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墩

姜維墩

姜維墩遺蹟位於甘肅省臨洮縣城東面之嶽麓山頂,居高臨下,可俯瞰臨洮縣城全境及周圍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台系黃土夯築,南北長22米,東西寬14米,高約10米,夯層厚0.14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維墩
  • 類型:遺蹟
  • 位置:臨洮縣城東面之嶽麓山頂
  • 對象:姜維
  • 起源朝代:東漢
  • 建築類型:墩台黃土夯築 
概況,史記,姜維,

概況

夯層中夾有草繩痕跡。墩台頂部南北長13米,東西寬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繩紋瓦片,曾出土秦漢磚瓦及鐵戟、鐵甲等遺物。墩台附近曾出土秦漢墓葬隨葬明器彩繪雲氣紋灰陶奩等。姜維墩南約100米處亦有墩台1座。此二墩皆系秦漢烽燧,後世不斷修葺利用。
姜維墩
姜維墩

史記

《三國志 暇姜維傳》載:後主劉禪延熙十年(247年),姜維“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延熙十七年(254年)“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後在延熙十八年(255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因姜維伐魏而數攻狄道,故民間將今臨洮城東嶽麓山巔烽燧稱為“姜維墩”,實則系秦漢時所築,後代沿用,為隴西郡治最高之“瞭望哨”。

姜維

姜維,三國時蜀漢後期主將。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人。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書多稱天水姜維。推崇鄭玄經學,文武全才。初仕魏,任天水參軍。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歸蜀。深受諳葛亮器重,稱讚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士也”,征為丞相府倉曹椽,封當亭侯。
姜維姜維
諸葛亮病逝後,姜維總領請軍協助大將軍蔣琬、費禕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進位大將軍,獨力支撐岌岌可危的蜀國。為實現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願望,統軍而後,九次北伐,七出隴右,連年轉戰於隴蜀之間,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
其征戰的足跡遍布武山、落門、段谷上邽。今天水、武山縣民間至今有姜維大戰鐵籠山的傳說。景耀六年,魏大舉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擊鐘會,使之寸步難行,而後主劉禪率先投降鄧艾,蜀國亡。姜維迫於形勢,偽降鐘會。次年,慫恿鐘會叛亂,試圖藉機恢復蜀漢,泄密被殺。
站在姜維當年指揮千軍萬馬的姜維墩上,我的眼前浮現著昔日短兵相接的滾滾烽煙,浮現著無數英雄鮮活的面影。那羽扇輕搖的諸葛亮,伯樂識英雄,發現了姜維是曠世之功的繼任者,而委以重任。
姜維統帥三軍,數次踏上洮河岸畔的這片土地,捍衛這片沃野的安寧,歷史記得你的功勳,歲月銘記你的身影,你在嶽麓山的姜維墩,站成了一座不朽的雕像。我追尋著歷史,見識了您的勛略,看見您運籌帷幄的自若,看見您身先士卒的激戰。姜維沒有死去,千百年來仍舊站在這裡,山下是一場棋逢對手的較量。千年之後我在仰望,你的背影仍是一座筆挺的劍閣。
更讓人感嘆的是姜維身居要職,但為官清廉,家無餘財。《姜維本傳》陳壽所引邵正的評論符合實際:“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家無餘財,側室無妄腰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這不能不讓我們對姜維生出無限的崇敬之情。
諸葛亮有五次北伐的壯舉,姜維主兵之後則繼續執行以攻為守的策略,九次北伐,希望利用他熟悉隴右地理風俗的優勢遮斷隴右,以使蜀能長治久安。這一理想至死不渝,而事業競未成功,只能說時也、勢也。姜維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也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一生艱苦努力,但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而他對事業獻身的英勇精神是永不磨滅的。
歷史告訴我們, 臨洮是魏、蜀相爭的戰略要地。姜維九伐中原,皆取道於此,臨洮除了姜維墩,《三國志·蜀書·姜維傳》還有明晰的記載;臨洮城西二里的洮水東岸,即今康家莊,原有“呂布城”,為呂布所築;候和城,在縣南三十華里嵐觀坪,為曹魏時候和戎守之地;距縣城二十華里的廖化堡為蜀將廖化防守時所築,城堡還殘存城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