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桑拉姆

姜桑拉姆

姜桑拉姆峰,海拔6536米,地處拉軌岡日山脈,東經90.3度,北緯28.8度,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江孜縣和山南地區浪卡子縣交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桑拉姆
  • 地處:拉軌岡日山脈
  • 東經:90.3度
  • 北緯:28.8度
山峰簡介,氣候狀況,攀登歷史,攀登路線,進山路線,攀登線路,

山峰簡介

姜桑拉姆峰,被當地人尊稱為“智慧女神”。從頂峰眺望,姜桑拉姆山周圍有6座7000米的山峰,有名的山峰是寧金抗沙峰(7206米),念青唐古拉(7160米),窮姆岡日,卓姆拉日,加熱卡,庫拉岡日。20餘座6000米的山峰。姜桑拉姆山峰(6536米)。嘎瑪(6484米),苯堆(6085米)等山峰。還有兩個美麗的湖泊。羊卓雍錯和普莫雍錯。是西藏四大神湖中的其中兩個湖泊。屬於內陸淡水湖泊類型。特別是兩大神湖之間,有眾多寺廟,每年都有大批的虔誠信徒前去敬香拜佛。始建於14世紀的中葉的桑丁貢巴(海拔4454米)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寺院,主持寺廟的是西藏唯一女活佛多吉帕姆,意為“金剛亥母”。受羊卓雍錯影響,姜峰與其北部的寧金抗沙地區夏季降水量很大,且經常有雷電天氣,對攀登會造成一定的困難。
從地質構造上講,拉軌岡日屬於新生代褶皺復背斜的軸部,核部由麻岩,混合岩組成。難度不大, 雪線較長, 有冰川地帶,適合初學者掌握冰雪作業。

氣候狀況

每年的4~5月或9~10月的春秋季節降水量較小,其餘月份降水量較大,氣候多變,時有雨雪、冰雹、雷電發生。每年的4~5月或9~10月的春秋季節,是進行攀登的最佳季節。7月進山則須隨時根據天氣決定行程。
該區雪線附近年均氣溫-8℃。
浪卡子氣象站(4460M)的氣象記錄顯示:2002-2006年年平均降水373.6mm,6-9月占90%以上;蒸發2089mm,年平均氣溫2.4℃,最冷月(1月)-5.5℃,最熱月(7月)10℃。
槍勇冰川1975年觀測,冰川末端海拔4910M,年均氣溫0.3℃,冷月-9.1℃,熱月7.1℃;雪線5786M,年均氣溫6.2℃;4960M降水488.7mm,冰川平均高度5850M處,降水797.9mm。
該區最大的冰川叫卡魯拉冰川,面積9.4KM2,位於寧金抗沙峰的南坡,年楚河支流的源頭,有兩個冰舌下伸,東冰舌長3KM,寬750M,下達5233M,西冰舌長4.5KM,寬1.5KM,末端5145M。
該區全新世末期冰期時晚更新世早期及中更新世均有過冰川大規模擴張的痕跡。冰川的進退是氣候環境變化的表現,冰川作用與羊卓雍錯的水面升降有一定的關係。在羊卓雍錯發現有許多級古湖岸線,證明此湖的多次湖面升降。
傳統攀登路線是沿卡魯拉冰川向南攀登,分別在冰川和粒雪盆部建立C1、C2營地,從山頂正北面雪坡登頂。姜桑拉姆峰本營建在4800米,頂峰為6558米,累計攀登高度1900米,本營至頂峰約10公里,攀登路線較長。

攀登歷史

(不完全記載)
1988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歷時一個半月登頂成功
1996年,西藏登山隊、西藏登山嚮導學校(奧索卡登山學校)的學生們與法國教練三人一起登上頂峰
2000年,西藏登山學校(奧索卡登山學校)攀登此峰
2001年,西藏登山協會與奧索卡品牌在此舉辦首屆西藏登山節
2006年,北航凌峰社登山隊登頂成功,並重新測高
2007年,廈門大學登山隊攀登此峰
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登山隊登頂成功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峰雲社登山隊登頂成功
2009年,南京理工大學登山協會成功登頂
2013年,廈門大學登山隊10人登頂成功

攀登路線

進山路線

概述:走原中尼公路的南線,沿318國道拉薩--曲水----雅魯藏布江邊-----甘巴拉(海拔4794米)----羊卓雍錯湖盆區-----浪卡子-----BC(4800m)
詳述:走原中尼公路的南線, 沿318國道,經曲水縣,越清澈的雅魯藏布江,翻崗巴拉山(海拔4794米)進入碧波萬頃的羊卓雍錯湖盆區;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非常迷人的碧波萬頃的羊卓雍錯湖盆區,汽車沿著湖畔公路, 蜿蜒在湖汊港灣之中,當車輛駛入浪卡孜縣後開始進入山區腹地。浪卡孜縣是屬於山南地區的一個比較偏遠的縣,它接近於日喀則地區的江孜縣,最近這段路已經是柏油馬路非常的好走。
汽車從拉薩到姜桑拉姆大本營只用一天還可以當天返回到拉薩。大本營距拉薩約187公里,卡車可直接開到大本營,公路到大本營需要跨過一條小河(Kaluxung-Qu)。總的來說,進山非常方便。經過山南地區浪卡子縣後,再沿浪卡孜—江孜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進23公里,即可到達姜峰的海拔4800米大本營,大本營到縣城來回只要三個小時就可以。現在在那裡蔬菜食品都非常的豐富對於登山者來講很方便,隨時都可以補充山裡的需求。大本營距公路約二百米,四面環山,海式衛星電話也無信號,唯有使用當地的行動電話“好意通”。本營位於兩條河流之間,水源充裕,地勢平坦,營地寬敞,遠離山峰,無滾石危險。

