米的盆。保持土壤濕潤,環境溫度在15-25℃,自然光照10-12小時/天,每天噴水一次,遮陰保濕,濕度大於70%。
煉苗:待植株長到20厘米以上,就可以置於室外進行煉苗,適當遮陰,使植株受室外環境的馴化處理。煉苗成功後,即可用於園藝展示和實在定植。

主要價值

觀賞:姬蕨葉色翠綠,葉姿優美,具有較高的園藝觀賞價值,可用姬蕨點綴庭院、家居,可增添情趣。
藥用:姬蕨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和收斂止血的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