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祠遺址

姜女祠遺址

銅川姜女祠修建於1000多年前,歷經宋、元、明、清修葺擴建,到清代乾龍年間時,已成為規模宏大,廟宇林立,影響久遠的名勝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川姜女祠
  • 外文名:Tongchuan Jiang ancestral
  • 別名:姜女祠
  • 所屬地區:中國銅川
  • 政府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
  • 地理位置:金山山麓
  • 相關人物:孟姜女
姜女祠遺址 位於萬德鎮長城村北首,原有姜女祠正殿5間,內有姜女及其夫塑像,正殿前為天王殿, 還有東西廂房、鐘鼓樓等。現僅存遺址及明嘉靖四年重修觀音堂、姜女祠、玄帝閣的石碑1通,清雍正四年歲次丙午重修姜女祠圓頭石碑1通,另有殘碑數塊。
介紹:
銅川姜女祠位於印台區
奇、悲壯的孟姜女傳說,使其蒙上了幾分神秘色彩。
據<陝西通志> 、《大名一統志》、 <郡國志>以及山海關孟姜女廟刻記載“孟姜女是陝西同官(今銅川印台區)”人。相傳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卻沒見到丈夫的面,她悲痛不已,放聲大哭,一下子哭倒了長城800里,在倒塌的廢墟里她找到了丈夫的骸骨。於是帶著骸骨往回走,快到金鎖關時,秦兵追至,情急中孟姜女抓住身邊的山崖一轉,擋住了追兵,人們把那座山轉為搬轉山
她繼續往前走,走到同官金山下時,遇見一個石匠。石匠說:“你是‘沒有根的浮萍無依無靠的人’;我沒有娶妻,單身在外流浪,咱倆乾脆結為夫妻,你願意不願意”?孟姜女沒有回答,只是不停地流淚,石匠以為孟姜女同意了,歡天喜地的說:“我在這兒鑿一孔石窯洞,咱倆先住下再說”。窯洞鑿成了。孟姜女已經死了。可是,兩隻眼睛裡不斷流著串串淚珠。經過兩千兩百年的變遷,孟姜女的眼淚仍在留著,留到山旁一個石坑裡,積成一泉清水,後來人們稱它為“淚池”。直到現在這股泉水還在流著,而且清澈見底,甘甜爽口,常喝能延年益壽,明目開胃,尤其對治療白髮有奇效,難怪附近的老年人大清早來此挑水泡茶。
當地人敬重她的氣節,就以石洞為中心建了姜女祠,塑了姜女像,立廟祭祀。石窯中有洞隙,傳說心誠的人叩拜時,可以看到姜女頭上金釵的影子。這種景象,被稱之為“石隙見金”。
民國末年,由於國民黨反動軍隊的破壞,姜女祠日漸荒祀。1990年郊區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開始整修擴建姜女祠。
經過四年的辛勤工作,現在以全新的面貌對遊人開放。新修姜女祠的山門、祭亭和孟姜女雕像及踏步層層錯落,渾然一體,山門面闊三間,仿清代歇山式建築,半拱飛檐,正中門額懸掛“孟姜女”牌匾,山門院內,矗立著高達4.5米的孟姜女塑像,高達1.5米的基座上鐫刻著明代陝西巡撫秦揚的《過節婦孟姜祠祀》,兩側豎立著古人歌詠姜女祠的詩文碑。
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國,尤其在民間流傳極為廣泛,具有鮮明的個性,在眾多的孟姜女的故事中,銅川姜女祠是最值得人們旅遊觀覽的一處勝地古蹟。
姜女祠地址:銅川印台區金山
孟姜女:
孟姜女,相傳為
崖下有姜女石洞,廣可丈許。土人為之塑像立祠,即孟姜女廟也。像為二人,左范郎、右姜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縣亢慶鴻增編祭銀及廟夫一名。”清康熙三十五年(1666)知縣武令謨改建祠亭於石龕下,題額:“金釵顯烈”四字。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縣袁文觀重修,建樓三楹,門外道旁碑碣林立,好事者題詠甚多。民國時被國民黨駐軍拆毀,僅存石洞及方形石座。1990年,市政府、印台區政府投資修復祭亭、山門、碑廊,1993年秋對外開放。現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孟姜女,據《郡國志》載:“陝西西安同官人孟姜女,適范植”。明<一統志>亦載:“孟姜女本陝之同官人”。山海關姜女祠明代碑記中有“貞女孟姜,陝西同官人”,《陝西通志》、《臨榆縣誌》均有相同記載。而明喬三石《耀州志》則有“明尚書澧州李如圭謂:孟姜女,澧州人”。清乾隆時知縣袁文觀評斷其傳述,“多荒謬不可稽。《一統志》以為同官人,更何疑歟?”
有關孟姜女的故事,古今民間廣為流傳,舊志亦有記述。相傳:秦始皇時,有孟姜女,同官人。適范郎為妻。婚三日,范郎即服役築長城。姜女登台望夫,久不見歸。親制寒衣,跋涉千里,歷盡艱辛,送往長城。及至,聞夫身死,遺骸被築城牆中,悲痛萬分,仰天捶胸,哭聲震地。城忽毀一隅,暴骸骨無數而不可辨。姜女咬破手指,以血滴骸,血入其骨者,知為夫骸,即負之而歸。行至宜君南山道旁,倦甚渴極,欲飲無水,放聲號哭,地涌甘泉而濟飲,後人遂以此地名曰“哭泉”。姜女急歸故里,行至金鎖關,秦兵隨後緊追,忽山回峰轉,前路被阻,追兵拔馬而返,姜女脫難。今印台金鎖關有“女回山”(亦名搬轉山)。姜女負夫骸行至同官城北金山下,已身心交瘁,筋力竭盡,於西崖石窟中抱夫骨瞑目而逝。百姓重其節烈,葬姜女並夫骨於此,並立祠、塑像祭祀。昔日,此地山青石黛,柏翠柳綠,祠亭軒朗,清泉散珠,並有“姜女淚池”、“石隙見金”等遺蹟。如登臨台閣,府瞰銅水古道,使人思揚千古,神馳邊關。“姜女清風”為同官八景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