攀登線路

概述:
沿2001年西藏登山節路線攀登,從大本營經碎石坡到冰川末端,5400米ABC營地到6050米C1號營地之間經過一個裂縫區,其他基本為雪坡路線至頂峰。
BC:海拔4800的大本營扎在離路很近的草地上
ABC: 海拔5400米的冰原上,從BC上升到ABC預計為4-8個小時
C1:海拔6050米的雪原上,從ABC上升到C1預計為5-8個小時
TOP:姜桑拉姆沒有明確的頂峰概念,其頂峰是一個巨大的平台,峰頂處有雪檐,不宜太過靠近。從C1上升到頂峰預計為4-6個小時
線路描述
BC本營—換鞋處。
由本營出發,沿河岸向西南方向行進,約用30分鐘穿過苔原和一段碎石路,來到羌耶雍錯(左手湖),湖面海拔4861米。沿右側湖岸,可走上一條“大馬路”。可沿馬路一直行至冰川末端位置,馬路的塌方地段非常陡峭。靠近冰川舌根部時,須切上右側碎石坡,沿石坡橫切。石頭破碎,極滑,坡度40度,與冰河落差35米左右,橫切約40 米後,繼續回至小山脊,上升約1小時後,來到較大塊的亂石區,通過亂石區,來到冰川末端,在遠離右側高山落石區的冰川與小山脊間的谷地建立換鞋處,海拔5350米。路線約3.5公里,需用3小時左右。
難點分析:橫切碎石坡,坡度較陡,石頭破碎,有一定滑墜的危險,用力踏出一條小路,並且單個通過,避免夜行;右側山峰岩石破碎,有一定滾石的危險,在選擇路線時,在允許的情況下儘量靠左,沿小山脊上升可以避免,同時要帶頭盔,不要在山裡大聲喧譁;最後通過亂石區的一段路,由於岩石鬆動,有扭腳的危險,儘量走穩每一步。
換鞋處—ABC。
由換鞋處出發上冰川,經過一段冰塔林,至冰川的裂縫區,通過裂縫區至雪面稍厚處,建立ABC,海拔5500米。營地平整,遠離側峰,無落石危險,但是40厘米厚的雪面下有較多小的暗裂縫。路線1公里,需1小時左右。
難點分析:地形多變路線難於判斷,需要每50米設一路線旗;地形高低起伏,比較耗費體力;裂縫非常多,多為明裂縫,但也有暗裂縫,如雪厚需仔細探路,也可結組。
ABC—C1。由ABC至C1要經過兩個大的台階。基本正南方向前進,將遇到第一個大台階,坡度較緩,15度左右,但路線較長,裂縫較多,坡的末端裂縫聚集,如迷宮一般,需要仔細探路,大概需2個小時可以登上第一台階;之後冰川非常平坦,沿右側避開裂縫區,經過1.5小時左右可來到第二台階前的雪坡,20度左右,在坡頂沿大裂縫向左橫切可以找到一個大雪橋通過,登上第二台階,即到達C1營地,海拔6050米,是一個平坦的大雪原,便於建營。
總體上,兩個台階前的雪坡,正面裂縫多且寬,很難直接通過,右側路線上裂縫較少且較窄。路線整體坡度較緩,如有冰雪經驗且平衡感較好,可以脫掉冰爪,使用手杖代替冰鎬。雪面較厚且鬆軟,穿冰爪建議配上阻雪板。
難點分析:路線較長,地形起伏,既耗體力,全程需6小時左右(負重);裂縫較多,尤其是兩個台階的正面雪坡上,路線選擇時儘量靠右,繞過裂縫多發區,第二台階末端需結組行進,如未找對路線,須全程結組。
C1—頂峰。
C1以上裂縫很多,需要大量修路,且路線較遠,會嚴重消耗體力。攀登中應選擇裂縫較少的北側直上路線。在翻過兩個大雪坡之後,可到達海拔6400米假峰。沿東南方向斜切至頂峰。由C1至頂峰須經過3個小台階,4段雪坡。
其中第一段雪坡,坡度較緩,15度左右,快到台階時有20度;
第二段雪坡坡度約20度,雪厚較鬆軟,尤其是接近第二台階處,有一段40度左右的雪坡,高40米,較耗體力;第二台階處海拔6350米,正前有一道裂縫,較寬,有一面5米左右的冰壁,通過左側雪橋可以繞過裂縫;到達6400米處,在之前的整個攀登路線上都只能看到這個地方為最高點,所以稱此處為6400假峰。
繼續上升即第三段雪坡,坡度30度左右,約1小時可來到第三台階;最後一段雪坡坡度約35度,大概100米長,雪厚且較鬆軟,一步一滑,較耗體力。
通過第四段雪坡後,即來到頂峰,海拔6558米。
難點分析:路線選擇,由於裂縫較多,選擇裂縫較少的正面直上路線,較耗體力;第二台階處有大裂縫,可以選擇攀冰通過,但可能有雪崩危險,因此選擇繞行;第二台階繞行時要經過一處裂縫很深的薄雪橋,需要結組進行交替保護;第二台階左邊有一雪崩區,上第二台階後路線儘量偏右,避免經過雪崩區。
(注):考慮到山峰緯度較低,降雨量較大,可能一直都是深雪地形,雪層較鬆軟,行動難度大,對體力消耗過大,需儘早行動,避開下午雪質更為鬆軟的時間。但姜桑拉姆整體山勢較緩,無雪崩危險。最大的危險可能就是低能見度造成的迷路,需沿路插上路旗,攜帶指南針、哨子等裝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